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doc
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一) 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 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 给下列字注音蔺( ) 袒( ) 瑕( ) 睨( ) 镬( ) 渑( ) 缶( )驽( ) 刎( ) 倨( ) 佯狂( ) 列观( ) 奉璧往使( )缪贤舍人( ) 从者衣褐( ) 引车避匿( ) 臣等不肖( ) 卒相与欢( )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
二、 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读熟文章,并在每段前标注一个数字序号,课文共21段2)思考: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明确:完璧归赵(2-13) 渑池之会(14-16) 负荆请罪(17-21)三、 具体学习课文第1-2段(1)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1、2两段,并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2)讨论: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3)、请同学们自我完成以下题目,老师检查①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廉颇为赵将(为:担任)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介词;闻:闻名,动词) 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为:是)②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4)、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并通过刚才的学习加深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四、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预习第二课时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3、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4、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 (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 (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 (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 (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 (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 (1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5、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三、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14-16段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4-16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1)欲与王为好(为好:结好 (2)廉颇、蔺相如计(计:商议 (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辞别,告别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5) 秦御史前书 (前:名词作状语 ,上前)(6)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7)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8)左右皆靡 (靡:倒退,吓倒)(9) 于是秦王不怿 ( 怿:高兴)(10)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为:替、给)(1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以:用 ; 为:替、给;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三、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四、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