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洛阳伽蓝记》谈北魏寺庙布局特点.doc
10页由《洛阳伽蓝记》谈北魏寺庙布局特点摘要:《洛阳伽蓝记》详尽记述了北魏千度洛阳的四十年中佛寺的兴衰,本文通过对该书的梳理,结合北魏洛阳永宁寺、大同方山北魏思远佛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的考古材料,试对北朝佛寺的布局特点进行一些讨论关键词:《洛阳伽蓝记》;北魏; 寺庙布局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不断发展,到北朝时已十分兴盛了在北魏统治时期,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佛教的传播、推广尤甚,大批的佛教建筑得以修建,洛阳作为北魏都城,更具有代表性《洛阳伽蓝记》所描写的就是北魏都洛时期洛阳城内的佛寺状况北魏虽有太武帝灭佛在前,但在高宗成文帝时便下《修复佛法诏》:“今制诸州 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待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鲜卑民族算已完成了全盘接受汉化的过程,而以中国正统自居了,而此时北魏,尤其是其上层贵族崇佛之风更甚孝文帝拓跋宏“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 ;宣武帝元恪“ 笃好佛理,每年常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表明义旨,沙门条录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弥企尚” ,在北魏都洛的四十年里,洛阳的佛寺由西晋末年的四十二所,迅速增加到了一千多所,“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跡。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为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洛阳伽蓝记》一般认为是北魏杨衒之所著,以北魏都洛四十年间洛阳佛寺的变迁为主线,但同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掌故、传闻、中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值得重视一、 北魏洛阳佛寺的建造来源北魏洛阳佛寺众多,不同的建造来源也造成了其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 皇家所立佛寺最重要的当属永宁寺,“熙平元年胡太后所立也”,可以算作是北魏都洛时期的国寺了此外还有瑶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秦太上君寺“ 胡太后所立也”,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这一类的佛寺往往在建造时有充足的财力物力作为支持,布局规整,规格较高且富丽堂皇2、 贵族官员所立佛寺为贵族和官员所立,为私人佛寺,如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宣忠寺“侍中司州牧城阳王徽所立也” ,融觉寺“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其中也包括一些阉官所立佛寺,如长秋寺“刘胜所立也” 3、 舍宅为寺不同于前两类佛寺是辟地新建的,此类佛寺由民宅改建而成,如“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 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 ,“冲觉寺,太傅清河文献王怿舍宅所立”, 大觉寺“ 广平王怀舍宅也” , 追先寺“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开善寺 “京兆人韦英宅也 ”。
此时“寿丘里,皇宗所居也 ……王侯宅第,多题为宅,寿丘里闾,列刹相望,祇洹郁起,宝塔高淩”,而庶民百姓亦纷纷效仿因舍宅之人社会地位差别较大,从王公贵族到士大夫再到一般的平民,从而使得佛寺的规模也大不相同,有的雕梁画栋,廊庑绵延;有的则仅是供几尊佛像,设几间僧舍二、 北魏洛阳佛寺的布局特点北魏时期是佛寺布局演变的重要阶段,《洛阳伽蓝记》对北魏洛阳佛寺进行了详尽的描写,据此可将佛寺可分为无塔和有塔两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佛寺所呈现出的多种姿态1、 有塔型佛寺有塔型佛寺基本为皇家所立以及贵族官员所立,规格一般较高如胡太后所立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屠一所” ;世宗宣武皇帝所立景明寺,“ 有七层浮屠一所”;胡太后所立秦太上君寺,“中有五层浮屠一所”;河清文献王怿所立融觉寺“ 有五层浮屠一所”在此,以永宁寺为例永宁寺建于熙平元年(516 年),“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可见永宁寺在规划洛阳城时便已纳入构想之中了,可以算作是北魏规格最高的佛寺,无论是从寺庙布局,还是从建筑构造而言,永宁寺都代表了北魏寺庙建筑的最高水准,是北魏寺庙形制的典范《洛阳伽蓝记》中对于永宁寺的描写极尽华美壮丽, “自云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的西域沙门菩提达摩亦称赞“此寺精丽,闫浮所无也。
级佛境界,亦未有此从 1963 年开始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于北魏洛阳城永宁寺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洛阳伽蓝记》中的相关记录得到了印证永宁寺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永宁寺塔无疑是佛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位于寺院中心,《洛阳伽蓝记》描述其“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其十二门二十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可见规模之宏大,极尽奢华永宁寺塔现今尚存塔基,为一高出地面五米许的土台基座呈方形,有上下两层,下层夯土基座约 100 米见方,厚达 2.6 米以上;木塔台基在夯土地基中部筑起,周围青石包砌,长宽均为 38.2 米,高 2.2 米基座上残存着木塔初层的建筑遗迹,共发现 5 圈124 个木柱柱槽或础石组成的柱网复原后为一九级楼阁式木塔, 高四十余丈。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 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难得而言在塔基南、北都发现夯土基址,可能为僧房,最北部的大型夯土基址应即为佛殿所在此外,永宁寺四周有板筑的围墙,残高 0.1~0.15 米南墙正中为南门楼基址,台基表面仅残存有南北 3 排、每排 8 个柱础砂坑,由此推测该门为面阔7 间、进深 2 间的殿堂式建筑东、西墙正中分别有东、西门,西门已经发掘,推定该门也是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殿堂式建筑东门未发掘,但其形制应与西门相同此类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发现数量不多,到目前为止,可以称得上对其进行过全面勘探和发掘的,洛阳城内只有永宁寺一座,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一时期的其他考古材料中对这种布局模式有进一步的了解其一是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 年) ,是文明太皇太后冯氏陵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基座呈长方形, 南北长 88. 2 米、东西宽 57. 5 米从南往北由一、二层平台(基座) 、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基址佛殿基址、僧房基址组成实心体回廊式塔基位于二平台南部的中央位置, 坐北朝南, 与山门在同一中轴线上,是思远佛寺的主体建筑,正方形, 边长约 18.2 米。
发掘清理出来的塔基, 主要包括塔心实体、环塔心殿堂式回廊建筑遗迹两部分塔心实体基部作正方形, 南北残长 12.05 米、东西残长 12.2 米、残高 1.25 米环塔心殿堂式回廊分布于塔心实体周围, 可绕行塔心实体一周由清理出土的 6 件柱础石可推测, 塔基回廊四面, 每面开间五间,每间面阔约 3.3 米, 中间一间为回廊入口, 面阔约 5 米、进深 3 米 佛殿位于第二层平台北部坐北朝南, 与塔基在同一中轴线,清理出土柱础石4 件,推测佛殿面阔 7 间, 东西长约 21 米,进深 2 间约 6 米僧房位于第一层平台西北角位置思远佛寺建于冯太后当政时期、平城时代的最后阶段,是北魏最繁盛的时代之一,代表了平城时期最高的建筑水平佛寺以佛塔和佛殿为主体,塔在殿前,仍占主体地位,具有典型的中轴线布局其二是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塔基遗迹属于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寺院呈正方形,周边环绕壕沟,边长约 430 米,属东魏北齐时期赵彭城佛寺塔基是整个寺院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它位于寺院几何中心偏南、南北中轴线之上佛塔原为方形木塔,现存遗迹主要包括地上的塔心实体和地下的基槽地下基槽呈方形,边长约 45 米。
正方形塔心实体边长约 30米,发现有刹柱础石,以刹柱为中心可以确认三个同心正方形分布的柱网塔基外围发现周长 1700 余米的正方形壕沟, 塔基位于壕沟几何中心偏南,两者方向一致以塔基为中心,寺院东南和西南对称分布有一座呈正方形的封闭式院西南院落不是以围墙,而是由四面统一形式的建筑围合的,东南西北的建筑各长 115米,相互围合封闭,其布局亦采取了中轴对称形式初步推测, 西南院落四周很可能由一组前后出廊的回廊式建筑构成, 从院落周围出土了较多的日常生活用器具残片推测,可能为僧房东南院落未经试掘 ,从勘探情况推测,应与西南院落布局比较接近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占地约 19 万平方米, 在迄今经考古勘探、试掘的佛教寺院遗迹中是规模最大的其格局是以壕沟围合而成正方形寺院,以方形木塔为中心,平面布局中轴对称,寺院内建筑呈现多院落结构赵彭城佛寺西侧紧临邺南城中轴线向南的延长线,北距朱明门 1300 米该寺院的位置、规模、形制均表明它具有很高的等级,可能属于东魏北齐的皇家寺院大同方山思远佛寺、洛阳永宁寺分属北魏平城末期和北魏都洛阳时期,赵彭城佛寺虽年代相对较晚,属东魏北齐时期,但对于了解佛寺布局和发展走向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这三座佛寺规格较高,基本都为皇家寺院,体现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准,较能代表当时的佛寺规范从这三座佛寺的考古材料中,似可以看出这样的布局特点:以塔为中心,前塔后殿,但塔的地位有所下降 在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北魏洛阳永宁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的布局中都可以看到,佛塔仍是寺庙的核心,一般位于寺庙的中心位置,前塔后殿,塔殿共存永宁寺的壮丽自不必多言,方山思远佛寺的实心体回廊式塔基、赵彭城佛寺塔心实体的柱网结构,都体现出建筑技术的精湛,可以看出佛塔的重要地位此外,《洛阳伽蓝记》中亦有记载:长秋寺“中有三层浮图一所,金盘灵刹,耀诸城内”;秦太上君寺“中有五层浮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装饰,等于永宁”均反映了塔的重要性,塔基本处于佛寺的几何中心上然而此时也出现了先有寺,后建塔的情况《洛阳伽篮记》中记载:“景民寺,宣武帝所立也……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级浮屠一所”;平等寺“永熙元年,平阳王入纂大业,始造五层塔一所”;冲觉寺“为文献追福,建五层浮图一所”但在佛教初传入我国时,是以建塔为主,先有塔后有寺的,如金陵长干寺,先建阿育王塔于东吴时期,后才建寺至此,似乎可以看到一种趋势,即塔在佛寺中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
寺庙中的殿堂建筑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 北魏洛阳永宁寺永宁寺塔基南、北都发现了疑为僧房的夯土基址,而最北部即应为佛殿所在,南、西、东三面的围墙上有殿堂式的门楼《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佛殿“形如太极殿”,门楼“形制似今端门” 可见其建筑形式已是十分复杂了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在佛塔的北部亦有一佛殿基址,在西北有僧房赵彭城佛寺中的附属建筑就更为复杂了,出现了多院落结构除此之外,还有胡太后所立秦太上君寺“诵室禅堂,周流重叠”;宣武皇帝所立景明寺“ 山悬堂观,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垒青台紫阁,浮道相通”;文献王怿所立融觉寺“佛殿僧房,充盈一里” 由此可见,此时,除佛塔外的其他殿堂建筑在佛寺中已大量存在这也与宿白先生的研究相符,宿白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布局以塔为中心,塔建殿前,但其发展趋势是寺院建置开始扩大且日益复杂,佛寺附属建筑不断增多,这在皇室高第佛寺中尤为明显中轴线的布局特征,对称分布 大同北魏方山思远佛寺、北魏洛阳永宁寺、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其山门、佛塔、佛殿基本均在中轴线上,在洛阳永宁寺、赵彭城佛寺中其他的附属建筑也均对称分布这一点在赵彭城佛寺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以塔基为中心,寺院东南隅和西南隅的大型院落对称分布,而其西南院落内部的布局规划亦采取了中轴对称形式。
中轴线的对称分布是我国建筑布局的传统,佛寺中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使用,似乎也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对于佛寺的影响2、 无塔型佛寺无塔型佛寺,除少量为官员所立,如太傅清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