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pdf
6页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12引言语用学在产生之初是传统语义学的帮闲学科 (an epiphenomenon) , 一度被贬为“废物箱” 、 “杂 物箱” “凡是形式语言学里无法解释的东西, 人们 便往这垃圾袋里随手一扔, 然后忘得一干二净” (束定芳,1990)然而人们“逐渐发现, 原来被扔 进垃圾袋里的破布条取出来经过精心拼缝后, 居 然也可以做成一件像样的衣服” (同上 : 1990) 语 用学能独辟蹊径解释语言问题, 特别是许多传统 语义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本文试图综合语用学的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关联理论这三大原则之长, 提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并把这个机 制应用到翻译过程的探解上1.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模式1.1 语用推理模式的先期研究一直以来对语用学诸大原则的研究大多停 留在无谓的孰优孰劣的争辩, 而没有把它们纳入 到总体框架、 作为互相补充的单元来考虑我们 不禁发问:既然语用学各原则间存在着互补关 系, 为何不把它们整合成囊括各原则优点的推理 模式呢?当然也有学者作过这方面努力, 如徐盛 桓(1991)提出基于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的语用 推理模式, 廖巧云(2005)也提出了合作 - 关联 - 顺应模式。
徐教授(2007: 2)新近又提出“一 种以认知理论为框架的基于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的语用推理研究范式” , 指出:语用推理 依赖于心理模型, 是创建和操作模型的认知过程, 心理建模是推理的基本形式;将语用推理过程看作是在下向因果关系作用下局域话语之间的相互 影响进展为话语的整体性解释这样的过程既然 语用推理被认为是认知过程, 依赖于心理建模, 不妨这样理解:这一过程相当于关联理论中在特 定语境中搜寻合适关联的过程我们的理解也许 不免有狭隘偏颇之嫌, 但关联理论的确能很好地 从认知角度解读语用推理过程1.2 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我们认为: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语用 学把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往定位为交际过程, 其 中势必涉及到会话含义的推导根据关联理论, 会 话含义的推导过程就是搜寻合适关联的过程这 个过程必须要会话双方进行合作, 否则会中断;也 会因考虑礼貌及其它原因, 而使用不寻常的关联 关联理论的强关联和弱关联的概念, 可以解释字 面意义与说话意图的重叠和冲突关联的过程可 理解为: 完全关联—强关联—次强关联—弱关联— 次弱关联—完全不关联的连续体① 体现在字面上, 就是:字面完全关联—字面强关联—字面部分关 联—更少字面部分关联—字面完全不关联。
至于 采用哪种关联, 要视具体语境中需达到的最佳关 联而定1.2.1 关联理论的重要性举隅关联理论的创始人 Sperber 束定芳,2001: 219) 交际从根本上来说,说话人 (作者)听话人 (读者)强关联 = 字面合作弱关联 = 隐含合作图1: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 机制简图也许就这么简单, 因为人们依赖于直觉这个从说 话人(作者)到听话人(读者)的交际过程, 总 体是搜寻合适关联的过程合作无时无刻不在起 作用, 如果会话双方不存在合作这个前提, 会话就 会中断, 无法继续在确定会话双方有合作诚意, 并确定双方能听懂对方话语的情况下, 会话就体 现为搜寻“最佳关联” (optimal relevance)的语用 推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会话过程是“强关联” , 体 现为字面上的合作听者(读者)不需付出很大 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就能取得预期交际效 果, 很容易达到最佳关联但时不时会话双方会违 反字面合作而采用“弱关联” , 这时表面上体现为 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 包括数量准则、 质量准 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等, 但其实也是合作, 无 非是隐含的合作, 这种合作的特殊方式就会产生 会话含义。
采取隐含的合作往往出于一定目的, 有 时为了礼貌面子等文化因素, 有时为了幽默风趣、 讥讽警策的语言诗学效果, 也可能是为了其它原 因③当会话体现为弱关联时, 听者(读者)需要 付出较大的、 甚至很大的处理努力, 才能获取一定 的交际效果 根据以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提出基于关联理论 的语用推理机制, 并详图如下:如图2, 人际语言交往中说话人向听话人传达 的内容, 往往有几种情况:(1)不包含会话含义 听话人能毫不费力地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 形成 一定的理解这时往往体现为字面意义与交际意 图的重合 (2)说话人出于礼貌、 机智等原因, 可 能采用会话含义, 这时需要听话人付出较多处理 努力, 来揣摩说话人真实意图, 因而也能取得较大 语境效果 (3)说话人有时为了达到一定文化或 诗学效果, 会使用更加隐含晦涩或别出心裁的会 话含义, 这就需听话人付出更多处理努力, 来达到 相应的最佳关联在搜寻到该语境下的最佳关联 后, 听话人能获得更大语境效果, 其付出的处理努 力也得到回报每个推理的获得都是特定语境下会话含义 2(礼貌、 机智等原因)会话含义 1(标准)说话人推理1推理2推理3语境 1 的 最佳关联语境 2 的 最佳关联语境 3 的 最佳关联 图 2: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详图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14达到的最佳关联, 这些推理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而 是适用于不同场合目的的需要。
在这个以搜寻合 适关联为主导的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规约性 (prescriptive)的语用推理机制中, 合作、 礼貌各得 其所关联、 合作和礼貌作为人际语言交往的主要 因素, 能互补地共同说明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问 题我们的推理机制也许并不完满, 存在漏洞, 但 诚如钱冠连指出的:把所有的因素都统括进去的 语用推理公式是永远也找不出来的 (1994; 束定 芳,2001: 224)2.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 2.1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不光能描述会话 过程, 也可以用来描述和指导翻译过程, 图示如下:翻译过程分为两步:一是译者首先作为原文 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 是他在原文语境中寻找 合适关联的过程, 有学者称这一过程为“一次翻 译” 译者势必会付出一些努力来在理解视域中 建立合适关联若原文作者没有使用会话含义, 字面关联就很容易为译者感知, 需付出很小处理 努力就能取得相应语境效果这时译者获得属于 第一层面的关联, 达到理解 1 的语境效果若原 文作者考虑到文化(包括礼貌因素) 、诗学(为 了语言机智幽默、 文字优美等)运用了会话含义, 就需要译者付出更多努力来搜寻合适关联;而一 旦搜寻到合适关联, 就能获得较大语境效果。
译 者此时获得第二层面的关联, 达到理解 2 的语境 效果或更进一步, 译者根据对原文语言知识和 文化背景的了解, 确定原文作者利用源语特殊语 言手段而运用了不同寻常的会话含义, 译者可能 认为这样的会话含义值得自己付出最大努力进行 处理, 去搜寻合适关联一旦成功, 译者就达到 第三层面的关联, 即理解 3 的语境效果无论上 述何种程度的一次翻译(理解) , 都发生在原文语 境中, 原文语境始终对理解过程起影响和调适作 用, 译者往往需依托原文语境、 对原文语言和文 化的了解以及其它百科知识、 甚至查阅相关书籍 资料才能对原作者意图(体现为原文)有较准确原 作 者原 文理解1理解2搜寻合适关联一次翻译(理解)理解3关联处理努力 语境效果理解1理解2搜寻合适关联二次翻译(理解)理解3关联处理努力 语境效果图 3: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示意图的把握和理解 二是译者表达的过程译者在对原文文本理 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翻译” , 即表达表达过程 也分为两步: (一)译者(作为译文作者)向读者提供某种 关联的过程这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 原作者采用标准会话含义 (无 Implicature) : →译者采用强字面关联 (表达 1) 原作者采用会话含义 (有 Implicature)④ →译者采用强字面关联 (表达 1) →译者采用弱字面关联 (表达 2) →译者采用终极关联 (表达 3) 绝大多数情况下, 话语并不具有会话含义, 一 般不构成特殊的翻译表达困难。
我们主要关注的 是有会话含义话语的翻译表达对有会话含义的 原文文本, 译者若采用字面强关联形式, 往往就采 用异化的语用策略, 大体采用直译、 增补(加注 + 解释) 等翻译手法, 我们将这种译文归类为表达 1 译者可能希望突出一定的文化修辞内涵而采用字 面弱关联的形式, 这时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的语用 策略, 大体采用套译、 改译、 意译等翻译手法这 样所产生的译文就是表达 2再进一步, 译者可能 会尽量调动译语中语言或修辞手段, 来达到跟原 文语用意义的对等这时虽然从字面来看, 译文可 能跟原文关联很弱甚至毫无关联, 但从语用层面 来说两者还是非常对等的, 有很强关联, 我们称之 为“终极关联” 这样的译文就是表达 3, 是翻译 的最高层面一般译者之所以舍弃不甚费力的直 译, 而采用“冥心构考” “旬月踌躇”才得来的字 面弱关联或是终极关联, 往往出于文化、 诗学、 译 者和读者因素等考虑 (二)读者寻找和接受合适关联的过程译者 表达的结果, 对译文读者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阅 读目的、 欣赏水平、 文化背景等搜寻和接受某个关 联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搜 寻合适关联的过程不无相似之处。
译文文本所取 得的最佳关联取决于读者,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 好的表达 1、 表达 2 和表达 3 而区分为读者群 1、 读者群 2、 读者群 3一般来说, 越是受过良好教 育的、 越是带着欣赏原文语言和了解源语文化的 目的来阅读的读者, 越会愿意为达到最佳语境效 果而付出更多努力, 这类读者往往会接受异化程 度较高的译文正因为读者群是不同的, 很多关于 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是无谓的, 因为某一译本的 产生势必存在其合理性, 有其适合的读者群2.2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的特征这个框架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2010年 第3期No. 3 201015152.2.1 多元的系统 我们的框架是多元的系统, 把跟翻译过程密切 相关的因素(原文作者、 原文文本、 原文语境、 译 者、 译文语境、 读者等)整合在一起在主要以语 用学原则来解释翻译现象的同时, 把这个框架纳 入到源语和译语的语境(主要是文化大环境)中, 考虑到译者目的、 策略和限制条件等, 考虑到读者 的不同需要我们这么做虽然未必能“将目前各 自为阵、 彼此矛盾的各种翻译理论和译学流派纳 入到一个统一整体, 实现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良 性互动, 走出时下译论研究的困境” (司显柱、 杨 莉,2002) , 但至少这是朝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和 尝试, 能切切实实为解释翻译现象和过程提供一 个多元视角。
2.2.2 描述性的框架文军等指出:研究应有助于译者理解翻译过 程的描述性原则, 而不是评判译者、 译作的规定性 原则……只有注重对翻译过程及结果的描述和解 释的翻译理论才是可理解的, 有用的(2002: 91) 翻译过程框架必须要是描述性的而非规约性的 我们的框架试图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正是翻译中 “实际是什么情况” , 而不是 “应该是什么情况” ;“译 者是怎么处理的” , 而不是“译者应该如何处理” ; “读者是怎么接受的” , 而不是“读者应该如何接受 什么”等2.2.3 动态的平衡该框架有很多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有层次问 题, 适用于不同情况, 处于动态平衡中这个平 衡始终在发展变化, 会因人因文因时因地而异, 因为要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找到绝对对等是不可能 的绝对的对等是不存在的, 正如数学中的纯圆, 只能是个永远达不到的理想 ” (汪榕培、 李正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