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doc
3页创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王文丽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生活化教学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教学消除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我们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学习与生活的脱离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比如复述课文,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难度较大的“说”的练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进行的方式虽然也可能有所变化(说给老师听,自己练说,同学间互说等),但教学组织形式显然比较单调,只体现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学生也始终对复述存有畏难情绪从涉及的智力领域来看也较为单一,学生只能偏重于语言智能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子间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当然角色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设定,用教学的效果就可以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一个忠实的听众,有了交流的对象,说兴更浓,并且很自然地会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提问、猜测、反驳、赞同……结果复述演绎成乎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于是,整个课堂都沉浸在这种生动活泼,如听相声似的活动之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2.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也就是说,教学中围绕一个概念,可以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的学习比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在这里,“一个概念”就是“春景”和“春意”,对这一概念的全面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多扇窗户”则体现在:用春景图和燕子的身影,以及燕子的啼鸣,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空间智能,凭借丰富的想像进入美妙的意境;用优美的乐曲调动音乐智能,打通大脑发展的“天然通道”,使各种信息进入人的潜意识;借助表演,打开运动智能的窗户,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
3.智能展示变一统为多元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二、生活化教学可以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 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们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
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出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老大爷,您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一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三、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因此,“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生活化教学既然能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比如学习《神笔马良》,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马良惩治大官的经过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天才”选择了讲故事,“绘画天才”选择了画连环画,“表演天才”则选择了演课本剧。
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类似的做法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时间与空间上,在表现方式上尽可能地体现一定的自由度,这是使特殊才能充分展示的前提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所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比如根据课文画连环画,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协作完成,那么,空间智能杰出的孩子画图,语言智能突出的孩子配词,相得益彰,各得其所以前,愉快教育所采用的配乐、表演等等手段的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只是基于将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之下的辅助性的教学行为而在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的生活化教学,指向完整的人的教育──已将除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其它几种智能作为同等重要的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在各学科中加以培养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教改实践确实有更为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