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doc
5页历史风云网 为您提供:新课标岳麓\人教\人民版各课教案\课件\试题\人物图文简介\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等; 历年高考题、三轮复高考习资料、高考模拟试卷;学习复习方法、记忆技巧、答题技巧;历史故事、历史电子书!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二、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消长概况:(一)鸦片战争后(开始阶段) 1、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它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劳动人民。
2.影响:外商企业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其主观目的是侵略,但客观上为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技术与机器,造就了中国最早期的产业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迅猛发展阶段)1.(1)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从而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取得合法地位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方式包括: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大规模投资设厂),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2.影响:(1)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新中国成立后(消亡阶段):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资经济重新出现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概况(一)曲折发展的进程与归宿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兴起的原因:(1)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2)自然经济逐步解体(3)外国资本主义刺激(4)洋务运动的诱导2.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初步发展的原因:(1)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顶峰进一步发展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2)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4)实业救国思想和利润的驱使4.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原因: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5.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1)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3)实质: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计划经济,改变经营权(4)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5)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6.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政策:“赎买”政策,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方式: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二)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解认识1.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它的产生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缺陷——一“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的原因:A、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技术落后;B、帝国主义占有了大量矿山原料)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也必然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如何认识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采取了没收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是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对人民巧取豪夺而得来的,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没收了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的政策实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4、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5.建国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启示:(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历程,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近代化才能成功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四、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出1.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决策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3)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五、建国后我国工业结构(经济体制)经历三次重大转变和调整1、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政治斗争、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行政干预,指令性生产,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3)结果、影响: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弊端在工农业等方面表现越来越明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2.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党中央及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的经验。
2)核心内容:工业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农业方面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结果、影响:增强了企业活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3.进人90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原因:党中央认识国情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六、建国后,党的三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1、1953年过度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作用:引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指明的方向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用: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