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30764194
  • 上传时间:2023-01-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血常规1介绍: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

      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噬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一般更重视白细胞的分类,特别注意是否出现各种有关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细胞当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细胞增加,并见幼稚细胞有一种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细胞数反而减少,且不见幼稚细胞白细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白细胞减少也不一定不是白血病,那让人如何来判断呢?作为病家大可不必为此担心现在医生鉴别诊断白血病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白细胞减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实这一项目持续低于正常也是某种危险的信号,最严重的是因化学或药物诱发的白细胞缺乏,可使身体失去防御功能。

      通常肿瘤病人接受化疗要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继续化疗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一种最简单的监控手段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尤其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明显减少,应考虑免疫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嗜酸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白细胞,其量增加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皮肤病等,其量减少则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传染病病情严重者等,也见于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随着生食海鲜热的兴起,一些罕见的寄生虫病时有报道发现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应是一条重要线索血小板计数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规之内,而半自动或全自动仪器检查则包括这一项它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重要细胞,一旦某处血管破损出血,首先赶来参与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种与止血,凝血有关的因素,故现在越来越重视对血小板的研究,并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