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九.pdf

45页
  • 卖家[上传人]:T****m
  • 文档编号:232833036
  • 上传时间:2021-12-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17M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 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 23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年) 1. 背景:(1)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 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2) 工农业生产下降 , 交通堵塞 , 通货膨胀 , 人民生活困苦2. 措施: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 农村: 进行土地改革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 城市: 没收官僚资本 , 建立国营经济 ,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 , 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 稳定物价 , 统一财经从 1949 年起, 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 ,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3. 意义: 经过 3年多的努力 ,到 1952年,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背景:(1) 条件: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2) 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制定,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 过程:(1) 工业化建设 : 成果 :到 1957 年, 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意义 : 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三大改造表现 : 意义 : 到 1956 年底, 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3. 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 存在要求过急、 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1. 过渡时期它是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 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前 , 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 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土地改革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 土地改革运动确定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属于农民私有制 (2)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使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2.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 “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 正确探索 :(1) 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 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 9 月, 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 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 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2. 探索失误 :(1)1958 年, 提出“鼓足干劲 , 力争上游 ,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 , 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 “大跃进” : 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 人民公社化运动 : 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 政策调整 :(1)1960 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 1965 年,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1971 年, 周恩来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3 年,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1975 年,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 合作社与人民公社(1) 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集体经济组织2)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政社合一组织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 “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 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3)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发展, 片面变革生产关系 ,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 含义: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 发展新兴产业; 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 关系: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 ,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探究点一“一五”计划1. 特点材料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建立对于私用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1955 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思维交互 : 根据材料 , 分析概括“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提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 结果与影响材料一1957 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及同1952 年对比表1952年1957年增长率 (%) 原煤(万吨) 6.649 13.000 96 发电量(亿度) 72.6 193 166 原油(万吨) 43.6 146 235 钢(万吨) 135 535 296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布(亿米) 38.3 50.5 32 纱(万吨) 65.6 84.4 29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棉(万吨) 130.4 164 26 油料(万吨) 419.3 419.6 0.07 猪羊牛肉 ( 万吨) 338.5 398.5 18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思维交互 :(1) 根据材料一 , 说明“一五”计划如何处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 重工业基础薄弱 ; 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 巩固国防的需要 ; 借鉴苏联的经验材料二1956 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比例成分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 7.1% 工业总产值100% - 商品零售额95.8% 4.2% 思维交互 :(2) 材料二的表格数据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化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材料三“一五”计划期间 , 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原则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思维交互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 正确评价计划经济体制提示: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在当时物资匮乏、 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 , 起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 技术力量集中起来 ,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但国家包揽过多、统得过死, 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弊端日益突出一、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角度概况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 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 , 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社会主要矛盾(1)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2) 三大改造完成后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政治制度(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 ,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运行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对我国经济体制的确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探究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材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 , 要比去年翻一番 , 就是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人民日报 (1958 年 9 月 1 日) 思维交互 :(1) 材料一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 提示: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 实际上犯了“左”倾冒进错误材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 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 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58 年 8 月 29 日) 思维交互 :(2) 谈谈对材料二中现象的认识提示: 扩大公有化规模 , 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 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材料三196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1952 年为 100) 思维交互 :(3) 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示: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20 世纪 50 年代持续增长 ,50 年代末 60年代初有所下降 ,60 年代中期恢复。

      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 ;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 “一五”计划的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1) 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 速度与比例问题 , 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3. 经验教训 :(1)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2)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片面追求高速度4)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5) 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坚持民主集中制 , 反对个人崇拜和专制迷信1. 右图是创作于 1952 年的宣传画新式结婚 , 画中影壁上悬挂毛主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