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三“点”击破名篇名句默写难题.docx
5页三“点”击破名篇名句默写难题 ——以2019—2021年高考真题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高 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中 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情 境化的命题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势,这也是《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从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中的名篇名句默写题来看,浙江卷采取填写上下句的形式进行考查, 其余试卷大多采取情境默写的形式为了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现梳理了近三 年的高考语文真题,发现主要呈现“理解鉴赏型”“事理逻辑型”“群文链接型”三种类型因此,在备考中,教师需要关注鉴赏的关键点、事理的逻辑性和群文的链接点,促进学 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一、关注鉴赏的关键点名篇名句默写题在高考中是古代诗文阅读板块考查的内容,也属于《课程标准》提到的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提出:“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 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名篇名句默写题契合《课程标准》要求,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感受形象①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 木”一词,以指代落叶。
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2021年新高考n卷)②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2021年北京卷)③《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2019年全国卷H)形象是鉴赏的要素之一,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我们需要关注能表现景 物、事物和人物形象的句子,把握构成形象的关键点如①中考查景物形象,“落叶”是关键 点,诗歌中用“落木”来指代,需要考生调动知识储藏,找出涉及“落木''的句子②中考查人 物形象之“骨气”的表现形式,“坚毅”是提示点,“傲岸”是关键点,需要搜寻李白作品中能表 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句子③那么非常明确地要求需要考生找至广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的句 子,即考查主人公形象①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2021 年全国甲卷)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 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2021年新高考H卷)③《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2020年全国卷m)语言是鉴赏的要素之一,包括了句意的阐释和表现手法的使用。
如①以对句意的间接阐 释来填写句子,“引用渔歌''是关键点,阐释的内容是“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印证前 文”从结构上说明要填写的句子处于描写句“后”的位置②以诗人情感引出诗句,但“对仗”“比 喻”这两个手法才是区分的关键点,能让考生从本诗众多表现此情感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答案 ③以表现阿房宫的奢华为引,但“排比夸张''是关键点,能让考生从《阿房宫赋》的长语段中 迅速锁定位置,找出答案3 .体验情感①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 句是:“ —,—(2021年全国乙卷)②《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 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2021 年新高考I卷)③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 排遣的离情2020年新高考1卷)情感也是鉴赏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抓住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如①中侧重情感表达的 方式,用“停顿”来表现情感是关键点②中侧重情感表达的意象,用“王孙”和“青草”这两个 意象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是关键点③侧重情感表达的内容,“无法排遣的离情“是关键点。
形象、语言、情感是文学类作品鉴赏的要素,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指向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感受形象有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 运用,体验情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在学习与鉴赏古代诗文的过程中,有助于思 维开展与提升所以,在引导学生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形象、语言、情感的角度出发, 设置相应的情境式默写题,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整合与归纳的练习二、关注事理的逻辑性事理逻辑性在语句中表现为承接、因果、转折、假设、并列、让步等逻辑关系,我们需 要关注语句中的逻辑关系这类题目指向思维开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也指向《中国高考 评价体系》“四层”之一的学科素养指标的思维方法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语境中的相关提示语,厘清逻辑关系,填写符合语境的诗句4 .承接关系①《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2021年全国甲卷)②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 然后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2021年新高考I卷)③《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2019年全国卷HI)承接关系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
如①中无明显表示语序先后顺序的标志词,但是需要 填写的句子处于中间,前句为“鹏之徙于南冥也L后句为“去以六月息者也",语意上是承接 关系②中有表示先后顺序的标志词,如“先”“然后”“最终”,对于句子位置给出了明确的提 示③中也给出了标志词,如“最后的评价”,可知句子的位置是在“这种现象”的后面,而且 是表示评论的句子这类情境要注意在结构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标志词,如“于是”"就”“接 着”“然后”“最后”等通过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快速锁定需要填写的句子的位置,正确填写5 .因果关系①《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 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2021年全国甲卷)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 于“—,—(2020年全国卷I )③《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 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2020年全国卷II )因果关系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理解因果关系,需要抓住句子中的“因工 和“果”如以 上三题中,都是给出“果”,由“果”溯“因”考生需要注意表示因果关系的标志词,如“因为”“原 因在于““原因是”。
在备考中,对古代诗文作品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要注意归纳总结, 明确何是因,何是果,加强训练,有效应对高考6 .转折关系①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戍边的兵 卒2021年新高考I卷)②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 而“—,—”2020年全国卷m)转折关系也是重要的逻辑关系之一表示转折关系的前后分句往往呈现相反或者相对的 意思,突出和强调后一分句的内容如①中“不过”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强调的是陈涉 身份的卑微②中“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而”后填写的句子和前句中“吃粗劣的食物, 枕着胳膊睡觉”呈现相反意思,所以填写的内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备考中, 要注意表示转折关系的标志词,如“但是”“然而”“却”“可是”等,借助句意,通过关联词 推出应填写的句子逻辑关系除了上述提到的承接、因果、转折外,还有并列、假设、让步等关系这就要 求学生不仅要识记古代诗文作品,更要关注对情境的理解与分析这类题目由考查基础知识 向考查必备能力开展,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三、关注群文的链接点《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和“专题学习”等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好契合《课程 标准》的要求,它是根据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 过程。
而“议题”就是群文的链接点,以此为中心可以串联课内与课外,表达了语文学习的开 放性与创新性,也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①《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 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2021 年新高考I卷)②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 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2021 年新高考I卷)③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 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2021年新高考n卷)这一类题目都出现在2021年的新高考卷中,代表着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名篇名句默写的 命题趋势——由单一情境走向群文情境,由单一答案走向多元答案这就需要考生抓住群文 的链接点进行知识的迁移整合如①中用“王孙”与“青草”“表现隐逸、离别”的情感就是群文 的链接点,需要考生调动课内与课外的诗歌知识储藏,找到符合要求的诗句而此题的答案 可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可以是“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还可以是“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再如②③中分别把“三秦”“落木”这两个意象作为群文的链接点,让考生填写含 有这两个意象的句子。
而通过意象表情达意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有利于考生在品味诗歌意 象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来组织教学,2021年新高考名篇 名句默写题是以意象为群文的链接点,今后的高考语文可能以人文主题,如责任担当、家国 情怀、青春风采等为群文的链接点;也可能以同一作者为群文的链接点;还可能以不同的诗 歌风格,如豪放、婉约为群文的链接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古代诗文的”专题学 习”,注重多文本的整合与归纳高考的名篇名句默写题“理解鉴赏型”是主体,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基础性的考查要求;“事理逻辑型”是常态,不仅考查学 生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 中综合性的考查要求;“群文链接型”是命题的新趋势,既落实了《课程标准》对“学习任务 群,,和“专题学习,,的要求,又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因此,在备考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古代诗文中形象、语言、情感等鉴赏要素,还要关注其中 的逻辑关系,关注古代诗文的群文阅读,探寻文本的意义,在任务情境中完成对古代诗文的 深度理解和整合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