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论语》亲近孔子ppt课件(含论语资料汇编)8.doc
14页《论语》专题阅读资料说孔子——一代圣人,泽被春秋一、名家点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嘉〔明〕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汉〕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钱穆〔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持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需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尔文博士半步《论语》治天下——赵普〔北宋〕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魁奈〔法〕二、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一〕生平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互相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欣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止,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持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叱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干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持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施行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伤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逮住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蔼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优良的师德典范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二〕个性特征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行相关他品行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保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关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慧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入,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5、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说孔子——日常圣人鲍鹏山我们说起孔子,都知道他是圣人,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缺少宗教的民族,缺少一种全民的对“上帝〞的信仰,但是我们虽然没有神,我们却有圣人,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却有孔子杏坛;我们没有上帝的救赎,但我们有圣人的济世;我们没有上帝的博爱,我们却有圣人的仁道圣人,就是我们的精神的导师,就是我们心灵的向往,就是我们行为的规范那么,这样的一个品行的圣人,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气质呢? 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孔子,作为一个人,体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情在他圣人的气质里面,有多少神性的东西,有多少人性的东西首先,他是有性情的圣人这与一般人对圣人的想象不同在一般人的意识里面,圣人,那肯定是一个高高在上,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而且,我还要特别指出,真正的圣人一定是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颜渊死,子路死,伯牛有疾,他都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
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我们先看看他的喜孔子有一次表扬他的弟子颜回,他是用一种赞叹的口气说的: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你看他的语气,一开始就是,哎呀,真是贤德呀,那个颜回呀这种表扬不是我们今天的老师给同学做一个操行的评语,学期结束了,在他的成绩单里,在他的鉴定表上写上一行非常客观的,非常冷静的评语那颜回为什么贤呢?他能吃苦,他能淡泊,能够在贫寒中找到生活的快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讲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重复一句:贤哉,回也!在一段话里前面一开始“贤哉,回也〞,后面又是一个“贤哉,回也〞,感慨不已,颜回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能够如此快乐,他为颜回高兴因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颜回的快乐和幸福就不以物质条件改变而改变了,这样的人永远都会是快乐的同时也在说明,孔子自己内心的那种高兴,为有这样好的同学而高兴一个同学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老师为他高兴,感到喜悦这是他为同学的喜关于古代的大圣大贤,他更是衷心的赞美,欣赏他们,崇敬他们你看看他如何赞叹传说中的尧: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我们看这个开头,也是“大哉!〞一开始就是伟大呀,那个尧呀总是用感慨的句子在前面。
那么,这个尧怎么伟大呢?下面完全是感慨的句子: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多么崇高呀,“荡荡乎〞,多么广大呀,“焕乎〞,多么的文采斑斓呀,全是感慨的句子他在跟谁讲呢?跟他的同学在讲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是一个历史老师,这个历史老师在跟同学们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讲法把孔子和我们现在一般的中学到大学里的历史老师讲述历史的方式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有区别:我们的老师往往是冷静的,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是所谓的什么重点、难点,侧重的是所谓的知识点孔子不是这样,他感慨万端,然后又把自己的这种感慨,感染了我们从而让我们首先从感情上热爱上了历史,热爱上了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人物,而不仅仅作为知识去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去应付考试所以,在孔子的历史课上学出来的人,对历史是有感情的,他会对历史产生热爱之情,热爱和尊敬本民族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这应该是历史学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一个历史老师最必需做到的再看看他怎么讲大禹,弟子们问老师,大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如果我们去问我们的历史老师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会老老实实的有板有眼地告诉我们对大禹的历史评价,大禹地历史功绩等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
但是,孔子是怎么讲的呢?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你问到大禹,我告诉你,大禹啊,我对他真的是没有挑剔的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食物很粗糙,吃的很简单,但是给神明祭祀的时候,那个祭品却很精致自己穿的衣服很简陋、很随便,但是他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候,他穿的那个祭服却非常的讲究他自己住的房子是很狭窄,很矮小,但是他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呢?放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你看看他国家的农田,在他治理下那个农田的沟都比别人要直讲到这,孔子又来了一句感慨,大禹呀,我对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这样讲历史,他是从感情上先引导我们,让我们在感情上进入历史历史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一两个结论,历史的价值真的不是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价值是,我们在历史里面能不能找得到关于我们当代的价值,是我们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对我们情怀的一种感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没有价值的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所以,我们跟着孔子学历史,我们会爱上历史,我们跟着孔子去了解古代的人物,我们会爱上这些人物当然,对某一些很坏的历史人物,像商纣王、像夏桀,我们也可能无比痛恨这些人物。
这时历史就不是一个古板的,与己无关的存在,它已经介入我们的感情了,而我们的感情也介入了历史这才是最好的历史老师孔子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