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商代的工艺美术课件.ppt

57页
  • 卖家[上传人]:石磨
  • 文档编号:282663098
  • 上传时间:2022-04-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20M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夏商代的工艺美术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传子,家天下” 活动范围是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华夏是中国的代名词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第一节 概说二里头文化铜爵、玉器“二里头文化”“洛达庙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从文化遗址和时序看,大体和传说中的夏代相一致一、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二里头文化特征,又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尚保留有河南龙山文化的特色,器物造型以平底器较多流型蓝纹装饰晚期则接近郑州早商文化,造型以圜底器为多,装饰以绳纹为主二、二里头文化的陶器造型二里头文化的陶器造型有鼎、盆、罐、盘、尊等,而以鼎最具有代表性,数量也最多鼎身为圜底罐型获盆形,鼎足呈扁平或三角形,有的鼎周身还附加堆纹盆的造型多作深腹圜底,口沿两侧有一对对鸡冠状的器耳陶器的纹饰,大体是早期以蓝纹为主,中期以细绳纹为主,晚期则流行粗绳纹在不少陶器的口沿处还刻有二十多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符号。

      二里头文化进入青铜时代在二里头曾发现制铜作坊有制铜用的陶锅、陶范以及铜揸等在二里头及其他一些地点,发现了青铜凿、青铜刀、青铜锛、青铜簇第二节 青铜工艺一、青铜器的制作1、青铜概念: 指在红铜中加入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天然铜色红,称为红铜;加入锡铅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铜2、青铜的主要优点:(1)熔点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硬度高,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3 )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3、青铜器的制作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1)、青铜器制作方法:A、制范法(泥模法)制范,根据所需要制作的器形,先用泥土塑出一个样子,称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成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将模烘干,在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行并显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内范与外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内范与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或子母榫相扣以免错列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就可以浇注铜液2)蜡模法蜡模法是用蜡作原料,作成铜器的模型蜡模法的创造和使用约在商代以后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蜡模制作方法二、青铜器的造型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工具等八类1.烹饪器烹饪器有鼎、甗、鬲几种1)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是圆体,三族,双耳但也有成方体四足的方鼎铜鼎是由陶鼎演变而来三足用以架火煮食,双耳可以穿杠(音铉)用以提取商早期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商代晚期的鼎,腹部的最大直径下移,足成圆柱形鼎在古代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陶鼎 司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世界少见的珍品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鼎中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在鼎两侧用边缘图案组织形成,装饰兽面纹中间朴素无纹,四足成柱状,足与器身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相向张口食以人头2)鬲(音力)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所以成为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它的器型的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横宽式发展3)甗(音演)是一种烹饪器物全器分两个组成部分,上部为甑(音争),是用以盛食物的:下部如鬲,是用以煮水的。

      它类似现代的蒸锅,利用沸水蒸汽蒸熟食物在甑和鬲之间还有一层有孔的铜片,叫做箅(音壁),以透过蒸汽甗也有方形的上部甑用铜片隔开,可以蒸两种不同的食物妇好三联甗,是在商代妇好墓发现的一件炊煮器西周南单甗 2、食器食器中以簋(音轨)是用以盛黍(音属)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就是小米 稷(音季)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等食物的,等于现在的碗产生于商代后期,其造型最早为碗型圈足,以后才有耳有盖请欣赏商代早期青铜器造型爵3、酒器有爵、斝(音甲)、尊、觚(音姑)、觯(音质)、壶、卣(音又)、罍(音雷)、觥(音公)、盉(音和)、尊、彝(音姨)商代奴隶主流行饮酒,因此酒器特别多,造型也很丰富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尊尊,六升曰壶 爵(音决),是饮酒和温酒的器皿特点为,圆腹,口部前有流,后有尾左侧有一鋬(音盼),便于提取口缘有两柱是便于取用斝(音甲),温酒器其特点,其形状和爵相似,有柱而无流和尾,因此不便饮用,而容量则较爵大斝的应用多在商代,至周已少见。

      角,温酒器和饮酒器特点为其形状和爵相似,但无柱前流和后尾都成为尖状觚(音姑),饮酒器特点,觚的形状细长,底宽,腰细,侈(音尺)口成喇叭花状,造形十分优美觚形在商代早期是矮而粗,商代晚期变为高而细觯(音质),饮酒器圆腹,敞口,圆足,像一种小花瓶爵、斝(音甲)、尊、觚(音孤)、觯(音质)、成为五爵线描饮酒五爵请欣赏商代中期青铜器造型、壶,盛酒用最早的壶是仿自瓜商代的壶圆腹,贯耳,圈足,腹的最大直径在壶体下部卣(音又),盛酒器有提梁,是一种可以移动的盛器它也和壶一样,是仿瓜,只是壶用贯耳,卣用提梁罍(音雷),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

      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觥(音公),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1.折觥 (图)西周 高287厘米 1976佳陕西扶风出土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该器造型稳重,装饰富丽,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 2.龙纹觥龙纹觥 商后期 长241厘米 1959赁山西石楼花庄出土此觥首部作龙头状,上铸双角;龙口有齿,其间隙可作注酒之用,独显其妙龙背作盖,上有纽状捉手,下承方形圈足整器呈牛角状,造型奇特,为商代著名青铜器 盉(音禾),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尊,是盛酒备酌的器皿常和斗、勺合用也有用于青铜礼器的共称彝(音宜),作成鸟兽形的盛酒器称为彝多是象生的一类铜制雕塑品它的用途,是在祭祀时不饮而浇于地的一种酒器鉴4、水器有鉴、盘等鉴,是一种水器形如现代的盆它有四种用途:一是容水二是盛冰三是沐浴四是鉴容照面。

      盘,盥洗时乘水的用器,口大腹浅盘是洗手时乘水用的盘殷墟中期蟠龙纹盘 请欣赏商代晚期青铜器造型禁5、杂器禁,是一种小台,用以放置酒器食器的俎,像有一个小孔的小凳子,用以割肉这两种用具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家具俎6、兵器奴隶社会的商代,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且占有奴隶本身有刑罚,有军队,对内用以压迫奴隶,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因此,在青铜工艺中,武器的制造也是一个重要的门类青铜所制的武器有,戈、矛、斧(戚)、刀(斤)、镞(即箭头)等 7、乐器铙(音挠),似铃而大,铙口向上,用手执把,用槌敲打鼓,青铜制成,与现代鼓不二三、青铜器的装饰8、工具如铲、斧、刀、削等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 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3、龙纹 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

      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4、凤鸟纹 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5、波纹(环带纹、回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四、青铜器饰纹象征性阐述1、图腾标记 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龙纹、夔龙纹、凤纹、蝉纹等龙纹是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在新石器时期,龙纹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铜器时代逐渐由此演变成夔龙纹、龙纹凤纹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因此,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 2、神灵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