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日本高大衔接改革: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选拔为一体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132962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0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日本高大衔接改革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选拔为一体 摘要:高大衔接改革是日本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是以符合学生成长的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一贯的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的理念支配下的总体性和基础性的教育设计它以高中生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平顺过渡为目的,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选拔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重构大学入学选拔,提高和保障高中教育质量,转变大学教育质量是其整体框架关键词:日本,高大衔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选拔,学力如何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以下简称“高大衔接”)是世界各国所高度关注的教育议题在日本,大力发展高大衔接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中央教育审议会作为教育咨询与决策的重要机构已于2012年8月设立高大衔接特别部门专门探讨高大衔接改革,并在2014年12月公布《实现适合于新时代的高大衔接的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者选拔的一体化改革——为了所有年轻人梦想和目标发芽,未来开花》的咨询报告这意味着日本将全面推行高大衔接改革一、对高大衔接改革的再认识高大衔接改革是指,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在各自的目标下进行改革,让学生掌握这两个教育阶段所要求的能力,从而能够平顺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改革。

      [1]目前,在高大衔接改革的理解上,教育相关者中仍存在认知误区,这是阻碍高大衔接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认识高大衔接改革首先,高大衔接改革并不是把所有高中生都“嫁接”到大学无论是高中毕业后就职的学生还是考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与考上大学的学生并无差别,都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探讨高大衔接应根据学生出路的多样化,为了使他们日后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在高中阶段培养他们独立的“生存能力”(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life)其次,高大衔接改革不等同于大学入学考试改革不可否认,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是高大衔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忽略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使高中和大学成为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场所和途径再次,高大衔接改革不是减少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改革它是以“知识与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主体性、多样性、协作性”的提高为目的,通过改革除了培养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培养他们根据自我目标与他人共同协作并创造出新成果的能力从系统的观点来看,高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延续和发展,大学入学选拔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节点。

      从高大衔接改革的视角来看,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应提供符合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内容、学习及指导方法、评价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作为节点的大学入学选拔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总之,高大衔接改革是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大学入学选拔为一体的改革二、高大衔接改革的背景原因(一)教育多样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力低下问题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问题1999年,京都大学教授西村和雄等出版了《不懂分数的大学生》一书,使得该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2]其实在90年代之前,因学生的英语、数学、语文的基础学力不足而苦恼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便已经越来越多因此,自80年代起,以提高基础学力为目的的“补习教育”(remedial education)开始盛行客观上讲,导致学力低下问题的原因较多,其中教育多样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要包括:第一,学生的多样化日本高中入学率从1950年的42.5%提高到1974年的90.8%,2010年达到96%同时,大学入学率从二战后的10%左右提高到1970年的24%2014年大学和短期大学的入学率为56.7%,包括高等专门学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入学率则达到80%[3]可见,日本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相继步入较高普及化程度的阶段。

      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能力、性向、出路、兴趣和关心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而这带来了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出路意识淡薄等负面问题第二,大学入学选拔的多样化随着面试和小论文的实施、“招生办公室考试”(Admissions Office Test,简称“AO考试”)和推荐入学的导入以及基于各大学判断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national center test)的活用,大学入学选拔的多样化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伴随着日本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少子化”现象,大学入学选拔反而成为了确保大学入学率的手段同时大学考试科目的减少、不问学力的AO考试和推荐入学的增加等大学入学的轻量化现象愈发深刻2011年大学入学人数约60万人,其中推荐入学人数占35.1%,AO考试入学人数占8.7%特别是在私立大学这一比重达到51.1%,大大超过国立法人大学的15.2%和公立大学的25.2%[4]这表明日本的大学入学选拔功能明显下降第三,高中教育的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的一系列高中教育改革要求高中在普通课程、职业课程之外,增设综合课程和学分制课程另外,高中普通科毕业学分①从70年代的85学分减少到1982年的80学分,2003年甚至减少到74学分。

      而必修科目学分数占毕业学分数的比例,由1973年的55.3%减少到2003年的41.9%[5]必修课程缩减的同时,学校的科目的裁量权和学生的选课范围却逐步扩大,因而大学入学者的学习履历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在教育多样化的影响下,教育部门不得不对高大衔接状况进行重新审视二)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一贯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学生能力的理念的引领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全盘考虑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并通过教育体系去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有能力与他人共同协作,营造幸福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这种能力就是“生存能力”,这一概念于199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中首次被提出按照该报告的解释,“生存能力”是“丰富的人性”、“健康与体力”、“扎实的学力”的总称具体来讲,它们包括:能够自律并与他人合作,拥有恻隐之心与感动之心之类的“丰富的人性”;健壮地生存的“健康与体力”;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地判断和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6]1998年教育课程审议会咨询报告提出,立足于终身学,改进教育内容,通过整个学校教育活动,培养“生存能力”[7]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上看,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教育体系,并实现终身学习。

      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扎实的学力”关于学力,教育界对其争论由来已久通行的定义是指,“通过学校的基础教育而形成的终身学习的能力”[8]自二战结束以后,关于自主思考自主行动型教育与知识灌入型教育的争论从未间断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时,就发生过“宽松”与“灌入”二元对立的激烈议论为了超越这一对立,2007年日本修订《学校教育法》,由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自主学习的态度”等学力三要素构成的“扎实的学力”的培养被提上日程2008年第1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强调“扎实的学力”的培养,并提出实现世界领先的学力水平的目标[9]2013年第2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系统的具体方案[10]近几年来,小学和中学为了培养“扎实的学力”,陆续开展了以学力三要素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实践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和大学理所当然地要继承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力理念和实践成果,而且高中和大学要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相应的“生存能力”从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生存能力”来看,大学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确实是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的延续和发展②显然,培养贯穿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生存能力”是指引日本教育改革前行的重要理念。

      三)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入学选拔摆脱困境的需要在大学入学选拔的影响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暴露出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向高水平大学输送学生的高中的教育方针如果倾向于大学入学选拔,那么,它们的教育容易成为应试教育,学生的个性和视野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在这种教育下,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大学入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即学力的显性部分得到发展,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学力的隐性部分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换言之,学生即使考上高水平大学,着眼于未来的、引导社会实践工作的创新能力也是难以开发的导致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考试重知识的现实环境下,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和大学入学选拔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忽略了“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学力的培养,特别是围绕学力培养的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入学选拔没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在高中灌入式教学极为普遍,这说明学力三要素根本没有渗透到高中教学当中其主要原因是大学入学选拔评价标准没有按照学力三要素来设计比如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用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来进行评价,还有大多数的AO考试和推荐入学没有按照其既定的目的和宗旨去实施,而一味地追求大学入学人数其次,日本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美国的相比明显不足,尤其在社会科学专业,这一现象非常显著。

      [11]而教学也几乎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另外,大多数学生没有塑造和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力,也没能掌握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踏出校门于是,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都产生了怀疑的心理,甚至开始质疑大学教育究竟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能力提升因此,不改变大学入学选拔和高大衔接的现状,高中生即便考上大学,也无法提高生存能力再次,就大学入学选拔而言,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高中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能力和大学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没有成为大学入学选拔的评价内容实际上,大学入学选拔评价的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入学选拔时考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另外,相比于评价过程,大学入学选拔更看重的是评价结果,即考生的录取率这种过度重视考试分数、唯分数为选拔依据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日本社会在这种条件下,因年龄、性别、国籍、地域差异、家庭环境而持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能力根本得不到重视就目前来看,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入学选拔欲摆脱困境,就必须通过高大衔接改革来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三、高大衔接改革的框架与主要内容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和大学入学选拔是日本高大衔接改革的基本内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通过保障与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转变大学教育质量、构建新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等措施,推进了独树一帜的高大衔接改革。

      一)高中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栋梁,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行为规范,必须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内容、学习及指导方法、评价方法、教育环境等为保障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高大衔接改革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共同性的确保”,即培养需全体学生共同掌握的能力基于这个原则,文部科学省导入“高中基础学力考试(暂定)”二是“多样化的对应”,也就是细致对应不同学生学习的各种需要[12]为此,高中对学生的能力、性向、兴趣、关心、出路的多样化采取了必要措施,不论年龄、性别、国籍、文化、地域差异、家庭环境,积极招收各种学生,并为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首先,为了扎实地培育所有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文部科学省计划在2019年导入“高中基础学力考试”此考试的目的在于,使高中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基础学习水平,以此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考试结果同时可被用于高中的教学改善,或在学生升学或就职时作为基础学力证明,但这仅作为评价高中教育学习成果的参考之一考试将采取个人和集体的两种方式,个人考试由各县统一安排,集体考试则在高中实施考试科目覆盖面宽,涵盖国语综合、数学I、世界史、现代社会、物理基础等高中阶段各学科所有必修课程。

      英语则可积极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格考试考试题目不仅包含评价学力是否扎实的问题,也包含评价知识与技能的问题题目由易到难,并广泛涉及高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