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联达图形算量GCL自动生成土方图文教程.doc
9页使用背景 当您遇到以下问题时,可以使用“自动生成土方”功能 1、基础构件已经绘制完毕,想快速绘制土方构件和灰土回填构件操作步骤以面式垫层自动生成大开挖土方及大开挖灰土回填构件为例: 【第一步】:在菜单栏点击“绘图”->“自动生成土方”; 【第二步】:弹出选择生成土方类型对话框(根据垫层自动生成土方会弹出此对话框,其它基础构件直接进入“生成方式及相关属性”窗口);【第三步】:选择“大开挖土方”,点击“确定”后打开“生成方式及相关属性”窗口;回填方式:包括“自动方式”、“手动方式”,缺省为自动方式,选择“自动方式”方式,点击确定后,绘制的所有面式垫层都自动生成土方构件,选择“手动方式”方式,点击确定后,需要选择要生成土方的垫层构件图元; 生成范围:包括“大开挖土方”和“灰土回填”,选择“灰土回填”后就可以修改灰土回填属性值了; 土方相关属性:要生成土方构件需要输入此项内容,工作面宽指距基础构件最下层单元边的距离; 灰土回填属性:要生成灰土回填就需要输入此项内容,可以选择各层的材质并输入厚度 【第四步】:输入完相关属性后,点击“确定”按钮则自动生成土方、灰土回填构件构件及图元并弹出提示信息。
说明 1、基础梁、条基、线式垫层自动生成基槽土方及基槽灰土回填构件,独基、柱墩、桩承台、点式垫层自动生成基坑土方及基坑灰土回填构件,筏板基础及面式垫层自动生成大开挖土方及大开挖灰土回填构件; 2、对于基坑如果独基或桩承台的最底层单元为矩形独基单元,则生成的基坑为矩形基坑;如果独基或桩承台的最底层单元为异形独基单元或参数化独基单元,则生成的基坑为异形基坑对于大开挖,如果筏板基础绘制的为矩形,则生成的大开挖为矩形,如果绘制的为异型的,则生成的大开挖就为异型的; 3、对于同一基础构件图元多次生成土方构件时,如果基础构件图元属性未做任何修改,只修改生成界面中土方的相关属性,则不生成新的土方构件,只保留第一次生成的结果 4、如果筏板基础设置了边坡,用筏板基础自动生成土方时,软件会按筏板及边坡底面分别布置大开挖土方或大开挖灰土回填; 5、如果筏板基础设置了边坡,又布置了面状垫层,用垫层自动生成土方时,软件会按照随筏板边坡的垫层底面布置大开挖土方或者大开挖灰土回填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沉积岩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
2.3.4.5同左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侵入岩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3.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1. 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
2. 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3. 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4. 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5. 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同上同上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变质岩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4.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
4.同左4.5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系同上同上构造地质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作用特点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断距应实测同上同上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一地质观测研究程度蚀变围岩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
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同1/万1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1/2千2.与矿关系不密切的精度可降低矿化及矿体1. 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产状及走向的变化;2. 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3. 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4. 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体;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4要用工程控制主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界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同1/万同1/2千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必须表示地质体规模m1.矿体宽度大于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3.蚀变体宽大于10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1.矿体宽度大于2.5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3.蚀变体宽大于5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201.大于0.52.大于23.大于14.形迹长大于101.大于52.大于403.大于104.形迹长大于2001.大于12.大于43.大于24.形迹长大于40地质界线实测允许误差m1.矿体5-102.一般地质体10-201.矿体2.5-52.一般地质体5-101.矿体1-22.一般地质体2-41.矿体0.5-12.一般地质体1-21.10-202.20-301.1.2-42.2.4-6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1/万1/5千1/2千1/千1/万草测1/2千草测1234567二精度要求观测密度个/Km2简单区30-4080-100500-6001200-140020-40250-400中常区40-50100-120600-7001400-1600复杂区>60120-150700-8001600-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