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一年好风光 尼木草原景色美课件.doc
14页正是一年好风光 尼木草原景色美-旅游管理正是一年好风光 尼木草原景色美文/彭松涛 张世杰 图/朱玉福 李梦凡 尼木县旅游局公路随蜿蜒的雅鲁藏布江相伴而行,时而穿峡临崖而过,时而行经一马平川,一路可欣赏到满眼秋色的雅江风光在到尼木县时,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景色变得更加绮丽起来尼木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北岸,平均海拔在 4000米以上,由于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相对平坦的公路上,丝毫也没感觉到如此的高海拔沿途可见大片的草场和逶迤的雪山,很少看到村庄,如入无人之境远远可见高耸的雪峰,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是尼木县的最高峰,海拔 7048 米的琼穆岗嘎雪山,在碧蓝的天空映衬下,连绵的雪峰显得愈加圣洁超然透过车窗,我们正陶醉于这移动的美丽景色时,忽然车外出现一片丰润的草原,只见高山脚下伸展着黄绿相间的草原,草原上有成群的马牛,让我们一阵欣喜问司机江措:“这是什么草原?”江措说:“尼木草原 ”他把车停在路边,说:“你们进去看看吧 ”公路边,已停了一些路过这里的自驾车,这片草原吸引了不少来西藏的游人,大家纷纷走进草原漫步拍摄,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琼穆岗嘎雪山是尼木河的发源地,正是这条河流孕育了水草丰茂的尼木草原,给一路单调的土地和无垠的荒漠增添了一道艳丽的色彩。
初夏的草原色彩是斑斓的,正在蓬勃生长的牧草已由黄开始转青,绿黄相间,一直延伸到大山脚下,那些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牧马夹杂在草原里,就像一幅渲染的图画一排排绿杨深处,掩映着山脚下宁静的村庄我们随游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草原,这才发现牧草竟是如此柔软,走在牧草上,如同行走在厚厚的地毯上瞬间我们感觉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袭来,这是凉爽的空气和牧草的混合味道,立即让我们神清气爽一条清澈的小河穿过草原,河不宽,河水静静地流淌,这是丰润尼木草原的源泉河边的牧草尤其肥美,不少牦牛和牧马在河边悠闲地吃草有几只牦牛涉水走进不深的河中,洗澡嬉戏,河水随它们迈动的脚步激起阵阵浪花在成群黑色的牦牛中,浑白的牧马显得更加醒目,白马拖着长长的鬃尾,披着漂亮的鬃毛,一眼就能看出主人对它们的宠爱和精心呵护也许是吃饱了,两匹白马头碰头地站着,相互用嘴舔舐,不停地耳鬓厮磨,这种温馨的场面让人想起它们或许是一家子,或许在谈情说爱也不一定当地牧民每天清晨骑着白马,把牛群赶进草原,任马牛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憩,直到傍晚才会将吃饱喝足了的马牛赶回村庄,日复一日,为草原带来生气来西藏旅行的内地游客,大都没见过高原草原,都梦想草原美丽的景色,成天在雪域高原奔走,大都是与雪山峡谷和崎岖的道路相伴,忽然见到这不期而遇的草原,自然喜出望外。
那黄绿相间肥美的牧草,草原中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成群的马牛以及自己开心的笑颜都被大家留在镜头中尼木草原离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羊八井已不远,以致那条小河水也带有温热,难怪那些牛马在这初夏雪山融水的季节里就敢下河游玩洗澡,它们一定也感受到河水的温暖小河纵横曲折,在一处浅滩,河水正冒着热气,水面上时有蒸腾的雾气在飘拂,引得几个男女赤脚下水,亲近地热带来的暖意,他们不时翘起赤脚,发出串串笑声草原带来的欢乐,洋溢在大家的脸上沿尼木草原而行,无垠的草甸、蜿蜒的尼木河和连绵的雪峰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成为西藏之行的美丽记忆休闲放松的惬意生活西藏的民俗传统孕育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民间的节日而言,有藏历新年、沐浴节、转山会、林卡节、望果节、赛马会、雪顿节等十几种,而林卡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一到夏天过林卡的季节,人们或合家而出,或约上三五好友,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在草坝子上踏歌起舞,林卡里溢着醉意,荡着歌声,飘散着酥油茶的香味过林卡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集聚会、庆祝和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林卡在过去,只是上层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的欢乐时光,新时代的林卡节才真正属于人民的节日位于尼木县幸福路的果园度假村,古树参天。
刚进院门,便闻到了淡淡的花香,院内人工种植的草坪,绿柳茵茵,松柏叠翠草坪四周用各种盛开的花卉围绕,清香淡雅,玲珑别致草地上,早已搭上了帐篷,院子的中间有一处喷泉,别有一番风情院子里的木桌上,已斟满了香甜的青稞酒,只等待客人来品尝过林卡要席地而坐,无论主人、客人,都盘起腿,边喝边唱边跳特别是有客人自远方来,主人要献哈达,敬青稞酒略有不同的是,以前待客用的是自家酿造的白酒,现在改为了啤酒在动听的歌声中,在欢乐的氛围中,一杯接一杯的美酒饮尽,直到太阳落山,过林卡方才结束,各自归家还有的干脆在帐篷里继续喝酒、唱歌,直到尽兴而归尼琼 19 岁,家就在附近的尼木乡刚高考完的尼琼趁这个假期来林卡打工她说,她很喜欢这儿,林卡环境好在这儿打工,最主要的是能得到锻炼,此外,还能攒下一点学费度假村里有 7 顶帐篷,小的帐篷可以容纳 10 来个人,大点的帐篷可以容纳 20 人左右度假村提供酒水,餐饮服务在林卡消费,帐篷不另收费餐厅可点菜,提供藏餐和中餐嘎吉林度假村距离果园度假村很近度假村里有几顶帐篷,除此之外,还有几间极有特色的木头房子走进度假村,环境特别清幽浓密的杨树柳树将度假村遮得严严实实的,只留下一丝清凉。
草地上的草长势特别好,像铺了一张厚厚的绿地毯度假村里过林卡的人们,要不找一块草坪,铺上垫子坐下,或者在帐篷、小木屋里摆上风干肉、奶渣和酥油茶等传统食品,唱起歌,跳起舞享受悠闲的时光一位正在过林卡的市民说,平日里工作特别忙,有时间,约上朋友在这里过林卡,感觉非常好,既能亲近大自然,又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何乐而不为?在假日里,携上家人、朋友,找一处林卡,在蓝天白云下,在这种闹中取静,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心儿也随着清风在荡漾!高原草甸上的景观大道在尼木河沿岸有着一条路况非常好的县级公路,这就是从尼木县城至麻江乡的麻尼公路行驶在这条路上可以观赏到如画的美景,雪山、河流、草甸、油菜花……所有的景致让这条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尼木县城出来,麻尼公路沿线的景致就开始大不相同,没有了县城里的建筑与车流,只剩了恬静的郊外风光发源于琼穆岗嘎雪山的尼木河也在车窗外奔腾,河边不时能够看到悠闲吃草的牛羊一路上一片艳黄的油菜花田比比皆是,现在这季节,正是油菜花开得正好的时候穿上一身艳丽美装,在花丛中镜头前美美地留下自己的倩影,也不失为旅程中的一大美事而油菜花也成为考验摄影师技术的绝佳道具路尽头,在云间若隐若现的琼穆岗嘎雪山撩拨着人们的心。
据尼木县旅游局的同志介绍,想要观赏琼穆岗嘎雪山全貌,最佳地点就在与它遥遥相望的雪古拉山顶上,那里海拔 5300 米,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去然而,即使在最佳观赏地点,想要看到雪山全貌还要有十足的运气,天高云淡才能如愿,否则便只能欣赏到云遮峰顶的别样美景路过麻江乡德林村时,路旁的一座寺庙格外醒目,这里距离尼木县城有 30公里沿着乡间小路曲曲折折绕到寺庙门口,询问那里的僧人得知这座寺庙名为卡曲寺,为噶举派寺庙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卡曲寺是楚布寺子寺,里面的主供佛是释迦牟尼在卡曲寺里,有一座由黄金白银镶嵌上各种宝石的灵塔,据介绍那是重建这座寺庙的高僧益西群培的灵塔一过麻江乡强聂村,就进入海拔 4200 米以上的纯牧区,以此为临界点,之前的田园风貌马上变成辽远的高山草甸景致奔流的尼木河在这段路旁也温柔了许多,绿色草甸上还可以看到旱獭的身影,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都说 318 国道是“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 ,走过麻尼公路,发现它的美尽管不像 318 国道那般多变,却也不失为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景观大道鼓声依旧尼木沟鼓是全世界各名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中国是鼓的故乡,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武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
《诗经》里有“击鼓其镗,踊跃角兵”的记述;《左传》中有“援捋而鼓”的描述;各代都在朝堂外悬大鼓,臣民有进谏之言或冤抑之情,皆可挝鼓上闻,称为“登闻鼓” 这些记载表明,鼓很早便在我国运用,并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藏鼓历史久远,而藏鼓制作技艺更是源远流长的藏文化走进位于尼木县的民族手工艺园区的藏鼓作坊,洛桑丹增正在制作一面大鼓38 岁的洛桑丹增是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二组的村民,出生藏鼓世家,是藏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制作藏鼓已经 10 多年了从洛桑丹增祖辈起,便世代制作藏鼓目前,整个尼木县就他们一家还在制作藏鼓洛桑丹增制作的是一个直径 1.1 米的大鼓,他正在用一个小凿子细细地打磨着鼓壁打磨鼓壁的声音,像极了演出中热巴鼓敲出的欢快节奏洛桑丹增说,打磨得好的与打磨得不好的敲出的声音也是有差别的他们做过最大的鼓是 1.15 米制作这样的一个鼓,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卖也就在2300 左右 “做鼓是个技艺活,要细致,手要稳,眼睛受不了成天坐着,腰、颈椎都很疼 ”洛桑丹增活动了一下颈部,又继续埋头忙碌67 岁的嘎伦是洛桑丹增的父亲,他做藏鼓已经 40 多年了,是藏古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嘎伦 20多岁就开始学做藏鼓,嘎伦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家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现在,嘎伦和大儿子洛桑丹增在家做鼓,小儿子则专门负责到各地区(市)跑业务,销售或订制藏鼓嘎伦说,做藏鼓麻烦得很,不像做别的什么事,急不来藏鼓传统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其工艺工序为:选材、打磨模具、选皮、蒙鼓皮、定型、制作鼓柄、绘画上漆等几道工序嘎伦他们做的鼓材料一般都是选用的拉萨本地产的藏青杨这种木料拉萨比较多,木质做出的鼓厚实,质量好,耐用还有一种是用柏树制作的鼓,这种鼓质量会更好,因为柏树材质密度高,声音也会更好但是,柏树西藏比较少,所以木材很难买到,需要这种材质做鼓要预订选好木料后,根据鼓的大小,锯成一块块有规格和弧度的用来做鼓壁的模具鼓的大小不一,锯条也有粗细之分锯好的模具用刨子进行打磨,然后将磨得光滑平整的块固定在鼓座上,围成鼓身嘎伦正在制作一面鼓,在他的身边,燃有一炉炭火,火上正在熬制着胶水以前,我们是用牛皮熬制成的胶现在用的这种胶水需要高温熔化,熔化了再将模具进行粘贴,等冷了后就粘牢了 ”嘎伦说,这是制鼓很重要的一道程序,制作鼓身模具要打磨得特别光滑平整,两块之间不能有一丝丝空隙,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在制鼓的流程中,制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鼓面是用韧性极好的牦牛皮做的。
选皮要求优质新鲜,外表的牛毛要有光泽、均匀,毛要多而密,内层不可伤刀制皮这一环节中,鲜牛皮先要经过削皮、晒干、泡浸、钻孔等严格处理,后用牛皮绳子把牛皮固定在鼓壳上,将牛皮拉力扩张成形,然后再在鼓的边缘粘上胶 “这样做就是让牛皮绷紧,保证鼓的音质 ”嘎伦介绍道制作牛皮时,先把牦牛皮脱去毛,然后浸在水里泡,等泡软了再揉皮揉皮的时候抹上酥油,这样更容易软在削皮的时候,整片皮都要削出均匀的厚度,稍有不慎,牛皮就破了这些程序做完后便做鼓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绘画,即在鼓面上绘上龙或祥云等代表吉祥的图案绘图一般打红色的底色,再用白色、蓝色、黄色或金粉等绘画图案最终设计和绘制完成后,还要用透明漆刷一遍,这样可以起到对图案的保护作用,而且会显得更加靓丽最后经过定形、油漆等工序,整个制作流程才完成,这样的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纯正,堪称一件艺术品数十年来,嘎伦也说不清自己做了多少面鼓他们一家制作的鼓热销西藏各地(市) ,而今,藏鼓制作技艺又被列入非遗目录嘎伦坦言,藏鼓需要依靠手工完成,制作难度大,很辛苦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钻研、学习这一技艺,限制了藏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他希望传统藏鼓制作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嘎伦说,孙子已经 18 岁了,在上学,以后只要孙子有这个兴趣,就会教他,这样,藏鼓制作技艺也会得到很好的传承采访过程中,电影《藏鼓》的主题曲时时萦绕在脑际因为电影就是在那种慢速、浑厚而又稳定的藏鼓节奏声中拉开的序幕而今,鼓声依旧,同时,我们也希望藏鼓这门技艺像一曲悠扬绵长的歌一样永远流传于世手工编织的五彩幸福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天气冷,穿的问题当然就显得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