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型对应试验项目、试验结果记录表、地形通过性设施特征表、软地面通过性试验软地面选择基本原则.pdf
10页GB/T 12541XXXX 10 A A 附录A (资料性) 车型对应试验项目 车型对应试验项目见表A.1 表A.1 车型对应试验项目推荐表 试验项目 车型 M1 M2 M3 N1 N2 N3 G 接近角 离去角 最小离地间隙 纵向通过角 横向通过半径 垂直障碍 凸岭 水平壕沟 路沟 弹坑 扭曲路 涉水池 侧向坡 坡道 软地面 注: 表示车辆推荐试验项目 GB/T 12541XXXX 11 B B 附录B (资料性) 试验结果记录表 B.1 试验车辆信息记录见表 B.1 表 B.1 试验车辆信息记录表 车辆型号 VIN 发动机号 里程表读数/km 整备质量/kg 最大设计总质量/kg 出厂日期 测量人员 测量日期 车轮位置 轮胎型号 花纹高度/mm 胎压/kPa 轮荷/kg 设计值 实测值 第 轴 左侧 右侧 第 轴 左侧 右侧 第 轴 左侧 右侧 B.2 通过性参数测量记录见表 B.2 表 B.2 通过性参数测量记录表 试验项目 整备质量状态 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 测量位置描述 接近角/ 离去角/ 最小离地间隙/mm 纵向通过角/ 横向通过半径/mm B.3 通过垂直障碍物试验记录见表 B.3。
表 B.3 垂直障碍物试验记录表 试验 序号 垂直障碍物高度/mm 通过方向 (上/下) 挡位(前进 挡/倒挡)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 部件与地形设施有无接触、碰撞 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等现象) 1 2 3 GB/T 12541XXXX 12 B.4 通过凸岭试验记录见表 B.4 表 B.4 凸岭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凸岭高度/m 凸岭长度/m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部件与地形设施 有无接触、碰撞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等现象) 1 2 3 B.5 通过水平壕沟试验记录见表 B.5 表 B.5 水平壕沟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壕沟宽度/mm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部件与地形设施有无接 触、碰撞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等现象) 1 2 3 B.6 通过路沟试验记录见表 B.6 表 B.6 路沟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路面至沟底的高度/m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部件与地形设施有无 接触、碰撞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等现象) h1 h2 1 2 3 B.7 通过弹坑试验记录见表 B.7。
表 B.7 弹坑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弹坑深度/m 弹坑长度/m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部件与地形设施有 无接触、碰撞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等现象) 1 2 GB/T 12541XXXX 13 3 B.8 通过扭曲路试验记录见表 B.8 表 B.8 扭曲路试验记录表 试验 序号 扭曲路 高度/m 障碍间距/m 通过情况 (通过/未通过) 停车起步 (能否顺利 起步) 情况描述(如:车辆运动状况及其部件与地 形设施有无接触、碰撞或其部件间有无干涉 等现象) 1 2 3 B.9 通过涉水池试验记录见表 D.9 表 B.9 涉水池试验记录 试验序号 1 2 3 涉水深度/mm 通过时间/s 通过距离/m 通过情况(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发动机是否熄火,车辆通过涉水池后驾驶室内、驱动 桥、变速器,空气滤芯、各油液内等部件出现进水情况,起动机、 离合器、制动系、电器附件等(电动汽车观察仪表和绝缘电阻)工 作异常) B.10 通过侧向坡试验记录见表 B.10 表 B.10 侧向坡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侧向坡坡度/% 侧向坡长度/m 通过时间/s 通过情况 情况描述(行驶过程中车辆是否 出现沿侧坡下滑或侧翻趋势,或 仪表故障报警) 正向 反向 1 2 3 GB/T 12541XXXX 14 B.11 坡道试验记录见表 B.11。
表 B.11 坡道试验记录表 试验序号 1 2 3 坡度/% 测量路段长度/m 通过时间/s 发动机转速/(r/min) 实际总质量/kg(如适用) 通过方向(上坡/下坡) 挡位(前进挡/倒挡) 通过情况(通过/未通过) 情况描述(观察各仪表(如水温、机油压力)的工作情况,观察车轮、 离合器是否打滑,爬至坡顶后,停车检查各部分有无异常现象发生) B.12 滚动阻力系数、车辙深度测量记录见表 B.12 表 B.12 滚动阻力系数、车辙深度测量记录表 软地面名称(如沙地、翻耕地、泥泞地、沼泽地、稻田地、雪地) 测量路段长度/m 测量路段宽度/m 试验序号 试验车速/km/h 拖拽力/kN 车辆质量/kg 滚动阻力系数 车辙深度/mm 1 2 3 B.13 牵引系数、牵引效率测量记录见表 B.13 表 B.13 牵引系数、牵引效率测量记录表 软地面名称(如沙地、翻耕地、泥泞地、沼泽地、稻田地、雪地) 测量路段长度/m 测量路段宽度/m 试验序号 车速/(km/h) 车轮转速/(r/min) 车轮滑转率 /% 拖钩牵引力 /kN 牵引系数 牵引效率 1 2 3 B.14 最大拖钩牵引力测量记录见表 B.14。
GB/T 12541XXXX 15 表 B.14 最大拖钩牵引力测量记录表 软地面名称(如沙地、翻耕地、泥泞地、沼泽地、稻田地、雪地) 试验序号 拖钩牵引力/kN 备注 1 2 3 最大拖钩牵引力/kN GB/T 12541XXXX 16 C D 附录C (规范性) 地形通过性设施特征表 车辆地形通过性设施特征见表C.1 表 C.1 车辆的地形通过性设施特征表 名称 示例 特征 垂直障碍物 高度h为(1/34/3) rk,宽度不小于车宽,长度L不小于试验车 辆轴距 凸岭 凸岭长度L为6m,宽度不小于车宽,高度h分别为0.6m, 1.3m,2m 水平壕沟 宽度B为(14/3) rk,长度不小于车宽,深度h比rk略大;壕沟前 后均为平整地面 路沟 按图示角度,路面至沟底的高度组合,h1为1.0m,h2为0.3m; h1为1.5m,h2为0.5m;h1为2.0m,h2为0.75m 弹坑 弹坑尺寸组合,长L为4.0m,深h为1.75m;长L为10.0m,深h 为2.0m;长L为14.0m,深h为3.0m 扭曲路 扭曲路尺寸组合:路面宽度B1不小于车宽,障碍间距L为1.0 m,高h为0.1m;障碍间距L为2.0 m,高h为0.2 m;障碍间距L 为5.0 m,高h为0.5 m;障碍间距L为8.0 m,高h为0.8 m 涉水池 涉水池长L不小于50 m,深h不小于1.5 m,宽不小于5 m,出、 入池坡度为小于15 %,水深大于100 mm 侧向坡 侧向坡宽度不小于5 m,长度不小于30 m,坡度为5%40% 坡道 测试路段长L不小于20 m,坡道宽度不小于车宽,坡度为 10%100% 注: rk为车辆车轮滚动半径,单位为毫米(mm)。
GB/T 12541XXXX 17 附录D (规范性) 软地面通过性试验软地面选择基本原则 D.1 目的 规定车辆软地面通过性试验软地面选择的基本原则和软地面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 D.2 测量参数及准确度精度要求 测量参数单位、准确度见表 D.1 表 D.1 测量参数单位、准确度 测量参数 单位 准确度 疏松层深度 mm 1 mm 车辙深度 mm 1 mm 圆锥指数 / 0.5 % D.3 软地面选择 D.3.1 选择表面平坦、均匀、物理特性一致且附着系数低的软地面试验路段长度不小于40 m,宽度不 小于30 m D.3.2 在预选的软地面纵、横方向每隔10 m选择测点,测定软地面的特性参数,包括疏松层深度、车辙 深度和圆锥指数,每个参数测点不少于6个 D.3.3 用直径为10 mm的测量杆 (平头、 有刻度线) 以10 kg力垂直均匀插入软地面至不能继续插入为止, 测量疏松层深度,并在表D.2中记录 D.3.4 测量雪层深度时,应挖开雪层,用疏松层深度测量杆测量软、硬层厚度(软层指松散的雪,硬 层指冻结的雪) 并在表D.2中记录 D.3.5 试验车辆变速器、副变速器置于最低挡以稳定车速通过预选软地面,通过后测量车辙接地面 最低点与测量路段平面的高度差,并在表D.2中记录为车辙深度。
D.3.6 在预选软地面内,测量圆锥指数,圆锥贯入仪垂直均匀插入软地面,插入深度应大于车辙深度, 预选软地面各个区域圆锥指数宜一致按图D.1绘制土壤的圆锥指数曲线 表 D.2 软地面特性参数记录 测量参数 测点1 (起始 点) 测点2 测点3 测点4 测点5 测点6 离起始点距离/m 疏松层深度/mm 雪地疏松层软层厚度(如适用)/mm 雪地疏松层硬层厚度(如适用)/mm 车辙深度/mm GB/T 12541XXXX 18 圆锥指数 备 注 绘制圆锥指数曲线 图 D.1 土壤的圆锥指数曲线 D.3.7 根据圆锥指数CI,按公式(D.1)计算车辆圆锥指数VCI,按公式(D.2)计算机动指数MI其中按公 式(D.3)计算接地压力系数k1,按公式(D.4)计算地隙系数k2,按公式(D.5)计算轮胎系数k4,按公式(D.6) 计算车轮负荷P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软地面是否选用: CI VCI时,土壤的支承能力比车辆所需的支承能力大,车辆可以通过,选用; CI VCI时,则车辆不能通过,不选用 = 25.5 + 0.456 (D.1) 式中: VCI车辆圆锥指数; MI机动指数 = 0.6( 54 31 kk kk 2) 6 720 (D.2) 式中: MI机动指数; k1接地压力系数; k2地隙系数; k3质量系数,G6804kg 取 0.9;6804kg15876kg 取 1.1; k4轮胎系数; k5花纹系数,轮胎有防滑链时取 1.05,无防滑链时取 1.00; k6发动机系数,比功率(kW/t)7.35,取 1.0,比功率(kW/t) 7.35,取 1.05; k7传动系数,液力式取 1.00,机械式取 1.05; P车轮负荷,单位为千克(kg)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510152025303540 圆锥指数 深度(cm) GB/T 12541XXXX 19 1= mDL G07. 0 (D.3) 式中: k1接地压力系数; G车辆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 L轮胎宽度,单位为厘米(cm) ; D轮辋直径,单位为厘米(cm) m轮胎数,双轮作为单轮计算 2= 4 .25 R (D.4) 式中: k2地隙系数; R离地间隙,单位为厘米(cm) 4= 100 L49. 0 (D.5) 式中: k4轮胎系数; L轮胎宽度,单位为厘米(cm) = 454m G (D.6) 式中: P车轮负荷,单位为千克(kg); m轮胎数,双轮作为单轮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