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水质评价指标方法.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95477917
  • 上传时间:2024-01-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7.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二O——年三月#—、基本规定6(一)评价扌旨标61•水质评价指标62. 营养状态评价指标6(二)数据统计61. 周、旬、月评价62•季度评价63•年度评价6二、评价方法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71. 断面水质评价72.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73. 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91. 水质评价92. 营养状态评价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12(一)基本要求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12(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131. 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132. 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17#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 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2. 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共5项Mn(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2. 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3. 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全国地表水不按水期进行评价二、评价方法(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1. 断面水质评价河流断面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该断面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断面的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1表1断面水质定性评价水质类别水质状况表征颜色水质功能类别I〜II类水质优蓝色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水质良好绿色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W类水质轻度污染黄色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V类水质中度污染橙色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劣V类水质重度污染红色除调节局部气候外,使用功能较差2. 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少于5个时,计算河流、流域(水系)所有断面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并按表1指出每个断面的水质类别和水质状况。

      当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含5个)以上时,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即根据评价河流、流域(水系)中各水质类别的断面数占河流、流域(水系)所有评价断面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其水质状况河流、流域(水系)的断面总数在5个(含5个)以上时不作平均水质类别的评价河流、流域(水系)水质类别比例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2表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定性评价分级水质类别比例水质状况表征颜色I〜III类水质比例三90%优蓝色75%WI〜III类水质比例V90%良好绿色I〜III类水质比例V75%,且劣V类比例V20%轻度污染黄色I〜III类水质比例V75%,且20%W劣V类比例V40%中度污染橙色I〜III类水质比例V60%,且劣V类比例三40%重度污染红色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1)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评价时段内,断面水质为“优”或良好”时,不评价主要污染指标断面水质超过III类标准时,先按照不同指标对应水质类别的优劣,选择水质类别最差的前三项指标作为主要污染指标当不同指标对应的水质类别相同时计算超标倍数,将超标指标按其超标倍数大小排列,取超标倍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当氰化物或铅、铬等重金属超标时,优先作为主要污染指标。

      确定了主要污染指标的同时,应在指标后标注该指标浓度超过Ill类水质标准的倍数,即超标倍数,如高锰酸盐指数(1・2)对于水温、pH值和溶解氧等项目不计算超标倍数某指标的浓度值-该指标的皿类水质标准超标倍数=该指标的皿类水质标准(2)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将水质超过III类标准的指标按其断面超标率大小排列,一般取断面超标率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指标对于断面数少于5个的河流、流域(水系),按“(1)断面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确定每个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断面超标率=某评价指标超过皿类标准的断面(点位)断面(点位)总数个数X100%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1.水质评价(1)湖泊、水库单个点位的水质评价,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进行2)当一个湖泊、水库有多个监测点位时,计算湖泊、水库多个点位各评价指标浓度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3)湖泊、水库多次监测结果的水质评价,先按时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各个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再按空间序列计算湖泊、水库所有点位各个评价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然后按照“(一)1.断面水质评价”方法评价4)对于大型湖泊、水库,亦可分不同的湖(库)区进行水质评价。

      5)河流型水库按照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2. 营养状态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刀))2)湖泊营养状态分级采用0-100的一系列连续数字对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进行分级:TLI(S)<30贫营养3050富营养5070重度富营养(3)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公式如下:TLI(工)=厶Wj•TLI(j)j=1式中:TLI(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Wj——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的相关权重;TLI(j)——代表第j种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以chia作为基准参数,则第j种参数的归一化的相关权重计算公式为:r2w=——jVr2ijj=1式中:rij第j种参数与基准参数chla的相关系数;#m评价参数的个数中国湖泊(水库)的chla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r及r2ijij见表3参数rijr2ijchlaTPTNSDCODMn10.840.82-0.830.8310.70560.67240.68890.6889表3中国湖泊(水库)部分参数与chla的相关关系r及r2值ijij(4)各项目营养状态指数计算TLI(chla)=10(2.5+1.086lnchla)TLI(TP)=10(9.436+1.624lnTP)TLI(TN)=10(5.453+1.694lnTN)TLI(SD)=10(5.118-1.94lnSD)TLI(COD)=10(0.109+2.661lnCOD)MnMn式中:chla单位为mg/m3,SD单位为m;其他指标单位均为mg/L。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以国控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全部监测断面(点位)作为评价对象,包括河流监测断面和湖(库)监测点位行政区域内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以行政区域内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所有监测断面(点位)作为评价对象,包括河流监测断面和湖(库)监测点位评价方法参照本办法执行全国及行政区域整体水质状况评价方法采用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法,水质定性评价分级的对应关系见表2全国及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项目的确定方法按照“(一)3.(2)河流、流域(水系)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方法进行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一)基本要求河流(湖库)、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水质状况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或进行多时段变化趋势分析时,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1)选择的监测指标必须相同;(2)选择的断面(点位)基本相同;(3)定性评价必须以定量评价为依据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不同时段定量比较是指同一断面、河流(湖库)、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的水质状况与前一时段、前一年度同期、或某两个时段进行比较比较方法有:单因子浓度比较和水质类别比例比较1)断面(点位)单因子浓度比较评价某一断面(点位)在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时,可直接比较评价指标的浓度值,并以折线图表征其比较结果。

      2)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水质类别比例比较对不同时段的某一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水质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可直接进行各类水质类别比例变化的分析,并以图表表征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对断面(点位)、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以断面(点位)的水质类别或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水质类别比例的变化为依据,对照表1或表2的规定,按下述方法评价按水质状况等级变化评价:① 当水质状况等级不变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②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一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③ 当水质状况等级发生两级以上(含两级)变化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按组合类别比例法评价:设AG为后时段与前时段I〜III类水质百分点之差:△G=G2-G1,△D为后时段与前时段劣V类水质百分点之差:△D=D2-D1;① 当△G-AD>0时,水质变好;当厶G-^D<0时,水质变差;② 当|AG-ADl<10时,则评价为无明显变化;③ 当10<|AG-AD|<20时,则评价有所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④ 当|△G-AD|>20时,则评价为明显变化(好转或变差、下降、恶化)。

      2. 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分析断面(点位)、河流、流域(水系)、全国及行政区域内多时段的水质变化趋势及变化程度,应对评价指标值(如指标浓度、水质类别比例等)与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可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具体内容详见附录一),检验相关系数和斜率的显著性意义,确定其是否有变化和变化程度变化趋势可用折线图来表征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秩相关系数法衡量环境污染变化趋势在统计上有无显著性,最常用的是Danie啲趋势检验,它使用了spearma的秩相关系数使用这一方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