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第26章 逆转录病毒.ppt
10页第第26章章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即艾滋病的病原体 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年,美国报道首例艾滋病 1983年,法国年,法国Pasteur研究所首先分离到病毒(研究所首先分离到病毒(LAV) 1984年,美国分离到类似病毒年,美国分离到类似病毒(HTLV-Ⅲ) 1986年,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年,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1: 全球流行全球流行 HIV-2:西非和西欧流行:西非和西欧流行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呈球形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约,直径约100~120nm 核心:核心:两条相同的两条相同的+ssRNA、逆转录酶、核壳蛋、逆转录酶、核壳蛋 白白P7 衣壳:衣壳:衣壳蛋白衣壳蛋白P24,,20面体立体对称面体立体对称 包膜:包膜:内膜蛋白(基质蛋白)内膜蛋白(基质蛋白)P17 包膜糖蛋白包膜糖蛋白gp120(外膜蛋白即刺突)(外膜蛋白即刺突) gp41 (跨膜蛋白)(跨膜蛋白)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AIDS患者患者 性接触性接触 HIV携带者携带者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2 致病机制:选择性侵犯致病机制:选择性侵犯CD4+细胞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3 所致疾病所致疾病—AIDS 原发感染急性期:感染后原发感染急性期:感染后2-4周开始,持续约周开始,持续约2周周 无症状潜伏期:持续无症状潜伏期:持续5-15年年 AIDS相关综合征:发热、倦怠、腹泻、淋巴结肿大等相关综合征:发热、倦怠、腹泻、淋巴结肿大等 免疫缺损期(典型免疫缺损期(典型AIDS):明显免疫抑制):明显免疫抑制 机会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机会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 恶性肿瘤:淋巴瘤、恶性肿瘤:淋巴瘤、Kaposi肉瘤、宫颈癌、肛门生肉瘤、宫颈癌、肛门生 殖道肿瘤等殖道肿瘤等 神经系统疾患:外周神经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神经系统疾患:外周神经病、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痴呆综合征等痴呆综合征等 4 免疫性免疫性 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感染后,机体可产生 特异性抗体和细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但机体的免力不足以清除病毒胞免疫,但机体的免力不足以清除病毒三、微生物学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测1、检测抗病毒抗体:、检测抗病毒抗体:抗抗—P24,gp120,gp41,gp160 初筛初筛——ELISA 确证确证——蛋白印迹蛋白印迹 ((western blot))2、、检测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核酸3、病毒分离、病毒分离四、防治原则四、防治原则1、一般预防、一般预防2、疫苗预防、疫苗预防3、药物治疗:延长生存期、药物治疗:延长生存期 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疗法——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多种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三联疗法多种抗病毒药物综合治疗,三联疗法 2种反转录酶抑制剂种反转录酶抑制剂 + 1种蛋白酶抑制剂种蛋白酶抑制剂思考题思考题lAIDS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lHIV的结构特点及传播途径?的结构特点及传播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