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修辞分析.docx
5页《背影》修辞分析 《背影》修辞特色分析《背影》是闻名作家朱自清喜闻乐见的名篇,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它主要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景,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尽显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如朱自清所言,此乃记实散文,文中的“父亲”和“我”即指朱自清的父亲与朱自清自己文中的“车站送别”发生于1917年,当时中国正值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欺压人民之际,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炽热之中,学问分子们在经验了大革命失败,在这个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两年也显得迷茫彷徨,郁郁不得志《背影》作为那个时期的一篇作品,势必也会蒙上一层灰暗的时代色调朱自清从家庭变故——“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一日不如一日”意在表现惨淡的家境,从父亲——“他少年外出谋生,独力支持,做了很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意在表现当时的学问分子奔波劳碌却找寻不到出路全部的这些都与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相契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情便尤显难能珍贵在如此冷酷黑暗的社会中,那份温情就像一缕阳光,触动人们的心弦,暖和人们的心房,擦亮人们的视线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能用白话写知名篇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和情境化 一、口语化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特色与老舍小说的京味口语化不同,而是一种平淡质朴、温柔宛转的风格,更加自然、亲切。
《背影》就是他这种口语化风格的典范之作例如,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简洁明白,读来仿佛就像朱自清站在对面与你对话一般,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从“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还能读出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以及浓浓的爱每个人都有父亲,对父亲都会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朱自清把感情和语言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引起读者共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朱自清口语化风格的散文与口语有一个显明的共同点,就是短句多而长句少比方,“到南京时,有挚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其次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悉的茶房陪我同去他一再叮嘱茶房,甚是细致但他最终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当;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最终确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一再劝他不必去;他只说,“没关系,他们去不好!”这段简明扼要地呈现了父亲送不送“我”去车站的改变过程,假如用长句来表达,就不免显得冗长绕口,难以一目了然地感受父亲的改变过程,难以很好地感受父亲对“我”的爱朱自清还非常注意将自己的散文写得具有口语的节奏感和调子《背影》中用了一些叠词,如“簌簌”、“渐渐”、“慢慢”等,还用了一些连绵词,如双声词“踌躇”“当心”“料理”等,叠韵词“叮嘱” “警醒” “蹒跚”“晶莹”“马褂”等,全文还用了27个“了”字,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
比方,文中的“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完全可以用“过江后,我们便走进车站”来替换,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原句更富有节奏感,读着朗朗上口 朱自清为了使《背影》的音节调配得当,读起来悦耳,还应用了汉语词语音节的敏捷性比方,“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这个“迂”字意即“迂腐”,假设用“迂腐”替代“迂”,就没原文读起来顺口了他嘱我路上当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同样,在这第一句中“嘱”即“叮嘱”之意,这里用“嘱”字读着稍显简洁,幸免了和后句的“叮嘱”相重复此外,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风格还表此时此刻文言词语的运用上比方“差使也交卸了”“赋闲”都是说父亲没有了工作,却偏偏不用“失业”一词,这样既显得风光,又显得具有散文的文言美,口语化风格尽显其中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言文原话,文言文形式的表达简洁清楚,不阻碍我们理解意思,又符合他父亲的口吻,真是一举多得啊!再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颇踌躇了一会”中“余”和“颇”也属文言字词,这种文白夹杂的写法使我们读着饶有兴味,就犹如读周作人文白夹杂的闲适小品文一样 二、情境化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背影》中如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攀、缩、微倾”与“肥胖的身子”给人以思想上的视觉冲击,肥胖的父亲为了帮儿子买橘子,费力地爬月台,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一切都是因为他对儿子的爱岂不给我们读者又有了一份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母爱是博大的,父爱也是宽广的啊!真是景中藏情,情寓于景朱自清的散文美除了口语化和情境化,更是因为整句和散句的交替运用,使得句群活泼多变,易于表现行云流水的表达以及起伏改变的情感比方“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遗忘的是他的背影”,虽然内容上是转折关系,但是句式上长短相同,显得整齐匀整,是整句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节奏显明,也是整句整句都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感受和奔放的感情,给人以显明的印象和显明的感染《背影》中多为散句,散句可突显语言的改变美,减缓过多运用整句所带来的单调、呆板之感《背影》中不乏同义异形的字词比方“很”和“甚”,“渐渐”和“慢慢”,“遗忘”和“忘却”,“叮嘱”和“嘱托”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背影》中也不乏一语双关的词语,比方“怕茶房不妥当”中的“不妥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父亲担忧茶房不能把“我”料理好;二是指父亲担忧茶房不照应我。
文中还有些词语,比方“两三次”、“两三回”,这些“两三”并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有“屡次”的意思再如“我那时真是机灵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美丽”中的“美丽”在句中不是它的本义“漂亮、迷人”,而是“风光、流利、精彩”的意思《背影》中还有一些倒装句,如“我买几个橘子去”,按正常语序排应是“我去买几个橘子”,这里的倒装意在突出买橘子这件事《背影》中修辞格运用比拟多首先是反问,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莫非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意即“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能料理自己”其次是反语,如“我那时真是机灵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美丽”,句中的“机灵”不是指真正的机灵,而是反语,“机灵”即“不机灵”,带有一点自嘲的口吻,表现朱自清对自己之前想法和行为的极度懊悔再次是衬托,全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仅凭一个“背影”突出父亲的形象,实在妙哉!总之,《背影》是一篇回忆型记实抒情散文,朱自清以背影为文眼并抓住背影形成散文首尾照应,再以时间和空间为序,从此时此刻到过去再到此时此刻,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来,屡次重复家庭境遇与父亲的遭受,给全文定下灰凉的基调,传达出了他对惨淡家境的感慨以及对父亲的怜悯与理解,为后文详细写父亲的背影从而表达浓浓的父子情进展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