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抗战老兵李效黎.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caoka****i234
  • 文档编号:131051059
  • 上传时间:2020-05-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8.2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抗战老兵李效黎本文的主人公李效黎原名李月英,生于1916年,是山西离石人她生长在城关一个大户人家 父亲李文祺在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带兵征战,负伤后以上校军阶退休,带着战利品――两匹黑马返回故乡哥哥李效民,1901年生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26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公费),1928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公费),获得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30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与山西同乡、中共秘密党员冀朝鼎是要好的朋友1934年回国后任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后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重庆分行、上海分行等部门任职,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银行管理处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任职中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病逝被蒋阎当局追捕的进步青年也许是由于她的家庭多一些接受了新思潮,李月英从小就不“安分”:活泼大胆,热情奔放,敢于?_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小小年纪,竟然就学会骑马,纵情驰骋,引来乡亲们一阵阵惊叹声后来,她随家人到太原,进入当时颇有名气的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早在1927年就秘密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组织和领导校内外的学生运动在革命气氛的熏陶下,李月英的革命热情焕发出来。

      特别是在1934年夏天震惊全国的“反会考”斗争中,她被推举为女师的学生代表,勇敢地随同进步学生一道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发表演说,揭露当局阴谋,向教育部门和省政府请愿这场斗争震撼了全国当时,北平《世界日报》报道说:“晋中学毕业生反对会考,与军警发生冲突一日间三处混战,双方各有多人受伤,并有生命危险者前后捕去学生共37人,均解警备司令部讯办活跃在“学潮”第一线的李月英,很快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一天,担任教育厅长的冀贡泉先生(冀朝鼎的父亲)突然派人送来一信,说李月英的处境危险,详情面告李月英立即随父亲赶到冀公馆冀先生一见李月英就说:“黑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他们说你是共产党,很快就要逮捕你我相信你是无辜的,但你必须马上离开太原,越快越好!”当时李月英已被太谷铭贤学校录取,正准备入学,现在情况危急,只好放弃了回到家里,李月英迅速改变一下装束,提了一点简单的行李,买了一张去北平的火车票,便混在旅客人流中离开了太原为了防备当局的通缉追捕,她放弃“月英”这个名字,取名李效黎在火车上,18岁的李效黎望着窗外闪现远去的田野、树木和房舍,心里百感交集:想到有贵人(冀贡泉先生)相助,自己得以脱离魔爪,感到庆幸与兴奋;想到从此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和疼爱她的家人,感到留恋与痛苦;想到前途渺茫凶吉未卜,则感到忧虑和迷惘。

      不过有一点是谁也料想不到的:当局的迫害,把李月英(效黎)从太原“赶”到北平,竞促成了后来的一对异国姻缘!第一个嫁给外国人的燕大学生1937年,李效黎考入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北平陷落后,日寇虽然到处横行霸道,凶焰甚烈,但他们还不敢涉足燕京校园,因为日美两国尚未开战中共组织乘机在燕京大学发展,领导师生开展抗日活动不“安分”的李效黎重新感受到浓郁的革命气氛,蕴藏在心中的革命热情又一次被激发起来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关心国家安危和政局变化,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不久,一个异国男子悄悄地闯进李效黎的心扉,他就是燕大的经济学导师、英国人迈克尔?林赛迈克尔是同白求恩大夫同船来华的对法西斯的厌恶憎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热爱,使他到燕京大学后就同中共地下党组织“交上了朋友”,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秘密抗日活动他还听从冰心的建议,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林迈可李效黎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一个外国人,竟能把中国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不顾生死为它奋斗,他那潇洒外表包容的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灵魂呀!1938年暑假和1939年暑假林迈可在我地下工的陪同下,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失踪”期间,李效黎寝食不安,牵挂之至!林迈可对李效黎这个来自山西黄土高原的女学生,自然也是怀有超越师生关系的特殊感情。

      喜欢她的美丽、聪颖,喜欢她的纯真、热情,更喜欢她对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每次、补课之后,他总要留她多呆一会,一起喝咖啡、听音乐,海阔天空地畅谈特别是他谈及赴抗日根据地考察、工作的见闻和感受,他发觉眼前这个姑娘完全着迷了他觉得,他俩虽然分属两个国家,但两颗心是靠得那么近有一次,李效黎问林迈可:“你这样做太危险了,你太太知道吗?”林迈可说:“我还没有结婚呢李效黎指着夹在书本里的照片:“那跟你照相的这个女人……”林迈可说:“那是我母亲呀!”一天晚上,林迈可打给李效黎,说他有要事急需她帮忙几分钟后,李效黎来到林的书房,只见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品林迈可把门锁上,表情严肃地说:“这是准备给大山里的八路军游击队送的,需要换上中文标签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支在根本没有正常物资供应的恶劣环境中作战的军队如果英国对日本开战,我想我也会去参加八路军的李效黎恍然大悟,立刻动手干了起来她觉得,眼前的异国导师正是她等待很久很久的人,她愿意跟随他去干任何危险的事情,去迎接光明同黑暗厮杀的未来1941年6月25日,李效黎和林迈可在经过几年的相知相爱之后,终于结为伉俪燕京大学师生们闻讯无不感到惊奇和兴奋校长司徒雷登先生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本校还是第一次。

      朋友们鼓励他俩出去度蜜月,他俩说:兵荒马乱的,蜜月旅行就免了吧其实林迈可是工作太忙无法脱身,他要为3个不同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安装无线电收发报机;而李效黎作为妻子,是他缺少不了的助手经受抗日烽火洗礼的八路女兵1941年12月8日,即“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第二天,李效黎同丈夫林迈可清晨起床后从德语广播中得知日本和美国、英国已处于交战状态,估计日军很快就会开进燕京校园于是迅速收拾好生活用品、收发报机零件及手枪、子弹,借用校长司徒雷登的小汽车驶离燕京大学,绕过日军哨卡,直向城外奔去不一会儿,一队日本兵包围了南大地63号林迈可的住所,只见人去房空,只剩一些家具和一台搬不动的大型收发报机顿时火冒三丈,大打大砸日军头目咬牙切齿地大骂:“这个该死的英国佬!下次逮住他非送他上军事法庭不可!” 从这天起到1944年3月初,林迈可夫妇一直转战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之间一次次反“扫荡”急行军,一次次通过日伪封锁线,山高水险,枪林弹雨,死亡的威胁经常笼罩着他们有一天,他们通过敌人封锁严密的拒马河,由山民担任向导,摸黑走进一条峡谷在河床最为狭窄和险要的地方,找到一条秘密通道用两根粗大的木头架在河上当桥,然后一个紧跟一个小心翼翼地过河。

      李效黎踩在木头上晃动了一下,差点跌进河里身后的法国人当舒急忙扶她一把,自己身体失去平衡,一条腿滑进了冰冷的河水;幸亏身体没掉进去,挣扎着爬了起来继续行进,从北平带出来的拐杖却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过河后又爬山,所经之处根本没有路他们摸索前进,不知摔了多少跤大家真想停下来休息一会,领队告诫说:“停下来有危险!大家坚持住早点到安全地方还有一次,他们行军多时又累又渴,在一个刚被日寇洗劫过的小村庄里稍事休息护送他们的游击队长认为此处不安全,催着动身李效黎连水也来不及喝,就同大家动身赶路了走了大约3刻钟,日本兵和伪军就从山后摸进那个村子几个抗日干部正在那里开会,一个侥幸逃脱,一个被当场用刺刀捅死,其余全部被抓走了大家听了逃脱出来的同志的叙述,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在一次遭遇日机空袭中,怀有身孕的李效黎又一次同死神擦身而过当时她正在村旁一条小河边洗衣服,头上传来日本飞机的轰鸣声李效黎抬头见只有一架飞机,认为是侦察机,就没有理睬它在村里的林迈可一见情况,大喊:“效黎!危险!”冲过来连抱带拖把李效黎拉进一个石头洞里,接着就听到几颗炸弹的爆炸声事后,他们得知在这次日本飞机的空袭中,村民共死了8个人,其中就有同李效黎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

      李效黎不禁庆幸自己“命大”,并感激林迈可果敢地救了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的性命1942年元旦前夕,林迈可、李效黎一行在游击队的掩护下抵达平西抗日根据地肖克将军的司令部1938年暑假林迈可曾到这里考察和工作,老朋友重逢格外高兴安顿妥当后,夫妻俩立即投入工作林迈可动手帮助电台人员修理收发报机;李效黎则作些调查研究,了解敌后根据地人民如何抗敌和生活春节后,他们继续前进,一路经历的险情仍是不少不多久终于抵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军区专门召开欢迎会,欢迎来华抗战的国际友人聂荣臻司令同第二次来军区工作的林迈可先生进行长谈,介绍了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并真诚地说:“你的知识和特长对我们很有用,我希望你能留下来工作一段时间,帮助我们重建电台,并训练一批电台工作人员林迈可说:“能为抗日出点力,我非常乐意,不过我得跟太太说一下李效黎一听丈夫的话,十分赞成,说:“你能留下来帮助这里的军队和人民抗日,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我的祖国,我更应该这样做!”根据聂荣臻司令的安排,李效黎在电讯学校负责教英文进入4月份以后,天气逐渐转暖,夏季军装发下来了林迈可穿上军装,成了地道的“洋八路”;李效黎穿上军装,把头发剪短,打上绑腿,成了英姿飒爽的八路女兵。

      有一次去电讯学校途中,遇见一队人马,走近才认出是聂荣臻司令和军区政治部朱良才主任等人他们向这位八路女兵敬礼;李效黎一时激动,竟傻乎乎地站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礼1942年10月15日,李效黎在根据地一个小山村产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艾丽佳(林海文)这个中英混血的女婴,成了根??地军民人人喜爱的“战地之花”革命圣地延安的尊贵客人1944年3月初,李效黎和丈夫林迈可接到动身赴延安的通知,于是恋恋不舍地告别根据地军民,跟随一支骑兵营部队向革命圣地延安进发一路上依然是险象环生在山西五寨县境内,日军早在远离据点的路边设下埋伏,准备来个“一网打尽”;但八路军李营长识破了日军的诡计,偏偏选择距离五寨县城较近的黄土岭神不知鬼不觉地越过封锁线,使日军在雪地里白白冻了几天几夜在晋绥军区司令部休整期间,林迈可主动向吕正操司令员请求工作,将司令部的电台设备全部检修好,并训练了一批技术人员4月23日,林迈可、李效黎一行渡过黄河,5月下旬终于抵达日夜向往的延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专门在杨家岭设晚宴招待林迈可夫妇李效黎在现场充当翻译毛主席亲切地问候:“你们长途旅行很辛苦,现在已经恢复体力了吧!”接着转过去看看艾丽佳:“她过得惯吗?她会喜欢这里的!延安是小朋友生活的好地方,这里比前方安定得多。

      话题转到林迈可来中国之前的生活,毛主席问:“那时候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吗?”林迈可坦率地说:“不了解,确实一点也不了解毛主席说:“不管你是什么原因来中国的,你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是很高兴的我们感谢你的努力你还能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一天不干工作心里就发慌的林迈可问毛主席:“在延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事?”毛主席回答说:“莫急,莫急,多休息几天,以后再谈这个问题几天后,林迈可接到八路军总部的正式任命书,任命他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并兼任新华社对外广播顾问朱德总司令还附了一封信:“如能得到你的有力帮助,我军将深感荣幸新的战斗生活开始了!林迈可每天步行20多里到通讯部去上班他极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克服种种困难,为八路军设计和装配新的收发报机有一次,阎锡山部下有两个官员到陕北考察,看到林迈可设计的新式便携式收发报机,大为惊讶,说:这里的无线电设备比我们的先进,比国民党地区的也先进他们对李效黎做“工作”:“你是山西人,为什么不和林先生一起到山西来?阎锡山先生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可是找不到像林先生这么能干的人从重庆来的一个客人则对她说:“为什么你丈夫不去重庆工作呢?在那里电台工作很多,他有高超的技术,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林迈可夫妇对此总是一笑置之在新华社对外广播部,林迈可的事情也是很多他不仅要编发英文的每日新闻,还要翻译、编印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毛主席的讲演稿等工作虽然很忙,但干得很愉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