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doc
6页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一、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年份农民工年份农民工2000784920051257820018399200613212200210470200713697200311390200814041200411823胡枫(2007)通过对省际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一般呈现以下两种流向:一是往临近的省份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而且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更加活跃。
在1995年11月1日至普查时点的2000年11月1日期间,在全部迁移人口中,县内迁移占43.7%,地级市和地区内迁移占57.3%,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内迁移占73.6%,如果按三类地区划分,地区内迁移占全部迁移的80%在跨省迁移中,74.9%流入东部省份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0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幅度提高,流动半径也相应扩大,2004年外出1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9831亿(蔡昉,2005)中国信息网2004的报告表明,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1亿姚静、李爽(2011)通过数据调查得到,外出务工者职业以一线工人为主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2005年调查数据指出,农民工进入第二、三产业,多数集中在建筑业、纺织业、服装、制鞋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人力资本投入少,需要廉价劳动力(杨烨,2012)其中,制造业占27%,建筑业占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周捷,2008)詹耀祖(2012)认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3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论述一方面,刘传岩(2007)认为,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杨松(2011)认为对中国劳动力转移实施歧视行为的主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歧视行为,一个是企业的歧视行为秦凤清(2012),崔传义(2007)认为,农民工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严重,农村中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根据郑家喜(2007)的统计,70%的农民工存在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的问题,“年初找工作跑断腿,年关讨工钱愁死人”,他们只能等待和忍耐,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程名望、史清华(2007)指出,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且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周捷(2008)认为,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利用能力弱据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不同文化素质劳动力在择业上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就业面相对较广,75%以上的不从事农业劳动,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就业范围十分狭窄,84%以上的从事农业劳动,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比例分别达到93.4%和84.4%。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虽然已经在各地陆续实施,但基于我国目前农村的现实,该项计划依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何佳(2010)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带走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而且还是些精壮的中青年男性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妇女和老人构成了农村社会的主体,农业生产也逐渐由这些妇女和老人完成,他们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就出现了“妇老农业”现象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中国新闻网)黄建强(2011) 通过对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和供求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村留守劳动力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未成年人中,年龄越小,男性比例越大;年龄分布呈“驼峰状”,即青壮年比例低,青少年和中老年比例高;总体学历水平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小;少数民族比重大这些留守妇女和老人构成了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妇老农业”现象在每个出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家都会出现我国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也已非常突出而且,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无论男女、青壮年甚至50来岁的人几乎都已经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60~70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或是少数体质弱、智商低、身体残的年轻人(何佳,2010)。
何佳(2010)认为这种现象会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与变化性别结构失调、年龄结构失调、知识结构失调(杨竞寸,2006)影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一定程度上危害农业的主体地位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问题对策论述赵武、蔡宏波(2007),李培林( 2003),唐茂华(2007)等的研究都指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宽松的宏观环为境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课题组(1993)提出,加强地区间劳务市场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为,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各种有效的服务刘文辉、李小红(2007)指出,应加强农民的经济意识,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的封闭意识郑家喜(2007),蔡宏波(2007),魏振香(2007),郭文富(2011)指出,构建服务平台,健全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增强转移的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信息的能力王峥(2011)认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特点,制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培养各类农业科技人才何佳(2010)认为要合理解决“妇老农业”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农村妇女的教育(宋林飞,1998)。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吸引有志青年扎根农村(黄书锭,2008)兰景力(2011)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的政策建议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优,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充分认识政府责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给农村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重视,如不及时认真加以解决,必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1] 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2]唐茂华.成本收益双重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10)[3]崔传义.进入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经济,2007(6)[4]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国民经济管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5]蔡访.《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一版[6]魏振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及其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7(12) [7]刘传岩.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2). [8]赵武,蔡宏波.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胡枫.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7(1)[10]杨竞寸.谨防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调.中国老区建设,2006(2):32.[11]宋林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12]黄书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3]何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妇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 姚静、李爽著.《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15] 王峥.深化农业高职教育改革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A] .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11年[16] 郭文富.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17] 华田生.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限制性因素及政策研究[D] .西南大学.2011年[18] 黄建强.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19] 冯明;李明志;薛镭等.农民收入结构转型与医疗需求弹性——基于黄河流域七省(区)的大样本分析[A] .2011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年[20] 王智桢.重特色 强优势 打造海西现代农业新格局[A.2011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 .2011年[21]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 .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22]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23] 秦凤清.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市场》.2012年14期[24] 杨烨.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时代金融》.2012年09期[25] 詹耀祖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05期[26] 余尊宝;刘玉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研究——基于问卷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调研世界》.2012年06期。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