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史复习笔记汇编.doc
20页新闻业务发展史一.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1840s-1890s中文报刊的业务状况①在印刷上,雕版→铅印→石印,但雕版到1890s仍然存在印刷机长期用畜力或手摇的,直到1890s申报才使用了煤气印刷机②在版式上,鸦片战争前后,多是中国土纸印刷的线装书式6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进口白报纸印刷、仿照外文报纸版式的报纸但70年代《申报》创刊后却出现的倒退③在编排上,大都流行一种格式:首论说,次为上谕、宫门钞、辕门钞,再次为各省各埠要闻,末为本埠要闻④在写作上,由外人编撰的中文报刊,新闻还较为记实、简洁但1870s后,一批旧式文人参加了编撰,混淆文学与新闻的界限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差、地位低⑤出现了新闻画、画报;大都刊登文艺作品;日益重视经营,广告增多⑥中文报刊的外国主办者们,出于自身利益,或不用西报版式,或任凭鬼神、风月泛滥,或从通俗转向高雅所以外人虽将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带入中国,但并不是中国业务水平的推进者2.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形式上大多模仿当地中文外报少数报纸如《循环日报》则在政论的写作上有所革新,其紧密联系现实、重视思想而不拘泥于形式的原则,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并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2.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①出现了一批文摘报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②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③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④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⑤出现了一些官报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3.维新派报刊 ①提高了论说水平有些还夹叙夹议②创造出了时务文体③新闻不多但对新闻的态度严肃批评猎奇、造假三.清末民初1.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言论的加强 1)篇幅大 2)文风上大多是新民文体,比时务文体更严密犀利、学识水平更高、更通俗 3)出现了时事短评②新闻的加强 1)社会动荡,读者对新闻的需求迫切交通和电讯的发展又有利于消息的传递 2)许多报刊重视特派记者,但专门派本社记者赴外地采访突发新闻的情况还不多见 3)新闻分类变化,政治新闻最受重视 4)体裁和写作有所进步 5)报人素质提高,地位提高③编辑的进步 1)西式版式普及 2)打破首论说的框框,开始用标点断句,栏目设置变细3)标题有革新4)大都设有文艺副刊图片和漫画受重视。
④普遍重视发行和广告力图办成资本主义企业2.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①新建政权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②经济、教育、妇女报刊大量出版③出现了国人自办通讯社3.“二次革命”、一战爆发后政论的衰退和新闻的加强:①由于袁、段等军阀的暴政,又由于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的下降,政论即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因此政论在报上的篇幅剧减有的报纸为摆样子,还发几篇四平八稳的政论,有的则只有一点不痛不痒的短评②一战爆发,刺激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电讯大增因电讯过于简略,记实性、解释性、述评性的报道也乘时涌现,不少通讯是第一人称写法,翔实生动,夹叙夹议,较受欢迎上海等地大报纷纷增聘记者,并重点聘请优秀记者驻首都,如黄远生、邵飘萍四.新民主主义新闻事业的形成1.民营报业 《申报》、《新闻报》向现代企业化报纸发展2.五四时期的重大变革①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的广泛运用《新青年》起了带头作用②报纸编排的改进和四大副刊③国际通讯报道的加强 1)背景:一战后世界革命运动高涨,把中国和国际政治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人们更关注国际形势同时路透社垄断了在中国的发稿权,无法满足需要 2)俞颂华、瞿秋白访俄 3)周恩来的旅欧通信五、十年内战时期1.民营报业(245) ①《申报》与《新闻报》 ②《时报》等其它民营报纸 ③都市日报六.大革命时期1.根据地新闻事业①注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但左倾错误也导致了对批评对象的“无情打击”②依靠群众办报,实行通俗化方针建立了群众性通讯网;重视读者反馈;普遍组织读报组但在左倾影响下,文风上也多少染上了洋八股的习气,不少文章、标题采用外来语和音译词汇,增加了读报困难,甚至闹出笑话2.《申报》的进步改革七.抗日战争时期:1.《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的整风2.各根据地的改版、全党办报运动、黑板报运动、读报组、全军办报八.解放战争时期 反客里空与反左 九.建国初期1.对私营新闻事业的业务改造:一些私营报纸思想性、群众性差,不时刊出低级庸俗的东西2.报纸的业务改进:①组织方面从各自为政的采、编、通讯联络三大块改为编辑部门统一领导,按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分部编辑部注意抓以下工作: 1)建立通讯员网和读报组 2)重视来信来访设来信专栏,有些来信放在一版,甚至设过专版 3)批评与自我批评 4)实行通俗化改革,放下架子,为读者着想②经营管理方面开始实行经营“企业化”转变长期供给制思想,逐步达到经费全部或大部分自给但对经营管理的重视仍不够做法: 1)注意广告与副业经营 2)实行民主管理,并建立统计、预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3)厉行节约,并使用国产纸 4)正确调整报价,提早出版时间。
③编辑方面规范语言与标点;从直排变为横排3.《人民日报》1956年的改革:①具体要求: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 1)发扬全党办报传统取得了中央的支持 2)编辑部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思想解放,措施落实 3)发动读者参与改革,广泛征求读者建议 4)研究国内外报纸的有益经验③改革成果 1)报道面扩大了 2)言论质量提高了,短小精悍,开展了自由讨论,文风拘谨的情况逐渐改变 3)读者的声音增多了 4)创办文艺性综合副刊,思想、趣味、知识性兼具新闻思想发展史一.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家:①报刊作用方面通民情;传播新知,开民智;把报刊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并主张禁止外人办中文报刊②文风、报人素质方面主张应重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认为报人应有较高的常识和操守③新闻自由方面呼吁朝廷改变禁止国人办报而放任外人报办的政策2.戊戌变法时期:与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一脉相承,但有所深化①报刊作用方面通外情、通下情;开民智;开风气②报刊性质方面,已经意识到报刊的战斗作用,将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的民主的重要体现③文风、报人素质方面历数了一些流弊,主张制定报律④局限:感性认识成分较多,缺乏依据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理论性阐述,还习惯于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中寻找依据。
二.辛亥革命时期:1.梁启超的新闻思想:①两大天职说②舆论问题及报刊对舆论的作用③赞美言论出版自由④提出了判断报纸好坏的4个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⑤主张报道和评论要有分野;评论应公要周适,报道应博速确直正 1)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带有深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的报纸的力量,吹嘘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 2)视群众为愚氓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①高度评价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②承认报纸的党派性③认为他们的报纸是国民特别是平民的代表④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⑤鼓吹言论自由、重视报刊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应与武斗紧密配合、以通俗语言面向中下层等三.大革命时期:①中共认为,报刊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全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同时先后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派忠实党员主持,从组织到思想上保证了党的领导②关于报刊的性质明确提出了报刊的阶级性和新闻自由问题③关于报刊的任务和工作方法1)指出报刊的任务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澄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错误思想2)工作方法:重视读者调查;重视真实性;提倡朴实的文风,有的放矢。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品格:忠诚党的事业,献身大众利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研究洞悉国内外时事;深入群众,勇于实践,不畏艰苦四.十年内战时期:①关于党报思想强调党报的重要性,指出各级机关要利用、帮助党报②关于真实性③关于新闻自由④不足: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根据地报刊也存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时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的作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五.抗战时期:经过整风运动,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新闻观②坚持全党办报思想,反对同人办报观点③坚持人民公仆思想,反对无冕之王观点④坚持政治第一思想,反对技术第一观点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⑥坚持党性原则⑦坚持三大优良作风六.解放战争时期:1.《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是1948年毛泽东在接见《晋绥日报》工作人员时发表的讲话毛泽东对该报1947年以来在土地改革的宣传中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系统的分析,并结合该报的实践,论述了新闻工作的几个基本问题①总结了解放区新闻事业反右反“左”的经验教训,指出在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这两项斗争②阐明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他指出报纸应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③论述了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方针和风格他指出,在方针上,应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在风格上,坚持真理应旗帜鲜明④强调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注意加强学习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2.《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1948年中共中央组织了《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刘少奇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围绕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着重论述了新闻事业在党和群众联系中的功能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①指出新闻事业在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体说来就是要有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的精神③提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二,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中新史总结第一章 古代露布: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唐代进奏院状: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内容:①皇帝的活动③官吏任免④臣僚章奏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开元杂报”: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敦煌进奏院状”: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