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下综合实践教案全套.doc
46页八年级综合实践课(下)教案 备课教师: 八年级综合实践课(下)授课计划表周次时间授课内容课时12.25--2.28 第1课123.3---3.7 第2课133.10--3.14 第3课143.17---3.21 第4课153.24----3.28 第5课 163.31---4.4 第6课174.7----4.11 第7课184.14----4.18 第8课194.21----4.25 期中复习104.28-----5.2 期中考试115.5----5.9 第9课1125.12----5.16 第10课1135.19----5.23 第11课1145.26----5.30 第12课1156.2-----6.6 第13课 1166.9-----6.13 第14课1176.16-----6.20 第15课1186.23------6.27 第16课1196.30-----7.4 期末复习207.7----7.11 期末考试授课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型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为了塑造学生的完美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制定以下活动计划:活动宗旨:1、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活动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考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生动活泼的发展.具体要求:1、重视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教师、教材及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当作选择行动的主体和责任的主体来看待.2、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使其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要主体实践亲身体验,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3、注重学生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应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应用和验证已有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学生以有学科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 、重视学生全体参与,学会共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互相交流.主要形式:社会考察、讨论分析、模拟会议、角色扮演、社会访谈.总之,以上仅仅是个计划,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勇于探究,争取使我年级综合实践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课 创作——我的笔筒 一、 教学目标1、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2、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多种制作笔筒的方法学会泥条的衔接方法及笔筒各种部位的制作方法3、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不同形状笔筒关键部位的制作方法难点:不同形状笔筒关键部位泥条的衔接三、 课前准备1、 学校设一个陶艺室,按照陶艺制作工艺,分为学生操作室、准备室、烧窑室学生操作室内设展柜6个,学生工作台24张,制陶工具24套;;准备室内设拉坯机4台,和泥机1台,磨采由机1台,工作台2张,展柜6个;烧窑室内设窑炉1台,作品准备架2个,喷泵1台2、 教师所需器材有:白板、录音机、图片、成品笔筒、石膏模子、电吹风、脱模剂、转盘、陶泥、制陶工具学生所需工具:陶泥、转盘、泥浆子、制陶工具喷壶、刷子、工作服、抹布3、 学生操作室贴有《陶艺室学生管理制度》、《陶艺专业学生操作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使学生一进操作室便一目了然,如何使用工具及机器,如何评价自己的操作成绩四、“指导——实践式”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准备器材1ˊ准备工具材料准备好教学设备,检查用具情况,指导学生穿好工作服。
穿好工作服清点工具迅速按要求做好导入新课2ˊ图片导言上一节课我们每人都设计了一张笔筒素描稿,课前教师选出一部分作品贴在白板上,同学们请看白板,你认为哪一幅伤口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同学们设计得都很好,比第一课的作品既新颖又增加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制作成功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制作方法学生观察白板上的设计稿学生选出最佳设计稿2——3幅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产生制作的兴趣利用学生自己的设计稿为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解演示5ˊ按作品的特点归纳分类针对每类作品,讲解演示制作方法提出问题: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将大家的设计稿分成了四类,大家想一想,每一类设计稿有什么共同点?(可提问4——6名学生)同学们回答得十分正确下面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大家的答案:第一类,直筒型;第二类,装饰型;第三类,转折型;第四类,圆底型第一类设计与第一节课制作的作品基本相似,按照第一课讲解的方法制作第二类设计看上去比较复杂,大家仔细观察,坯体的主体与第一类相似,坯壁外面有复杂的装饰物,我们只需多抹泥浆将装饰物粘牢即可第三类作品转折较多,教师教大家用一种新工具:电吹风第四类作品底部是圆形,教师也教大家用一种新工具:石膏模子。
展示新工具,演示其使用方法,强调安全作用步骤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认真观察,同学间可互相讨论:认真思考,按自己想象回答问题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思考与自己的想象,从而提高自己观察、总能力观看设计稿,回忆第一节课的制作方法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观察实物,弄清操作方法观察教师的演示步骤,形成自己动手制作笔筒的思路学习新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记住操作要点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归纳总结作品的共同点教师针对学生设计稿难点进行讲解演示,扫除操作障碍利用新工具激发学生制作兴趣划分小组1ˊ分小组,发工具按学生设计稿的类别,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工具,强调安全使用方法按设计稿的类别,自动组成小组,领取工具培养劳动纪律性学生操作30ˊ创作制作笔筒巡回,播放录音教师到学生当中及时指导、点拨强调安全操作指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鼓励学生改变设计稿,进行再创作教师在巡回教导时,发现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面对面地指导,并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心指导学生相互指点,相互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时,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提出:1、作品有弧度的地方为什么有裂纹?2、泥模为什么不容易取出来?利用提问,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在乐曲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操作时思维活跃,根据实际造型,主动改变设计稿,有创意地进行制作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经过指导,能完成制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答:1、泥湿,电吹风吹干时间不足2、脱模剂过少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笔筒关键部件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课堂气氛活跃,作品成功总结讲评4ˊ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将作品放入展柜组织学生评选出两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提问7——8名学生)评选出优秀奖项的学生向全班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请学生谈谈制作笔筒的感想,引导学生谈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笔发言并提出希望收集材料,自己设计花瓶素描稿明确作业内容,有兴趣,有信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布置作业1ˊ作业内容收集材料,自己设计花瓶素描稿明确作业内容,有兴趣,有信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整理器材1ˊ整理器材清扫场地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器具,并检查学生清扫情况清理各自工作台,将工具摆放原位,做好卫生清扫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五、板书设计创作——我的笔筒一、 作品分类、讲评第一类 直筒型 第二类 装饰型 第三类 转折型 第二类 圆底型二、演示制作难点 三、学生实践操作 四、作品展评评出:五个最佳制作奖五个最佳创作奖 第二课 相架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不同造型的相架及功能,了解各种相架的材质和加工特点。
②初步了解平面图画法,认识示意图③学会正确画出作品的示意图和结构图③初步学会从作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作品设计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相架,初步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评价,能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设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② 通过作品的设计、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 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设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 平面图设计技能2、难点:相架结构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三、【教学器材】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木制相架模型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圆规等四、【教学流程图】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拓展练习修改设计情境设问想一想确定设计要求收集分析资料学习构思方案认识平面图相架设计平面图讨论相架结构和联接方法相架制作工艺流程设计作品交流与评价五、【教学过程】(一)确定设计要求 1、提问:①生活中你喜欢拍照吗?那么你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保存相片呢?②如果有一个精美的相架,不仅可以珍藏你美丽的相片,还可以点缀美好的生活,你准备设计一个什么式样的相架?这个相架有哪些功能?要用到哪些材料?2、通过欣赏作品分析思考:教师提供多种式样相架或图片,组织学生欣赏,观察这些相架的材料特点和造型特点,分析思考它们的优缺点。
3、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独立或寻找合作伙伴,填写“初步设想”的表格我初步的设想我这个相架主要放什么类型的照片?准备放几张照片? 相架的造型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制作这个相架要用到哪些材料?材质或形状有什么特点吗?如何进行相架外观的美化设计?说明:问题内容的选择最好是引导而不是要去难倒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每一个问题都充满好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提出设计要求,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收集相关资料二)收集分析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