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113594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3.58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    李汇龙 胡显斌【Summary】 明清版画插图的社会传播展现了不同阶层接受插图艺术的过程,本文在梳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明了明清版画插图的构成,其传播主体是官刻修书处、大型家族门第私刻、坊刻书商以及少量的画工画师,传播对象为庶民阶层及少量官僚士大夫,传播介质是纸张和雕版印刷术,寄宿主体为剧本、小说、画谱或笺谱另外,文字与插图的互动不仅增加了图书的艺术性,更激起了读者阅读和购买的欲望Key】 明清时期;版画插图;社会传播[]J20  []A一、明清版画插图源流版画插图在我国艺术传播发展史中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1]99-100目前存世最早的版画是唐代咸通年间所刊印的《金刚经》插图雕版印刷术起源于唐代,因此在唐代便有了木板刻印的版画,不过当时的版画主要是佛经中的插图,其大量作品是为了宣传佛教教理,可见唐代是我国版画艺术传播的起点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术,这便使得很多文学作品流传更加便捷,但作为社会阶层中的庶民百姓却识字不多这时很多以印刷业为生的手工艺者们为了增加收入,扩大印刷品的销量,便开始探索性地绘制与图书文字内容相关的插图,并把这些插图刊印到印刷品中,其实这就是一种版画插图艺术。

      宋代这种有插图的印刷品被叫做“刻本”,由于其图文并茂,很快便获得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例如《梅花喜神谱》便是宋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刻本,同样其也大量采用了版画插图的传播形式元代,版画的题材更加世俗化,从事版画雕刻的艺术工作者们对版画的技术要求更加精益求精,尤其是在很多印刷品中出现了不少排版特别讲究的成品从元代开始,版画艺术和传播逐渐朝着辉煌的方向发展明代是我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明代的版画形式上依然以各种图书的插图为主明代有一种类型的商人即书商对版画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以专门经营销售图书等印刷品为生其次,明代版画的繁荣还与很多民间画师和文人画家关系密切,比如仇英为明代本《列女传》专门绘制了多张插图再次,明代戏曲剧本的繁荣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版画的兴盛,比如《牡丹亭》(图1)、《西厢记》(图2)、《红拂记》(图3)、《千金记》(图4)、《琵琶记》(图5)等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图书刻本,当然在这些刻本中包含了大量的配套插画清代版画的发展与明代相比有所衰弱,但在整个中国古代版画发展历程中还是比较具有活力的清代版画之所以较明代有所衰弱,这与清宫的文化政策有关清朝统治者历来在思想文化领域实施高压政策,由于其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在他们心中一直对汉文化和汉思想有所提防。

      清宫曾经以“诲淫诲盗”为理由,销毁了一大批价值颇高的民间戏曲小说刻本,同样也禁止这些刻本的再印,久而久之,寄生于这些戏曲小说刻本的版画插画也就失去传播的可能但是,版画插画的艺术形式和传播并没有销声匿迹清代版画在民间虽然不太多,但是在宫廷中却扮演了很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康熙年间,宫廷设立了修书处,修书处其实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印刷厂,但在当时主要以木刻印为主,当时修书处所刊印的图书刻本叫做“殿本”,刻本中的插画叫做“殿版画”修书处所刊印的书籍众多,例如《古今图书集成》就有一万卷之多,在该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殿版画”因此清代的版画制作传播主要被官方所控制,当然其内容也多以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为主二、明清版画插图的构成及社会传播明清书籍由于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使得版画的复制与生产进一步扩大,且现存数量众多明清书籍中的版画插图按书籍种类大致可分为:1.剧本类书籍插图;2.小说类书籍插图;3.教育类书籍插图;4.体育类书籍插图;5.生产技艺传承类书籍插图;6.经史类书籍插图;7.笺谱类书籍插图以上分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应为剧本和小说类书籍插图除了单纯的版画插图外,有些插图还留有珍贵的文字记录,传达了关于插图的重要信息,这些文字往往是插图表达的中心内容,具有引领作用。

      明清版画插图绘制风格以线条木刻为主,类似于传统国画线描,只是把原本用毛笔来表现的线条换成了木刻刀明清版画插图为了适应大批量复制和传播,其所使用的木板材料应为软木类木材,如榉木、楸木、楠木等,这类木材产量大且木质稳定性高,在此笔者认为使用硬木的可能性不大,如铁力木、酸枝木等,这类硬木虽然稳定性更好,但其木质过于坚硬,用手工木刻难度太大一)明清版画插图的传播主体明代版画插图的传播主体是当时的书商和少量的画家明代的图书出版与前朝相比空前繁荣,[2]其中负责图书印刷出版的有官刻、私刻和坊刻官刻因其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所出版之书籍多为官方指定,往往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和宣教意味,官刻图书不被经费问题所困扰,故在制作出版上很讲究,质量上乘私刻即指大型家族门第所刻之书,私刻图书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多用做家族收藏所用,其内容主要以纪念祖先或者记录家族中的重要事件在这三者中坊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明清时期坊刻在整个图书出版业的规模也是最大的坊刻也就是书商,这些书商或被称为书坊、书林、经铺等,其出版传播活动代表了书籍商业化的运作方向,明政府对待这些书商的态度比较宽松,[3]一般不会对其经营进行干预,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颁布诏令免除书籍出版税,[4]在这样的政策语境下,书商的发展异常迅速,仅在明万历年间在南京地区就有大约150余家专门从事图书印刷与销售的书商。

      明代后期,由于图书行业的持续繁荣,出现了图书刊印与图书销售分离的状况,这点类似于今天的社会分工,同样这也是图书出版行业稳定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明代版画插图很多是寄生在图书之中的,所以图书的传播就等同于版画插图的传播明代版画插图的传播主体最主要的是坊刻书商明朝中期其统治阶层出现较为严重的混乱,朝纲废弛,国事日衰,此时的士人与读书人很难通过读书而改变命运或舒展志向,他们由热衷功名逐渐转向远离仕途,不愿科举之人与日俱增,这种心态的弥漫使得很多人对文学、戏曲、艺术投入了巨大的兴趣为了满足这些仕途迷失之人的精神需求,书商大量地出版了通俗读物,因而图书消费尤其是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是很重要的文化消费部分版画插图则夹杂在这些书籍中,推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之下,明代官刻图书和私刻图书传播的广泛性不如坊刻图书此外,少量的画工画师也是明代版画传播的主体,毕竟具体在刻板上作画需要专门的画工来完成,但是画工的工作成果却隶属于书商书商雇佣工人和画师来进行图书生产,之后又进行销售而获利,而后又可能扩大再生产,在此看来书商的运作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味清代版画插图的传播主体以官办的刊印机构为主以修书处为例,其所印刷宣传的图书数量就占到了整个清代图书总数的一半左右;修书处的内部机构复杂、部门多、制度完善、分工合理,且在修书处供职的官员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具体从事刻印工作的工匠也具有非常高超的技巧,清宫修书处一直把持着图书的发行传播工作。

      武英殿修书处设立于康熙年间,是在清前中期发挥引领功能的出版机构,整个清代对思想和文字的管制较为严苛,其图书的出版发行远不如明代自由,图书出版传播的主导权牢牢地握在修书处手中,到了清朝晚期其图书的出版数量更加萎缩,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加起来才27余种[5]另外,除了宫廷修书处,在各个地方也有少量的书局,它们也是清代版画的传播主体,如苏州书局以及扬州书局等,但毕竟地方书局所刊印图书的数量与宫廷修书处相比还是很少二)明清版画插图的传播对象传播对象即传播的接受者,明清版画插图的传播对象构成比较简单,主要以市民阶层为主版画插画是为了更好地让图书销售出去,销售的对象便是最广大的庶民阶层,这些庶民包括一些小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以农技为生的人通过农技类书籍和插图来学习农技要领以应用于生产,以科举仕途为生的人通过阅读经史类书籍来掌握科举考试之精髓,以百工为生之人通过生产技艺传承类书籍和插图来获得生产之要领,以戏乐为生之人则通过剧本小说类书籍来完成自己的演绎生涯其次,作为传播对象市民阶层的补充,少数的官僚和文人士大夫也是明清版画的传播对象,只是这类人往往对于档次不太高的小说或者图书接受的量比较少,故官僚士大夫阶层是明清版画的次要传播对象。

      官僚士大夫阶层所接受的书籍多为经史类,他们通过此类图书而获得了理想生活,走上仕途后亦不能丢掉自己的经史本行,其他类型的图书仍有少量也被其接受,但数量较少明清所出版的书籍几乎无图不书,插图数量繁多是该时期书籍传播出版的显著特征插图的目的显然最主要的是为了引发购买欲望,这些插图从侧面弥补文字表意晦涩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引导阅读和传播书籍,增加书籍的销量为了迎合传播对象的口味,其图书中的插图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内容上偏向通俗化和生活化,更有甚者在图书中刊印春宫之图以博眼球三)明清版画插图的传播介质明清版画插图的传播介质主要是印书的纸张和印刷的技术纸张作为传播媒介,人们都比较熟悉,印刷技术则对明清版画的传播产生了更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印刷技术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彩色套印三种雕版印刷发展到了明清已经非常地成熟,其所印刷出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与手写本相媲美,明清版画的主要传播是依靠雕版印刷来完成活字印刷主要针对图书文字类的印刷,与版画插图的印刷几乎关联不大活字印刷虽然早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但是其应用与普及却比较落后出现这样的原因,与活字印刷的本身的技术缺陷有关由于活字印刷是采用的单个刻好的摸具来印刷文字,但是在排版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高低不齐、间距不一等各种问题,在效果上远远不如雕版印刷。

      彩色套印是明代所出现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彩色套印是在简单的雕版印刷的技术上演变而来简单的说彩色套印是把一张版画中不同的颜色的部分分成不同的雕版,在付印时,根据事先安排的顺序来逐一把不同的版印在同一张纸上,从而所印刷出来的作品就具有多种颜色常见的彩色套印有“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以及“五色套印本”,这种彩色套印技术又叫做“饾版”印刷技术遗憾的是彩色套印虽然使得明清版画的印刷面貌丰富多彩起来,但又由于其印刷工艺的繁复,没有得到大量的推广只能说彩色套印是明清版画传播介质中的点缀之笔四)明清版画插图传播的寄宿寄宿于剧本给戏曲剧本配备插图最早始于元代末期,之后在明中后期开始广泛流行[6]特别是很多书商为了使自己刻坊的剧本更加畅销,便在所刊印的剧本中添加很多版画插图来吸引读者剧本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这点便于画师来创作相关的插画,其中有些插图的艺术水准已经非常之高,版画插图在此借助于戏剧剧本的传播使得自己本身也广泛流传剧本在写作形式上比较散,在剧本中插入合适的插图亦能更好辅助读者或者表演者理解文本内容以及表演时形象塑造的准确性、表演环境设计的合理性,避免了单纯从文字理解角度不可避免带来的单调性寄宿于小说。

      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不仅文学繁荣,同时也带动了版画插图的进一步发展明清小说多以章回体为主,其故事情节多,内容波折起伏大,这给版画的创作又带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在当时很多市面上所销售的小说几乎是每本都有插图,且每图都精工对于小说或者戏曲中的插图而言,用图像来叙述文字的内容可以变二维为三位,具有更强的时空感,图文在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一种互补之关系,插图对本文进行补充抑或增强,二者之间所产生的共鸣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进一步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寄宿于画谱或者笺谱明清画谱或者笺谱是专门为了学画而印制的,这些画谱通常由当时知名的画师来绘制,其艺术水准特别高,艺术价值特别大画谱可以算得上是完全意义的版画作品了,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谱有《梅花喜神谱》《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谱》等画艺的传授是明清时期十分热门的一个艺术行当,画谱在画艺的传授过程中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清画谱的大量传播恰好迎合了这一艺术风尚画谱或者笺谱此时发挥学艺之教材功能,画谱中的插图是表达对象的视觉化呈现,但画谱中通常又带有详细的文字说明来进一步解释绘图的技巧和要领明清版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