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doc
8页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 者】曹新美/郭德俊 【作者简介】曹新美,赣南师范学院教科系副教授,(赣州 341000)/郭德俊,首都师范大学心理 系教授北京 100037) 【内容提要】研究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操作成绩评价反馈 导致大学生无助现象的机制结果表明: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损害了被试的 认知和情绪,对动机的损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中是否给予被试操作成绩评价, 对被试的动机、认知和情绪影响不显著说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是导致 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是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不会导致习得无助,验证 了习得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实验也表明,信息反馈不一致不会形成被试反应性的 抑郁 【摘 要 题】研究报告 【关 键 词】信息反馈/评价反馈/习得无助/机制1 问题的提出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早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teven F.Maier和Martin E.P.Seligman[1,2,3]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个体面临不可控情境时, 形成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 状态。
Seligman[3]提出,习得无助导致了一种消极的认知定势,人们认为成功与失败 是不依赖于自己的行为的,因而在以后的不可控情境中便放弃努力习得无助[4]的实 验操作包括三个方面:不可控的偶然性事件、伴随性认知和随后的行为习得无助理论 不仅解释了在实验室中动物被动地接受电击而不努力尝试逃避的行为,也解释了人类在 经常面临不可控的事件时,放弃努力的现象习得无助理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关于什么是导致习得无助状态的关键变量,一 直是许多理论模型争论的焦点早期的无助理论把行为与结果的不可控及伴随性认知作 为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3]但早期的无助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不可控事件反应的 个体差异以及不可控事件引起无助感的原因Abramson和Seligman[4]对习得无助模型 提出了“批评与重构”,在不可控的事件产生无助的过程中设置了因果归因的中介,无 助的归因理论认为悲观的归因风格比乐观的归因风格更容易形成抑郁或无助Sedek和Kofta[5,6]提出了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长期面临问题解决中信息不一致是不可 控情境的一个关键成份,这种因素会造成无助的全部症状,不仅是认知成份,也会导致 情感缺陷,引起负性情绪并伴随着显著的抑郁感。
但Snyder和Frankel[7]认为信息加工 理论没有说明无助挫伤自尊心的原因,而且歪曲了习得无助的理论,他们提出了习得无 助的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解释理论,认为个体为了维护自尊心不受伤害而采取回避失败 的态度是导致无助现象的原因而Ann Boggiano[8]认为动机倾向性不同对无助的预测 比归因风格更为准确,她提出了无助的素质——压力模式,通过实验说明具有内在动机 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内在标准是自身所做出的努力是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他们比具有外在倾向性的学生,对期待的结果具有更高的控制能力,更能根据所付出 的努力情况预测将得到的结果,认为无助实质上是素质与情境压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探讨习得无助产生的机制,对在教育和临床领域中干预和治疗无助和抑郁具有重要意 义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习得无助现象的研究转向了认知领域而对习得 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质疑又是近年来无助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研究以大学生 为被试,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是否给予被试操作任务成绩对错 的评价反馈,作为导致不可控因素的实验变量,探讨在认知活动中究竟是信息反馈的不 一致性导致了习得无助,还是对被试操作成绩评价反馈导致了习得无助;同时探讨习得 无助是否会导致大学生反应性抑郁。
2 研究方法与程序2.1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2(信息反馈一致×信息反馈不一致)×2(评价×不评价)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设计2.2 被试选取赣南师院大学三年级学生,中文80人,数学54人,物理60人,共194人,其中男生 171人,女生23人,平均年龄21±1.3岁实验前一周对194名被试施测贝克抑郁量表(BD I)和瑞文(RW)推理能力测试,根据测试平均值,将平均值左右不超过1个标准差的被试 筛选出来,由于女生人数较少,且男女被试在BDI和RW平均数上无显著差异,故保留了2 3名女生,共90名被试,并相对根据性别、专业随机将被试分为四组,分别接受四种不 同的实验处理四组被试在BDI前测分值(F = 0.63,p = 0.603)和瑞文测验分数上(F = 1.59,p = 0. 197)无显著差异被试实验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中被试分配情况组号 实验处理 男 女 合计人数 M(BDI)±SD M(RW)±SD1 信息反馈一致,不评价 17 6 23 70.87±23.96 19.22±7.802 信息反馈不一致,不评价 17 6 23 76.96±24.16 23.78±9.203 信息反馈一致,评价 15 6 21 70.00±31.79 21.95±9.854 信息反馈不一致,评价 18 5 23 79.05±24.58 18.86±8.08合计人数 67 23 90 74.25±25.98 20.97±8.84 2.3 实验材料2.3.1 采用张雨新1990年修订的贝克抑郁量表,简称BDI[9]经过验证能较好地反映大 学生的抑郁程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原量表共有21组题目,每组题目包含4~5个 陈述句,要求被试选择一个与现在感受最为接近的条目每组题目得分为0到3分,所有 项目得分之和即为BDI分数,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量表实测前在大学生中进 行了预测,发现在“性欲”“自杀”和“减轻体重”三个项目上的载荷水平较低,所以 在正式施测时做了适当修改,删去了这三个项目,修订后的信度指标α = 0.73,重测信度r = 0.70,p<0.001量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达到较理想的载荷水平(最高水平为0.75,最低水平为0.38)方差正交旋转后出现四个因素,因素一为消极情绪,因素二为退缩行为,因素三为焦虑情绪,因素四为生理反应2.3.2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SPM)[10]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J.C设计的一种非语言型 的智力测验实验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1989年修订的城市版,用于筛选被试的 推理能力2.3.3 10组图形特征卡片[6,11]每组由8张卡片组成,每张卡片(长9.2cm,宽6.5cm) 上有一个图形,每张卡片的图形由下列五个特征组成:A.图形的形状(三角形或圆形); B.图形的大小(大或小);C.图形内的条纹(有条纹或没有条纹);D.线条的位置变化(在 图形的上方或下方);E.图形内“R”字母的字体变化(大写或小写)。
10组卡片反馈提示的内容“yes”或“no”,按50%的概率随机排列,用8张扑克牌(4张 红色,4张黑色)随机抽取,决定其排列顺序,实验时,由主试按排列顺序用口头语言反 馈给被试,为避免中文“是”与“不是”的口误,采用“yes”或“no”反馈信息反馈一致组和信息反馈不一致组采用同样的卡片信息反馈一致组,每次反馈提 示的信息“yes”或“no”与目标特征出现或不出现一致(如图1),即只要目标特征出现 ,主试就反馈“yes”,没有出现就反馈“no”,被试根据主试的反馈信息就可以确定 这组的目标特征(如图1);而对信息反馈不一致组,每次反馈提示的信息“yes”或“no ”是随机的,与目标特征出现不相关,即信息反馈与目标特征出现是不一致的(如图2) 2.3.4 反应性无助问卷(自编),用于测量信息反馈不一致和成绩评价的实验设计对被 试的动机倾向、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问卷是根据Sedek和Kofta关于检验习得无助的理论 编制的Sedek和Kofta[11]认为:认知活动中如果降低了被试的动机,损害了认知和情 绪,就导致了习得无助因此,问卷的结构由包括动机倾向、认知和情绪三个维度的12 道题组成,每个维度由3~5个问题组成,采用自陈式5点评价尺度,程度从非常否定到 非常肯定。
认知维度主要包括、“(4)我感觉被问题困扰住了”(困扰)、“(5)我在这项 实验中任务完成得很好”(操作自我评价)、“(6)我确信我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确 定性)、“(8)实验中我不能集中注意力”(操作过程自我监控)等四个项目的内容,用于 反映实验操作对被试认知的影响动机维度包括“(1)我对这项实验感兴趣”(兴趣)、 “(2)这项实验任务完成得好对我很重要”(重要性)、“(11)今后我还愿意参加此类心 理实验”(意向)、“(12)我继续做这类实验会完成得更好”(成就动机)等四个项目情 绪维度包括“(3)完成这项实验任务时我感到紧张”(紧张度)、“(7)我感到在任务完成 期间很泄气”(泄气)、“(9)实验期间我感到焦虑”(焦虑)、“(10)做这项实验是一项 愉快的活动”(愉快)等四个项目的内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 = 0.75对量表的所有项目作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出现两个因素维度,第一个因素是关于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因素是关于动机倾向性方面的问题,12个题目在两个因素上的项目载荷平均值为0.66问卷基本符合实验的构想维度,信、效度都较为理想反应性无助问卷的指导语如下:同学:请你根据完成“图形特征识别”这项实验任务 的体验,真实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没有错与对之分,仅供研究使用请你仔细阅读每题 ,然后在符合你的情况程度的数字标号上划“∨”1”表示“非常否定”;“2”表 示“否定”;“3”表示“一般”;“4”表示“肯定”;“5”表示“非常肯定”2.4 各组实验设计第一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一致,不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 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不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是“ 对”与“错”的评价反馈第二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不一致,不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 内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不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不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 是“对”与“错”的评价反馈第三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一致,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容 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给被试确定的目标特征是“对” 与“错”的评价反馈第四组被试接受信息反馈不一致,评价在图形特征识别任务中,主试提供的反馈内 容与目标特征的出现不一致;每组8张卡片识别完后,主试立即评价被试确定的目标特 征“错”主试对被试确定的四组卡片的目标特征,全部给予“错”、“不对”、“又 不对”或“还是错”的评价四组被试的主试、实验指导语、实验后施测的问卷完全相同。
2.5 实验程序2.5.1 实验前先给四组被试编好实验序号,每个被试约定好实验时间,每人20分钟左 右 被试坐在主试的对面,中间放置两张办公桌,主试与被试间距140厘米,桌上隔着2 5厘米高的屏障,使被试不能看到主试桌面上的实验材料被试桌上有实验说明2.5.2 主试询问被试的姓名、学号,做好记录 请被试看实验说明,对不明确的问题 ,主试作进一步解释,并演示1~2张卡片2.5.3 实验开始,请被试从10组卡片中随机抽取4组(由10张扑克牌对应编号)然后按 抽取的卡片组号依次给被试出示4组卡片,每张卡片出示时间为5秒钟,在出示每张卡片 的同时,由主试做出“yes”或“no”的反馈,50%回答:“yes”,50%回答:“no”, 严格按各组卡片的反馈内容和顺序给予提示对于控制组(信息反馈一致组),“yes” 或“no”的信息反馈与这组图形目标特征出现相关,“。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