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年级的上教材分析.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389846190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1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教法报告——光谷二小 黄华双本册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1、大数的认识(第一单元)2、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三单元)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五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原来安排在义务教材第六册,现在因为整个计算的要求降低,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所以计算内容后移)二、空间与图形1、角的度量(第二单元)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四单元)(原来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教学三、统计与概率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第六单元)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广角——运筹思想(第七单元)五、综合应用1、1亿有多大?2、你寄过贺卡吗?第 一 单 元大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亿以内数的认识2、十进制计数法3、亿以上数的认识4、用计算器计算二、注意的问题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2、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案例分析:教学P6例3“亿以内数的写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复习准备:1、播放新闻:①据最新统计结果,武汉市全市总人口8571000人,其中男性442500人,女性415700人②武汉长江大桥全长一千六百七十米,正桥长一千一百五十六米2、问: 你会读①中的数吗?是怎么读的?会写②中的数吗?试试看引导学生回顾亿以内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写法设计理念:创设播放新闻的情境,对已有的旧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身边的大数,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之中了解本市的市情和人文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探究新知:1、师谈话提出问题师:以前,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写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亿以内的数,那么我们能不能写出亿以内的数呢?2、创设情境:师:下面新闻中提到的数,你会写吗?(内容略)师边叙述边板书:六千八百五十万三千零八十万3、学习写数:(1)指导用计数器拔数;(2)讨论:你能写出这个数吗?是怎样写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师参与并作适当指导)(3)汇报讨论结果,师相应板书数位顺序表;(4)小结写含两级数的方法:①先写哪一级?②什么时候写0?(设计理念: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呈现的是学生讨论的情境,情境中的问题突出写数的关键并完全由学生自主解决,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探索及总结概括的空间。

      三)尝试练习师及时补充: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让学生能有效巩固新知.(四)巩固提高:①P7做一做②P10d8③P11d11(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渗透,如:科学知识:人心跳次数、赤道长度、光传播速度、蜻蜓的眼睛;环保教育:新闻中的数据;国(市)情教育:我国公路总长、我国小学数量、武汉市人口数,这些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数据,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大数的广泛存在和重要性四、教学反思: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新闻报导这一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初步感受,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对大数写法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前提下,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综合知识,如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国情知识等,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大数更丰富的感受2、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学生经过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教材的编排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留下了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主要体现在: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结论,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得到。

      包括后面教学中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亿以上数的读写等在这节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教师的观念还有待改进,对学生要求过多,牵得过细,甚至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收放还不够自如第 二 单 元角 的 度 量一、教学内容:1、射线、直线2、角的度量二、注意的问题:本单元注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建立几何表象,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三、案例分析:教学P37“角的度量”,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角?2、你能画两个不同的角吗?学生回答问题后动手操作画角二)探究新知:1、请你们比较一下所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指多名学生汇报并演示比较方法:①直观比较(角的大小较明显)②重叠比较(角的大小较接近)2、设疑探究:①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分辩角的大小,并作比较演示;②设疑:这个角小,那它小多少呢?师随机引入量角器,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上面都有什么?用你的语言进行描述3、介绍量角器①引导学生对照学具认识:中心点、内外圈0刻度线,内外圈0刻度②自学P37有关角的计量单位a、学生自学,提问:你对角的计量单位有什么认识?b、指名汇报;c、指认1°、10°、30°、90°、135°,(分内、外刻度)。

      ③质疑:为什么要设计内、外刻度?小组观察、思考、交流汇报:因为角的朝向不同,开口朝左边用外刻度,开口朝右的用内刻度,会比较方便4、学习角的度量(1)出示学习资料,P37 下∠1,∠2(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a、讨论: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b、学生合作操作,师指导3)归纳方法a、引导学生归纳、补充完善量角的方法b、师编顺口溜小结:点对点、线对边、度数看另一边5、教学例1①引导学生用量角器量例1中两组角的度数②观察两个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③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④观察、思考、交流⑤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设计理念: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辩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本节课中安排了一些“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三)综合训练1、P38“做一做”d1、2、3d1题:通过对量角器上30°、45°、60°、90°、120°角的指认进一步对角的度数有较深的感知和表象。

      d2题: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d3题:学生建立角的度数大小的表象基础上对角的大小进行估测2、P40d5题:通过“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让学生加深对角的进一步认识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量角的方法,虽然课本中并未出示量角的步骤、要求,但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无处不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他们在具体操作中领会量角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完善,最后的顺口溜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较牢固地掌握量角方法提供了条件但从教学过程来看,由于本节课容量大,在处理探究量角方法这一难点中,教师或多或少会在此留下遗憾,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大打折扣这也势必导致教学效果的缺失因此,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对各环节的时间分布应予以调整,力求在量角方法,探究这一环节做到扎实有效,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有效性第 三 单 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内容: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3、因数与积的关系4、乘法估算二、注意的问题:本单元的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板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应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分析教学P53例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复习准备1、观察下列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 240×20师:你是怎样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肯定: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相乘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竖式……(二)自主构建新知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涌跃提问题:生1:特快列车每小时比普通列车快多少千米?生2:特快列车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半小时呢……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的问题中包含几个小问题?(1)出示: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式。

      3)观察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分组完成笔算,做到快、齐、静160×30=4800 106×30=31801 6 0 1 0 6× 3 0 × 3 04 8 0 0 3 1 8 0(图1)针对第一、二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件可以省不写吗?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每一位相乘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积就变小了③明明3×0=0,积的百位为什么写1?生:进了位要加进来2、请你说 □ 里应填几?为什么?出示图23 0 5 2 0 6× 5 0 × 8 01 5 □ 5 0 1 6 □ 8 0(图2)(设计理念: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例2中的160×30,106×30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这样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邀游吧!1、第一关:首先来到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