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韵学术语整理.pdf
2页[异文] (2).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 文《左传·隐公二年》“夏,莒人入向,以姜氏 还” 晋杜预注:“凡得失小,故《经》无异文而《传》 备其事 清·龙翰臣《逆妇姜于齐》:“ 姜何罪?其不氏犹氏也姜固为其氏矣其或书或不书 者,史异文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义传疑而并存例》:“凡著书者,博采异文,附之简 策如《管子·法法篇》之‘一曰’,《大匡篇》之‘或曰’,皆为 管氏 学者传闻不同而竝记之也例: 《论语》中人名“申枨”,《史记》引作“申党” [声训] 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 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 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 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 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 ”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译音 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词的音调表达,如“tank”译成“坦克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 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对音 在汉语音韵学里,对音是用来构拟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对音分为两类:一是用外语 对汉语,主要是借词,包括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用汉语对外语,即是用汉字 音译外语词,主要是专有名词,包括梵汉对音、藏汉对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对音来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国学者钢和泰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 季刊》第一卷刊载了钢氏的《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由胡适译成中文)一文受到钢和泰的启发, 中国学者汪荣宝在之后一期的《国学季刊》发表了他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提出唐宋以上“歌”、 “戈”韵(参看《广韵》)的字都读/a/音,不读/o/音汪的做法在国学界引起很大回响,有赞成的 也有反对,魏建功称为“古音大论战”(见所著《古音系研究》)然而,使用对音材料来测定古音 的做法,很快就为海内外音韵学者所接受,法国的马伯乐、中国的罗常培、俞敏都利用对音材料 写出了重要的音韵学论文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这是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 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透[t']”、“定[d]”、“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 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定[d ]”、“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音中仍然只有舌头音,例如 湖南衡山方 言,“里(头)”读“底”,“(费)力”读“里”,还有闽南方言中“猪”的声母为[d],“陈”的声母为[ t]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已被清代学者钱大昕及后来语言学家证明的事实但是,轻唇音是何时产生的?对 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两种代表性的结论:第一,认为轻唇音出于齐梁之后,持这种着法的是钱大昕 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十二》中说:“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 矣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固之,相承至今”第二,认为轻唇音是唐宋之际 产物,这是现代大多数语言学家的观点 [重唇音] 音韵学术语即“双唇塞音“和“双唇鼻音“上下唇紧闭或接触以节制外出之气息而成如“三十六字 母“中之帮(b)[p]﹑滂(p)[p']﹑并[b]﹑明(m)[m]四母。
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 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谐声[xié shēng] 1. 六书之一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 借,谐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