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_1.docx
12页《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世间万物,代代更迭,人们常将历史比作长河,是在映射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二字,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而在这浩浩长河中,人类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贯穿着整个历史的也永远不会是脆弱的人类生命,而是山、河、树、石,以它们坚韧的生命,默默地伫立在河水边,冷眼旁观着时代变化 很难想象,也许在未来不知多少个年头之后,我们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还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历史”一样,只剩下几方石料、一口废井 读《废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见到那一口废井时的心情,仿佛有时间的细流从指间流走,又仿佛时间在废井的冷眼中缓缓凝固那时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烧着几百年前的这口老井,烧沸了,又烧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说,“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但我想,正是历史的漠然使我们对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个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会在意那微尘般的跌宕呢? 历史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甚至像渤海国这样繁荣的大都市也不过在历史中存在了几百年,还不如一个传承几代的文明一切活着的都将死去,在历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
有人为自己一时的起伏长吁短叹,可倘若更加达观地来看,也许依旧没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欢离合中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而当我们真的放下了、看透了,无论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 这是冷眼教给我们的,也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再回头看那颤巍巍伫立在土地上的废井,尽管破败却显得坚韧那副冷眼已经见惯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会为什么所动了历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们宠辱不惊,使我们看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我想,这已是历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敦煌,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让中国人不得不抬头挺胸去诉说是啊,中国的历史都书写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 可她这颗明珠也关联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名字——王圆箓,他甚至沦落到做了一个不得不以化缘为生的道士20世纪初,洞窟里那些精美壁画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动人的体态都因为他的无知蒙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与此同时被净白的更多的是唐宋历史的结晶! 虽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践踏,但在那之后,莫高窟享有极高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的时候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就是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现在进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满地尘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两万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更多的是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多彩藏经洞面积不大,曾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回首过去,的确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经过去了拥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光芒当日本学者听完中国敦煌学的报告会后,用沉重的语气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听到这句话后,那些学者们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的确,世人见证了中国的成功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上天也只过了五年现在,我国正在筹备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可见中国飞黄腾达之迅速 北京时间20__(请自填)年7月13日22时08分,一个令中国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瞬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中国沸腾了,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
在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断加强,蓬勃开展在20__(请自填)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100枚奖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一,这就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 1932年,我国的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还未挺进决赛;1960年,台北选手杨传广夺取十项全能银牌,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1968年,纪政获100米栏铜牌,她就是中国第一位获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慢射中获得金牌,这一洗了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 想起中国的奥运史,再看看今日中国的成功,足以见得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中国人不是别人口中的“东亚病夫”,而就是一条龙,一条蓬勃发展着的巨龙! 中国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奥运路上,在艺术路上,在经济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国将会越来越强悍!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站在历史的边缘,观看雄鸡的各个景点从古老的江南小镇到雄伟的三峡工程无不带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穿越现代,来到让我们遐想的古代 道士塔,青砖黄泥,最普通的地方,但他的主人却是莫高窟的罪人在金钱和权利的驱使下,他不惜把我们中国最灿烂的文化,把一箱箱难以数计的文物运走,读到这里的时候,心在滴血。
当我们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回敦煌文物的胶卷时,是多么的悲哀原本是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要从外国人的手里买入,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一个农民的贪念之想 乘船去三峡吧,去找李白和刘备吧李白和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也许是因为这样,这股河水在日夜不息地奔流着神女峰,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当她屹立在巫山上时,你直流而下看见她给你指路时,心里无疑想起那最美丽的传说 苏州,一个美丽而又梦幻的城市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劲有力,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尽管有许多缺点,但仍然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苏州还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为自己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勾践卧薪尝胆,更有重要的一项,把她进献给了夫差从此她就要背负惨痛的命运,要与亡国联系在一起这人就是西施,我国的四大美女之一 “出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相比之下,江南小镇要来的柔情得多江南本来就是一个多水的地方,优雅,古色古香闭上眼睛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居的民居古色,民居楼板下就是水,石阶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石阶上涴洗,离他们不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股股的炊烟。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景,让人不想去破坏 阳关,由于王维的《渭城曲》而出名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辛辛苦苦找去,为的是一睹它的风采在度过一个沙漠之后,终于找到了阳关的古址也许在多年后的阳关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但也会让人感到雄壮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着友人已打点好的行装,他微笑着举起了酒杯,再来一杯吧,出了阳关,就没有故人了 西湖想必是最常见的有多少文人雅士为西湖写过文章,写过诗,谱过曲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写的就是西湖夏天美丽的景色西湖中最出名的就是苏堤和白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在此留下了足迹,无疑是浙江人最扬眉吐气的当初显然一开始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老百姓而兴修水利的,为了造福人类,而在此留下了两条生命的堤坝现在人们已经把他们当成了艺术品,当成我们最为自豪的事物雷峰塔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娘娘为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而放下自己千年的修行,找上了许仙最终的结果在雷峰塔下度过了孤独寂寞的日子这是她的悲剧,是她向往人间的悲剧,可怜的白娘娘 大概,每一处古迹都有一些它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在时间的流逝下,那些曾使我们骄傲的事物成了现在我们口中的佳话,值得我们去浏览的好地方。
合上书本,心里有无限的感慨,如果只是单纯的赞叹,永远也不会有更高的感慨要领略祖国的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中国有灿烂的历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肥沃的土地,它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细细体会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事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例如《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从外国人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珍贵典籍作者最终写道: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是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心也在滴血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仅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把心灵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去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礼貌历史中,遨游畅想,这正是《文化苦旅》不一样于其他散文之处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中发掘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仔细读过读《文化苦旅》后,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 因为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使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当历史倒转轮回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明天的期望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当今的我们更应当努力,为了我们的祖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太多的赏析都不讲,只管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与思考。
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初遇这本书,是在大二的现当代文学课上书上是这样写的: “……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的层面,从中再现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这不是一般的文化评述,而是在知性与感性的双重作用下,抒发审美文化的人文意义当山水风物的文化内涵在余秋雨的“启封”下奔泻而出,人们领略到的是与山水风物铸融在一起的中国文明的历史和中国文人的命运 “旅”,便是身体力行苦旅”,作为动宾短语讲,苦是形容词作动词,使旅途变苦;作为偏正短语讲,就是苦的旅途 我喜欢前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其中的文化,让我们面对山水风物时,能够感受到它的形成与变迁,和文人的命运与理想,都带着波折与心酸文化,使创造它的人与物变得苦涩 文化,本身就带了一点儿苦涩 二、 《文化苦旅》最先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余秋雨先生 要进行苦旅,余秋雨先生排除万难辞掉了工作,放下了世人赋予他的一切荣誉,转身去探求中国文化的人文意义且不说结果如何,古今中外的文化学者,亲身到众多文化古迹中考察,却不花一分经费的,实属不多,也实属不易 至今《文化苦旅》我只看过一遍,很惭愧,因为我始终认为,好书应该时常拿出来读一读,随着自己的成长,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 新版的《文化苦旅》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也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整本书都是在讲中国,对于我来说,也只有中国之旅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理解得最透彻 中国之旅中,作者把目光放在了文化中最容易被人遗忘的那一部分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考察的地方,大多是不广为人知的,像天一阁、宁古塔,或者是知名的人、物中,不广为称道的一部分,像苏轼的黄州和我国山西平遥的晋商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都江堰》,在整本书中的篇幅不算长,但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这就是都江堰 就像我在课本中学到的,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评述,它写自然,写人文,把中国的山水风物和文人融合到一起,抒发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 四、 世界之旅较中国之旅相比,就危险得多了车子被砸,东西被盗,经常发生在作者这一支考察队的身上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北欧人民生活方式的描绘,饭后,人们坐在街边,手握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