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作文——由生活中的点滴引发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6897007
  • 上传时间:2021-1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作文由生活中的点滴引发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作 者:华敏职 称:讲师单 位: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地 址:无锡市滨湖区望湖路1号邮政编码:214066E-MAIL:huamin73@126. com手 机:13812269823单位:0510-85519808 出生年月:1973.12籍 贯:江苏无锡 职 务:教研督导室副主任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作文—由生活中的点滴引发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从一次北京旅游的一件小事引发关于当今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思 考我们半今的中职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学生们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假话、大话、 空话、套话充斥在学生作文之中那么,我们如何学会在生活中搜集作文素材呢? 其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其二,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生活, 感悟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三,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总之,在生活中思考,在思 考中作文,方能既作好文,又做好人关键词:生活、思考、作文几年前,我去北京旅游,在饱揽了北海公园的秀色之后,从著名的白塔景点 往下走时,天己经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一•行人在白塔下面的一个配亭躲雨,一 位来德国的老者也在躲雨,还有一些外来务工者模样的人……大家虽来自不同 国家,但也气氛融洽,其乐融融。

      外来务工者模样的人想对德国老者表达友好情 谊,就主动说:"How are you? ” 44How do you do? 之类的问候语,但德国老 者却听不懂当他们后来得知该老者是德国人后,居然说出了如下问候语:“Hi, hitler! Hi, hitler!”德国老者听到后不仅没有报以礼貌的微笑,反而背起背包,沮 丧地走了,留给大家一个落寞的背影,也留给大家无限的惊讶与困惑……我把以上事例作为一次作文课的材料,让学生先讨论再作文我设计的讨论 题目如下:1、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是否会观察到这一•场景并产生思考?2、 对中国人看似友好的问候,德国老者为什么会沮丧离去?对于第一个问题,80%的学生回答“不会”这让我,一个语文老师,感到形 势严峻,更感到悲哀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是多么的匮乏 这种匮乏直接影响到汽今中职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半今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是:由于大多数学生是考高中 的落榜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够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够浓,生活感悟力不够强, 作文水平一般学生们总是觉得无话可说或者即使写出来的作文也存在着思想性 不强、内容空洞、缺乏个性、缺乏吸引力、不通文理、错别字连篇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在作文中总爱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长此以往,既害人也害己上作 文课犹如上刑场,写作文犹如上刑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固然跟以下三点有 关:一是初中时期的应试教育以僵化的模式判定文章的优劣;二是老师作文指导, 限制过多过死;三是学生的知识面窄但是,我认为,更与缺少发现生活的锐利 眼光、对生活不能深彻感悟有很大关系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疽生活多么美好啊!春 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晨有清逸暮有闲愁,梦随心动心随梦求但是,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是否用心去感悟生活了呢?有时J 一个 好的素材往往在不经意中在我们的眼中、心中悄悄流逝而我们却没有觉察,让我 们惋惜不己中职学生虽然步入高一阶段学习,但是仍旧象初中生一样阅历浅,知识面窄, 写作文往往没血没肉,语言干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勤于 阅读记忆,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通过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教育学 生明白生活细节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那么,我 们如何指导中职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搜集作文素材,练就一•双慧眼呢?我认为,可以 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其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作为学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 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 有两大方面:一是生活,二是阅读生活是直接来源,阅读是间接来源据我了 解,一些名作家或者是作文优秀的学生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每天写日记这 样做的目的无外乎两点:一是练笔,二是积累生活素材半然,在日常生活中, 一边看新闻,一边和父母展开讨论,也可以培养观察社会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中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 要求他们经常逛书店、买新书;或自发开展相互借书阅读的活动课内定期交流, 让学生畅言读后感,或朗诵精彩片段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身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主动尝试阅读一些常人眼中的艰涩难懂、索然无味的作品,提升自己认识问题的 深刻性其二,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生活,感悟社会的方方面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此,要把生活 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 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领悟人生的意义,使精神日益丰富、健康纯洁。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要指导学生留意自 己周围的人物、事物、景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多分析,细心观察生 活,感悟人生真谛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生活中的无限奇趣,在不知不 觉中从自己的身边悄悄溜走了学生要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和随时记录的习惯 无论是观察到的、听到的还是亲身做过的实践活动,都应及时记录下来,建立一 个素材仓库多关注每天课堂和课间的生活细节,每天寝室生活的有趣细节,每 天校园的新变化、新事件等等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能让人产生感动的事,而且感受很深 的事,一定是有许多生动细节,才会给你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所以,平时要写 好作文的细节,才能写出最真实、最感人的文章比如,本文开头的例子,对于第二个讨论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外来务工者 模样的人出于好意,想对德国老者表示出中国人民的友好,但对于德国却了解甚 少,所以只能说出“希特勒”这一•名词而德国老者却觉得这位中国人用“希特 勒”这个词侮辱了他而且,他为德国在他国人心目中之剩下“希特勒”而感到 悲哀我想,大多数德国人都是热爱和平,反对纳粹的两国人都出于友好的目 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如果对于这一•事例深入思考与分析,可以写出一篇有深 度、有见地的文章。

      但当初如果我对这一•事例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那么,它就 有如过往云烟,在我的眼前飘飞、飘散了乂比如,每天上班,我都会骑车经过一•座大桥可是有一天的上班高峰期, 我发现一位老人在桥的非机动车道的下坡路段,从坡下向坡上倒走锻炼身体这 让我很吃惊,因为显而易见,这样锻炼身体很危险我于是就这样暗问:老人为 什么不到安全的地方(公园、小区里)锻炼身体呢?接着,就这样揣度:这位老 人在家里没有人相伴,很孤独、很寂寞,所以他选择在这上班高峰期冒着危险感 受喧哗与热闹,感受人潮涌动给他带来的感动如果我的眼睛没有抓住这一细节, 我想就不会有此后的“暗问”与“揣度” 了从以上分析,可不难看出:生活是一杯清茶,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生活是一 杯美酒,需要我们去慢慢回味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不仅可以品味、回 味生活,咂摸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的万般滋味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是通往作文 成功道路的一把金钥匙其三,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情感方式、审美取向、思想方法、世界观、价值观等等, 多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语文素养起着重要 的作用语文不仅是教学生学会一个个孤立的文字符号,也不仅仅是学习课文中 的字词句篇知识,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或论述观点,或抒情言志, 我们阅读鉴赏时必然会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或智慧的感悟, 进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用母语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要说 他能否具有多么高的素质,恐怕连基本的活动也无法进行,甚至不能在这个信息 时代的社会里生存现在一些中职学生宁愿努力学韩语、日语也不愿意深入学汉 语,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语文程度也令人担忧,这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国民 语文素质的下降试想,一段完整的话也说不清,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写不好,字 写得如信手涂鸦,经常出现错别字,怎么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生存呢?与 此和反,如果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将极大地提高你对生活的感悟力那么,对 于生活中的可圈可点的点点滴滴你就既不会视而不见,也不会熟视无睹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与生活之间 的密切关系的确,生活为语文的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今的语文教 学提出“大语文”的说法,也就是说,语文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话、 做事、作文皆语文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的应用性更显应其职业 运用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之句,王国维以此描述做学问的境界其实,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 艰难追寻的过程,不仅会贯穿我们的学校生活,也将伴随我们终身。

      生活是人生 的大课堂,其中充满了奥妙与哲理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作文,方能既作好 文,乂做好人,在人生的天空划出一道最炫目的美丽弧线[参考文献][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⑵王国维.人间词话[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3]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崔含鼎,梁仕云.现代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