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试题基础知识.pdf
9页基础知识 -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群体的心理现象 2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 3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4、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5 、心理特性包括: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6 人格包括: 气质和性格 1 、人的心理本质: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动物心理发展阶段:感觉(蚂蚁)、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 3 、人的心理又叫:思维、意识、精神 4 、如何理解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心理具有能动性② 心理具有主观性③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④心理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 5 、心理反映的形式①事物的形象② 概念③体验④欲望和要求 6 心理和行为的关系 1 、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 2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 、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冯特和学生铁钦纳4、构造心理学的特点:①关心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②运用实验内省的方法进行研究;5、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6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点:强调心理学应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7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8 、行为主义的观点:①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②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③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④反对研究意识 9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10、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 11 、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 12 、 精神分析主要观点①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②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③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人格健全④不平衡则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有较大分歧,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5 认知心理学主要特点:① 把人看作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②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16 生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机制; 17 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18 心理现象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 辩证发展的原则③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 、神经系统由外周(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3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4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5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6、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7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8、反馈: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的过程 9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12 对脑神经和 31 对脊神经 10、从功能上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1 、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① 又叫植物神经② 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③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④ 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关系 12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13 脑由脑干、间脑、小脑、端脑(大脑)组成14 脑干包括:延脑 {延髓} 、桥脑和中脑 15 脑干网状结构: 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 16 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17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以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18 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 19 大脑半球外侧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20 大脑半球的机能分工是① 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②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③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顶叶)④ 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额叶)21 大脑左右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22、一般人两半球的优势表现为:①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②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23、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24、罗杰 . 斯佩里用“割裂脑”实验证实了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 2、按照刺激来源,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4、皮肤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痛觉5、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6 机体觉: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1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3、 绝对感受性的高低可用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来度量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6、韦伯定律① 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② 用公式表示为: ΔI/I = K7、费希纳定律① 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② 用公式表示为:S=KlgR 1、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例: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下,视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3 保护暗适应:戴上红色眼镜4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5、感觉后像: 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映象仍然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例:灯灭后,眼睛里灯泡的形象;声音停止后,耳朵里声音的余音 6 、感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7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① 红花还得绿叶配颜色对比(颜色对比);②在黑纸上的灰色比白纸上的灰亮③吃完苦的再吃甜的,甜的更甜 8 、联觉:一种刺激在引起一种感觉的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例:① 看到红色觉得温暖;② 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在闪动 1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380-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 、视网膜最外层的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明视觉器官):分辨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分辨明暗和轮廓3、颜色有色调、明度、饱和度的特性。
4、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5、两种颜色混合后变成了灰,这两种颜色就是互补色6、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7、色觉异常遗传途径:① 男孩: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② 女孩:外祖父和爸爸均是色盲 8、听觉的适宜刺激: 16-20000HZ的空气振动,又叫声波9、人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高的频率范围:1000-4000HZ;10、老年人感受性降低特点: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11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12、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13、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14、嗅觉的感受器: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15、味觉的适宜刺激:能溶解、有味道的物质; 16、味觉的感受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17、最基本的味觉:甜、酸、苦、咸18、皮肤的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19平衡觉又叫静觉 20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21、当内脏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22、痛觉:①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②感受器遍布全身所有的组织中③对机体有保护性作用23、影响个体对痛觉的感受性的因素①对疼的认识、 态度 ②性格 ③意志特点 1、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②选择性③恒常性④理解性3、整体性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4、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组织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连续性原则③相似性原则④接近性原则5、 选择性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的特性。
例:两可图形 6、 恒常性是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例:从远处、近处看人的身高的一致性;煤和石灰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感觉7 恒常性包括①大小恒常性② 颜色恒常性③ 明度恒常④ 形状恒常性 8 、理解性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解释或判断,并用词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例: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1、知觉的种类①空间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④错觉2 空间知觉①大小知觉②形状知觉③方位知觉④距离知觉3 距离知觉产生的肌肉运动线索①眼睛的调节作用②双眼视轴辐合4 深度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的透视作用 (铁轨)③空气的透视作用④明暗阴影⑤运动视差5 双眼视差是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略有差异的视像6 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7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8 人对时间的估计线索: ①计时器②日出日落③四季周期性变化④人体生理活动⑤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9、生物节律是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引起行为一定的节律性10、生物钟是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11 似动现象①物体并没有在空间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②又叫动景现象或Φ现象。
③应用:电影、霓虹灯④属于视觉的运动错觉12 错觉性质①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②只要具备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发生③这种歪曲带有固定倾向13 错觉的种类 ①线条长短错觉②线条方向错觉③面积大小错觉④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 1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2、记忆内容包括①感知过的事物②思考过的问题③体验过的情绪④练习过的动作3、 语义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4、按是否意识到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5、程序性记忆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在利用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6、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7、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它重现时有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的过程如:考试的选择题的回答 8、回忆(再现)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9、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和再认出现错误10、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德)11 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 1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2、 表象的特征①直观形象性②片断不稳定性③可操作性(可在头脑中放大、缩小、翻转)④概括性3 表象的作用①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形式②是想象的素材③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1、记忆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 不同以及 信息储存时间长短 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瞬时记忆特点①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②编码方式是事物的形式③容量大,比短时记忆大很多。
9 个以上字母;图像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④如加注意, 可转入短时记忆3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一分钟 (1’)以内的记忆4 短时记忆的特点①编码方式:语言文字多为听觉编码; 非语言—形象②容量有限:7±2,即5-9 个项目;③短时记忆的信息为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5 长时记忆特点①编码方式:语文编码和形象编码;②容量无限:种类和数量都是无限的③不有意回忆的话不被意识到④遗忘或由衰退造成,或由干扰造成 6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7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8 系列位置效应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9 系列位置效应包括:首因效应(首位效应),近因效应(新近效应)1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与概括性①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②通过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念③借助概念可以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④使人的认识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3 思维的间接性特点①从已知推断未知的间接反映②能借助于媒介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③对尚未发生的事物进行预见4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①分析与综合②抽象与概括1、按思维形态分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 辐合(求同)思维:按照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3 发散(求异)思维 :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4 按照是否创造性分: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