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docx
18页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 摘要:大学科研具有丰富的精神意蕴和道德价值大学科研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是一种典型的“师徒模式”,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以及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是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培育与传递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模仿是一个包括观察、学习、领会、体验和判断以及知识经验重构的综合过程教师的科学品位和科研风格经由师承链而传承,并启迪科学创新发展;科学道德作为制度性规范则表现出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科学研究,育人,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IA180189)科学研究作为现代大学的一大功能,是集知识发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精神传承于一体的整体性活动在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日渐交融的今天,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已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在强调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功能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遑论对其育人机理的研究大学科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育人价值以及大学科研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育人目标,是本文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一、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19世纪初,洪堡在柏林大学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培育“全人”的理念,科学研究由此成为与教学并举的大学育人方式。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支撑的协同效应使大学科研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研发系统的驱动器和经济社会的发动机,但是,大学科研不只生产“有用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意蕴和道德价值1.科学研究的精神意蕴和道德价值内涵丰富科学研究是在自由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或新技术的过程,求真和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在科学求真,以探究宇宙中存在的永恒秩序、发现自然的未知奥秘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性认识为最终目的科学精神的精髓并非在于它对原则问题毫无异议,而在于从来不是毫无异议;不在于固守驰名天下的公理,而在于不把任何东西视为理所当然[1]科学家只有取得独创性成就才算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自由探究是孕育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的土壤,主体意志能够自由表达是科学创新的基础,理性的批判和质疑是求真和创新的必然要求只有在自由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现并且创造出文化价值[2]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锤炼意志、成就研究者优秀品质的过程,如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在科学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创新和求真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概念,而成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领域的共有名词,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
臻善是科学道德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曾说:“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3]科学道德一方面要保证科学技术运用的正确方向,使人和社会、自然实现和谐发展[4];另一方面,科学道德要规范、激励并约束科学共同体的行为,使科研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即公平、合理地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并保证其得到恰当的运用2.大学科研是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适切方式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不同于一般的、可全盘传授的知识[5]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既体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之中,更体现在研究者的行为、态度、情感和识别、判断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之中,其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知识(“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这类知识只可通过隐喻、模型、象征性语言等方式模糊地表达出来,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往往大于显性知识[6],只有在科研实践中通过个性化的经验来获取它与认知主体无法分离,具有个体性和经验性,无论是产生还是转移,都依赖于特定的情景大学科研中的师徒关系是传授这种暗含知识的重要途径[7]与教学相比,大学科研是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较为恰切的方式,这也是大学科研育人的独特价值所在3.大学科研必须担当起育人的神圣使命传统上,我们往往强调科学的工具性价值,轻视甚至否认科学的精神价值。
在清末引入西方科学技术时,以“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器物和工具性为第一直觉的科学观[8]其后,尽管科学被尊称为“赛先生”,并和“民主”一起被纳入反封建的政治框架之中,但其本身固有的精神价值依然没有得到认可,“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问题的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9]的观点却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这对我国大学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缺乏科学精神引领的大学科研犹如没有方向的航船,总是在已知领域徘徊不前,难以产生重大的新发现和新创造,同时,还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使得违反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事件不断发生如基因编辑婴儿这类极端违背科学伦理事件的发生就为科学研究敲响了警钟:科学探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10]在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大学科研必须承担起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责任二、大学科研育人的作用机理机理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或目标,工作系统的组织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11],其呈现的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规律或原理大学科研育人机理是指在科研实践中,教师及其团队围绕科研任务,在共同探索和发现未知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传递以及科学道德的体验与生成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对学生的指导训练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师徒制”色彩的过程:导师或导师团队指导一位或几位学生,在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习得本学科(专业)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规范,并成为本学科领域的新成员在自然学科,学生是学徒[12]在人文社会学科,这一过程也具有鲜明的师徒传承色彩教师因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声誉而成为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指导者;学生则以知识、技能和科研道德规范的学习为目标,并以教师为榜样师徒模式下,科研育人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来实现教师的示范通过行为、态度、语言、情感等“传达”出来,指导包括指引、激励和诱导;学生的模仿包括观察、学习、领会、体验、判断和认同以及个体知识经验的重构,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照搬,而是为创新的整合提供要素[13]大学科研育人过程中,尽管也传授显性的知识和技术手段,但关键在于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传递以及科学道德的体验与生成的方式方法大学科研育人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建立交往关系的过程师生双方在自由探究的氛围中,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合作式的关系,实践性和互动性是其主要特点这为学生学习模仿存在于导师或研究团队成员身体或头脑中的、与科学创新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隐性知识包括难以表达的技能(know-how)、思维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和处理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14],即实验操作的诀窍、关于有研究价值问题的敏感性知识、对研究问题或方法合理性的直觉判断以及对研究结果价值的预感等这类隐性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科学创造多数学生认为,导师具有发现重大问题的“窍门”,或者对于“抓住”重要问题和提出创新性解决办法有较高的分辨能力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表明,鉴赏力、权衡的感觉、捕捉重大课题的能力,都是从一些科学大师那里学到的,但又是很难言传的因此,在充满创造精神的环境中工作过,常常可作为衡量某人所受的训练和影响的尺度,也是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15]心理学中的“具身模仿理论”(embodied simulation theory)证明科学精神具有可“习得”性:各种各样的镜像神经元匹配系统(matching system)在个体所持有的关于自我和他人身体的经验性知识中起协调作用,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时,“具身模仿”就会产生一种特定的“意图共鸣”(intentional attunement)状态,而这种状态反过来又使个体拥有一种特殊的了解他人的能力,即将他人的意图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判断。
[16]也就是说,在师生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中,在场者不仅仅“看到”、“体验到”被观察者的行为、态度或情感,并且这种感官同时唤起了观察者自身关于这些动作、情绪或感受的身体状态的内部表征[17],从而使其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或重现类似的情景科学精神的培育与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体验和践行科学道德(即学术道德)规范的过程实践和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且以情感—体验学习为重[18]1.科学精神培育的传承与启迪机理大学科研育人是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与学生的模仿创新这一作用链主导下的整体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建立起秘密的联结纽带,从而使教师的“科学品位”通过师承链而得到传承[19]科学精神——自由探究精神(如何发现问题),求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如何研究问题)以及创新精神(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等,通过师承链而培育和传递示范与模仿贯穿科学精神培育的全过程第一,示范与模仿在自由探究精神的培育中作用明显在科研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导师及其团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民主平等式探讨或漫谈,是科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进行碰撞并产生新问题和新思想的重要环节。
学术交流会(或学术沙龙)和科研人员的自由漫谈会等往往成为自由探究精神的象征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下午茶”漫谈时间,费米和泰勒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组织的每周一次的自由讨论会,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潘懋元先生每周六晚组织的学术沙龙等,都是弟子们记忆深刻的学术探究活动杨振宁对在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参加的系里每周一次的自由讨论会印象深刻:“在这个讨论会上,整个的气氛是探索的气氛,会议没有固定的题目,大家坐着喝咖啡,谈谈有什么心得或新来的消息我深深地记得我最早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讨论会上受到启发写成的[20]潘懋元先生每周六晚的学术沙龙也是漫谈式的,话题宽泛,既有学术思考,也有热门话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争论与谈笑相交织;有些学生苦于论文找不到题目,通过沙龙的火花激发,有时就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一个好的选题[21]在这种学术漫谈中,新的观点或想法通过自由的争论和质疑而产生,教师和团队成员自由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不同观点的批判与质疑精神也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此情此景使得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或无意间都受益匪浅,并在当时或之后的学术生涯中体会到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多数人在以后自己培养学生时也会采取类似的方式,如潘懋元先生的诸多弟子在其研究生培养中就继承了学术沙龙的自由研讨方式。
在这种示范和模仿作用下,教师和科研团队自由探究的精神被体会并得到传承,同时被继承的还有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示范、模仿和诱发的综合作用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对于研究者尤其是学术新人而言,沿着导师或科研团队开创的领域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或运用同样的研究思路和方式方法尝试解决不同的问题,往往是其从事研究的初始模式如我国数学家徐利治在回忆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先生对其数学研究的启发时谈到,1944年前后,华罗庚先生用数论中的麦比乌斯反演公式解决了一个关于日军军用密码的破译问题,“这一令人惊喜的信息,鼓舞我跟钟开莱先生合作写成一篇应用麦比乌斯反演公式求解一类组合概率计算问题的短文,发表于1945年美国数理统计年刊后来我自己与海内外合作者又曾发表了数篇有关广义麦比乌斯反演的文章”[22]第二,示范和模仿是培育求真、质疑和独立思考精神的主要模式求真意味着独立思考和批判、质疑教师和研究团队在探究真理的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的批判、质疑的态度、行为和情感构成一个科研育人的情景,并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学生的模仿则包括观察、学习、领会、认同和继承如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针对相对论引力论不能求得确定解的难题,没有接受一些理论物理学家的“坐标无关论”,而是坚持“坐标有关论”,并在深入研究后提出:“爱因斯坦引力方程需补以物理条件,即谐和条件,这样(爱因斯坦引力论)坐标便有物理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