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抗日,近年研究概况.doc
11页近年来,关于长征研究不仅在决策、准备、重要战役、重要会议、落脚点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深入,而且涉及到了长 征中的文化工作、经济供给、华侨与外国人等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对于红军长征前的决策和准备工作,学界基本扬弃了过去沿袭多年的“行动上无计划”、“军事上无准备”,是“没有必 要的准备工作”的“仓促出动”等观点论者认为,长征是经共产国际批准,做了大量准备,但由于“左”倾教条主 义者对实施这一战略转变犹豫不决,撤退过于仓促,因而这种准备才不充分问题主要出在战略转移的组织和指挥上 一一决断犹豫,没有早走;不会跑、不快跑,延误了战机;低估了敌人的力量,没有准备坚决的战斗;舍不得丢东西, 采取大搬家式的行动关于长征的战略方向和落脚点的选择传统观点是长征一开始就是要北上抗日近年有学者提出,把北上抗曰作为长 征的目的,并最终把立足点放在陕北有一个过程,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从现有资料看,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选择在陕 北并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党中央、中革军委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全国发展变化的形势逐步作出的 以往的长征研究中,较集中在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其他三支红军长征的研究比较薄弱近年的研究,对长征有了更 全面的认识,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给了应有的重视。
例如,有学者强调,不能因为张国春搞分裂 主义而否认或抹杀红四方而军的功绩红四方而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支援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 二十五军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正确制定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要解决的首要问题70年前,这一问题同样制约着红军长征的战略方向和进程, 关系着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成败红军长征是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1931年日本帝 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乂把侵略战争扩大到关内,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华 民族的危机日益加重而此吋的蒋介石却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内战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和不抵抗 的态度,对离开根据地处于战略转移不利态势下的红军,却调动数十万大军进行围追堵截,使红军面临着牛死存亡的 严重威胁因此,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把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和实现直接抗日的冃的紧密地结合起来, 是党小央正确判断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正确处理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关系,所做出的极其正确的选择在日寇的疯狂侵略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早在1932年就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 基本口号。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了《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作战,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全国人民,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1933年初,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 又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等三条件下,工农红军准备与任何部队签订停战 协定,共同抗日1934年,由于小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但仍然高举北上抗日的旗 帜红7军团和红25军战略转移吋,就分别称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和“北上抗tl第二先遣队”1935年6M,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中共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主张,并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的吴起镇,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接近抗日前线的陕甘地区同年8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八 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同年11月,红2、6军团离开湘鄂川黔苏区, 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开始战略转移,并在所经过的地区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积极组织各种抗日武装团体同年 12月,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在《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革 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党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口作战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全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于甘孜会师后, 共同北上甘南,红军三大主力在抗日前沿阵地胜利会师从红军长征的胜利我们可以看出,党小央制定的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什 么这样说呢? 一是北上抗日,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使红军因川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 失败而被迫进行的战略退却,变为团结一致向抗日前线迈进的英勇进军工农红军以民族解放大业为己任,北上抗日 成为红军战略转移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 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來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 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二是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战胜张 国悉南下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关键张国悉错判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反对北上抗日,主张红军向川康边地 区退却,违背革命发展的大趋势,脱离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救国运动,因而必然遭到失败三是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 旗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抗日救国的愿望和要求,把红军的长征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得到全 国人民与各种爱国力量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长征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和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四是蒋介 石反对红军北上抗日,企图消灭主张抗日的红军,逆历史潮流而动,结杲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及国民党军队内部进步 力量的抵制,使他的军队没有战斗力,尽管前后调动百万大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来源:毛泽东思想研究 石仲泉 发布时间:2014-03-01这些年,我“走走党史”,首先断断续续地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也走了红二十五 军的部分长征路这里,根据我“走走党史一一长征行”的体验,谈谈对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的一些看法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地、完整地把握它?这是过去讲 长征的书上没有涉及的问题,因而成了我“长征行”考察的重点经过考察,我感到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是 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 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而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 考验。
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为了全面地、完整地把握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正确地说明长征历史,首先又必须明确关于长征的若干基本概念,澄 清一些模糊认识一)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红军长征,毫无疑问,是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历史起点的但是,整个红 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而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 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廿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吋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 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 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 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佼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极其罕见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主要是讲的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 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那么完整了。
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 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 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因此,我们除了继续 肯定小央红军的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的里程为六万五千里,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样 才比较全面、完整二) 对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加以区别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但 又不能混为一谈红军长征首先从中央红军的长征开始中央红军所在的中央苏区,在鼎盛时期的面积为8.4万平方公 里,比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大,相当于两个半海南岛;人口 45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的人 数也达到13万以中央苏区为依托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拥有13个苏区,总而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 个江苏省),人口约3000万这么大一个中央苏区和“红色中国”,怎么几乎丧失殆尽呢?从党的指导方面言,这主要 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推行错误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结果。
由博古负总责的中央领导,面对 国民党反动集团调集50万重兵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 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在许多方面听凭所谓共产国际派来的军 事顾问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历经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愈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扌当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 血地指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在这里,往往被忽视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即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加以区别开來 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的失败,无疑要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 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党军重兵包围, 而且苏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很难以支撑一场需要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 说是活路,只要指导思想正确,以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因此,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 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
两者是因果关系,但不是一般顺向的 因果,而是反向的因果对“因”一一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要否定;对“果”一一进行战略转移, 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要肯定我们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作出 战略转移的决定即长征也是错误的过去往往将这两者混淆了,要区别开来三) 对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初始的几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经过这几年在赣南苏区的考察,感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初期的 一些问题很复杂,对这段历史的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切忌简单化除上述问题外,还要作这样两个区分:一是要将红军长征有无准备同准备得充分和合理与否加以区别说长征没有准备,是仓皇逃跑没有历史根据红军长 征是作了一定准备的,中央派红七军团北上转战闽浙皖赣、红六军团西进寻找红二军团等,都应视为进行转移所作的 战略性進备至于战术准备,在很短时间内将“坛坛罐罐”都带上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还是有准备的但就战略大 转移这样重大问题没在政治局讨论,绝大部分中央负责同志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事前都未与闻,因而高层领导大多缺 乏充分思想准备,这是事实再则,这样大的军事行动,直至9月才具体着手筹划和部署,有些准备工作是在7天时 间内进行的,因而,确实很仓促;搞“大搬家”,是违背大转移军事常识的。
这也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不能将准备工 作存在的缺陷说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