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和语言关系.doc
13页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 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 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 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 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 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 E.B. de Condillac 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 曾充 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 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 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 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 15 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 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 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 9 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 (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 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 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 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此外,伍铁平先生(1986:5-11)也曾经从个体发生学(ontogeny)及系统发生学(phylogeny)等 视角 证明思维先于语言产生他认为根据科学观察的结果,儿童总是先学会手势、身势、面部表 情,然后才学会语言。
经验告诉我们,幼儿通常在两岁左右才开始有语言,但其五个月时不仅 能根据颜色、形状来区别物品,并对其进行归类,而且还能识别周围人的面孔,区分食物、玩 具等这表明这时的儿童已有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同时,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已将人类 的历史推早至几百万到一千四百万年,而语言学家对语言历史的推断至多到几百万年二者 的时间无法等同另外一条证据是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语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旧石 器时代的人没有舌骨此外,伍先生还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先有生产活动然后才给 事物命名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通过思维才能达到预想的劳动成果他根据以上种种 证据得出结论:思维先于语言3.语言决定思维 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 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萨丕尔-沃 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 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 念和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 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 思维、信念和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 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 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4.思维决定语言 前苏联学者 L.Vygotsky 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他认为思维决定语言 Vygotsky 通 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都存在“前语言阶段” 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种 认识,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上, Vygotsky 作出是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论 断(Vygotsky,1986)此外,国内也有学者从新词构造及形象思维等角度来支持思维决定语言 的观点齐秀冲,周桂兰(2002:136-137)认为 brunch,motel, informercial,edutainment 和 cafetorium 这类合成新词能够在主流英语中出现就说明思维影响语言。
齐荣军(2005:55-56) 发现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还表现在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交流的需要人们才用语言把思维表 达出来比如说,当我们构思一幅画时,用的是形象思维,根本不需要语言,但当有人让我们解 释一下构思过程时,我们不得不借助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二、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对于以上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诸多见解,作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语言与思维 之间很难确定孰先孰后或谁决定谁语言与思维之间一直保持着同存共进关系下面我们 将从对语言功能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反思入手,来进一步阐述我们的新主张1.语言功能的反思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审视可以首先从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入手赵元任(1980)指出,人们 每每论及语言,总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交际功能视为互通信息的手段有关语言的功能,语言学 界也有诸多其它论述Malinowski (1923)曾经从人类学角度明确区分过语言的三大功能:活 动(active)功能、叙述(narative)功能和巫术(magical)功能语言学家 Halliday(1985/1994)区分 过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ideati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和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
Roman Jakobson(1964: 350-377)则归纳出言语的六种功能:指称(referential)功能、诗学(poetic) 功能、感情性(emotive)功能、意动(cona-tive)功能、寒暄(phatic)功能及元语(metalingual)功 能以上诸功能仅体现语言用于交际、传递信息的潜势其实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言还 有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桂诗春(2000)认为,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语言感官,使人脑产生 对语言现象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在长时期的 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除具有上述所列的交际功能外,还有保 存、传授、学习前人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的潜势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分享人类科 学文化知识,更能充当人类智力活动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有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 这种记忆和信息处理功能可使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复杂也正是在思维日益成熟、复杂的 过程中,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得以形成和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与思维正是在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并发展成为发达的思维和完善的语言2.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 上文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再思考,阐述了语言与思维同存共进关系的合理性。
我们接下来 拟从语言起源假说入手进一步阐明这一主张在论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人们多以现代成熟 语言和发达思维为对象,忽略了两者定型前所必经的前语言和前思维阶段在这个漫长阶段 里两者应保持相互交织、同存共进关系我们认为现代语言形成前要经历一个漫长、延续 的前语言时期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祖先当年处在前语言阶段的情景:他们在协作狩猎、集体 劳动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来协调和统一 大家的行动劳作之余的情感交流、冲突平息等更需要借助某种信号此时,劳动号子、自 然声籁和肢体语言等都能被我们的先人派上交流的用场在他们漫长的、由简入繁的原始 交流过程中,上述诸手段逐步演变成现代语言的前语言,再由前语言发展成为今天成熟的语言 人类思维发展与语言的进化几乎踩着同一个鼓点,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 由于声音被公认为现代语言的第一属性,人们在探索语言起源时,多从语言的有声性入手,比 如常见的“拟声说” 、 “劳动号子说”等语言起源假说多关注语言的声源问题这有其合理 性,但还不够完整 人们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关注的也是思维与成熟的有声语言的关系,却忽略或轻 视了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语言起源乃至反映和促进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有理由 相信下文对副语言的描述会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提起前语言的构成元素,我们对劳动号子和自然声籁等不存异议,甚至将其视为语言的起源, 但对手势等副语言可能还会觉得有些牵强其实,手势等副语言堪称人类原始交际手段的活 化石它存在于现代语言诞生以前,又伴随着现代语言渗透于现代言语交际的时时刻刻广 义的副语言指与话语同时使用或单独使用的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对话时的位置和距离 等无声而有形的现象这些现象伴随话语而发生又对话语产生影响,有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 又不为一般的词汇、语法或语音所承载在系统的有声语言形成前,副语言起着和语言相类 似的交际作用人类早期的思维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经由手势等副语言反映的人们借助手 势等动作进行交流,表达意图,传递信息眼神、手势、体形变化等身体动作还可用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促进沟通,增强表达色彩虽然语言产生的确切时间尚无法考证,但无论是考古学 家、人类学家还是语言学家都无法否认,在最初的前语言时期手势等副语言所发挥的重要作 用只是由于后来手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加之肢体语言无法克服交际中的时 空障碍,手势等肢体语言的交际优势才逐渐被声音器官所取代。
在语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手 势语等交际方式渐渐退化为次要的交流手段,成为辅助性的副语言手语等副语言对于现代 语言的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就是在现代语言中,副语言也有其举足轻重的交际作用现代 戏剧脚本就可以帮助我们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 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 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 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时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 示和说明,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剧本中这些不要求在 演出时说出的文字说明部分不仅包括对剧情发生时间、地点的提示,对布景、灯光、音响效 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同时也有对人物形体动作、心理活动和场景气氛的描述等戏剧脚本 对人物形体动作等所做的这种说明在舞台上就是通过演员的副语言展现的透过剧本脚本 中的指示语不难看出,副语言与语言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主张副语言 就是语言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把语言定义为有声的符号系统,不把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副语言纳入语言 系统,更不考虑无声肢体语言在前语言时期对促进人类祖先的思维发展和满足他们的交际需 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肢体语言对现代有声语言交际功能的补充和丰富,自然就会主张思维先于或决定语言。
但透过上述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这种主张的局限性语言是一个延续 体,从系统发生学来看,肢体语言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前语言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