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国无外交”辩析.pdf
45页内 容 摘 要笔者试图对“ 弱国无外交” 这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命题进行一番考证与界定笔者以为,人们对此命题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经验层面,而缺乏对其进行的客观、 理性、 全面、 深刻的认识 通过了解、认识中国外交的心理及语言变迁的同时, 提出了自己 对此命题的界定与理解力图从心理学、语言学等角度对其论证,从而将一个相对准确、理性的对此命题的认知呈现出来 纠正以前人们对此命题在认知上的偏差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 “ 弱国无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此命题的现实意义与积极作用第三:人们对此命题的理解当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文本学意义、抽象意义、时空意义视角下的此命题第五:小结关键词:外交、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Ab s t r a c tT h e a u t h o r a tt e m p t o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f in e t h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o f “ n o s t r o n gn a t i o n , n o d i p l o m a c y “ w h i c h w e v e ry f a m i l i a r w i t h i n t h i s g r a d u a t i o n t h e s i s .T h e a u t h o r t h i n k t h a t p e o p l e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b o u t t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 o ft e n l i m i ti n t h e l e v e l o f e x p e r i e n c e . Wh i l e a k i n d o f o b j e c t i v e , w e l l -r e g u l a t e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d e e p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i s s c a r e a s m o rn i n g s t a r s .T h i s p a p e r w a n t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o f C h i n a d i p l o m a c y ' s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l a n g u a g e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t h e w r i t e r p u t f o r w a n d h i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b o u t t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 . H e w a n t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fr o m t h e a n g l e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p s y c h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c u l t u r o l o g y、p o l i t i c a l s o c i o l o g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I n t h i s w a y , h e w a n t t o c o r r e c t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d e v i a t i o n a b o u t t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f i v e s e c t i o n s :1 : T h e h i s t o ry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e p r o p o s it i o n o f “ n o s t r o n g n a t i o n , n o d ip l o m a c y “ ·2 :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o f i m m e d i a t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o f t h i sp r o p o s i t i o n .3 :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p e o p l e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b o u t t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 .4 : P r o v i n g t h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r e e m e a n i n g s : v e r s i o n , a b s t r a c t i o n , t i m ea n d s p a c e .5 : c o n c l u s i o n: d i p l o m a c yp s y c h o l o g yl i n g u i s t i c s“ 弱 国乡 乙 夕 卜 交 ” 辩 析引言思考面前无神圣,熟知未必是真知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他说: “ 只是一介书生, 但是关心国事 关心国事的结果, 往往落得个心情郁闷久而久之就变得害怕出事,怕出了 事,国家蒙羞,自己也跟着难受多少年来, 只要我们中国 与大国 发生摩擦、冲突, 最后总是我们忍让、委曲求全、息事宁人据说,这是 ‘ 弱国无外交,的缘故” ①其实,何止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就连普通民众对 “ 弱国无外交”这一命题都是耳熟能详、且有着深刻的体会的确, 此命题浸透着国人苦难与屈辱的记忆; 浸透着蛮横、凶残的列强对古老、 衰弱的中华民族肆意践踏、杀戮的血腥经历;浸透着国人对自己民 族昔日 辉煌的无比眷恋及对积贫积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 浸透着国 人对自己民 族当下状况及世界大势的急迫心态与危机意识⋯⋯可以说,蕴含在简单的五个字里面的内涵实在是太多太多只要稍微知道点历史知识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一大堆极具说服力的事例来佐证此命题正所谓不言自明、不言自 喻也 但与此同时,却又觉得对此命题的确有详细论证与探讨的必要 与日常生活中偶然的大多数被动的感受不同,科学观察是审慎的探索,要细致和深思熟虑地进行科学的特征下是这种宙值和V70 V 付程的 h t t p : 1 1 b b s . W a r c h i n a . C o m /j s p 2 i3 / L o t\ t o 7 6 .t h m控制, 而不是运用特殊的仪器” ① 。
现在人们已 经意识到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索对象世界和反观心灵世界的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的分野、对峙与交融渗透,造成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 铸就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力发展与综合提升” ② 因此 “ 科学的人性化与人学的科学化两者交汇在一起,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 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③ 但总的 看来, 科学的 人性化进程要比 人学的 科学化进程快且见效得多姑且不论目前人文学科的科学化程度有多高,仅依笔者看来,目 前人文学科中单就准确性、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来说都03待提高而 “ 政治科学与自 然科学和传统的解释模式的不同之处,正是体现在预测的准确性和解释的完整性上” ④ 作为政治命题的“ 弱国无外交”在这方面却很少有人顾及并详加探讨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及探讨过程中展示的厚重的学理反思及意义在后面会一一加以论述笔者十分推崇两句话第一句:思考面前无神圣许多被 “ 神圣”二字加以界定和包装的东西,对其进行思考便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不必要或不敢 殊不知,正是这种貌似不必要和不敢的心态使这些神圣之物里面的瑕疵没有得以 呈现, 长此以往可能不是真正地维护“ 神圣” , 而是生硬、 僵化地执行“ 神圣” 。
其最终的结果不是神圣光环的日 益光大与提升, 而是日 趋没落与暗淡一个自 信、理性的民族是不断创造神话和神圣的民族,同时也应该是不断地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理解与推进神圣的民族第二句话: “ 熟知未必是真知” ⑥ 其实, 许多熟知的东西却并不能与正确无误划等号 ( 日 心说与地心说之争便是例证) 熟知即人们说的常识常识总的说来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在经验尺度层面上;( 二)在精神①A b r a h a m . K a p l a n , T h e la n g u a g e o f I n q u iry ( s a n F r a n s ic : c h a n d le r , 1 9 6 4 ) p p . 1 2 6 . ‘李振纲、 方国根 ( 著) : 《 和合之境—中国 哲学与2 1 世纪》 ,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2 0 0 1 年版,第6 2 页 .李振纲、 方国根 ( 著) :《 和合之境—中国 哲学与2 1 世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8 7 页. m a y B r o d b e e k , “ E x p la n a t i o n a n d I m p e r f e c t k n o w le d g e “ , in m a y B r o d l e r k , e d , r e l a ti o n s i n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N e w Y o r k ; T h e M a c m i la n c o , 1 9 6 8 P P . 3 6 3 。
房宁、王小东等:《 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年, 第2 6 3 页.2能力层面上; ( 三) 在知识形态层面上 经验尺度的丰富、 精神能力的适中及知识形态的日 积月累便形成了常识 但如此绝不意味着常识就是真知,这是由于常在三个层面上主观性、直觉性、经验性特征较多的缘故常识或者熟知到底是不是真知其关键在于对其进行必要的科学理性思考和实践的反复检验然而常识以其普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时地阻碍着人们进行这种科学理性思考和实践的反复检验如果神圣再与熟知结盟, 那么思考便更显得力不从心、 不堪一击了 穿透此双重壁垒进行探知真知内核的历程是需要勇气与冒险精神的 弱国无外交”正是集神圣与熟知二者于一身的政治命题依笔者看来,对其进行思考真知的历程十分必要综观目前诸多有关此命题的文章却发现,人们对此命题的理解大都来源于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外交史至今的屈辱经历及其经验层面的感知 而对此命题进行客观、理性、学术层面上探讨却十分稀少如果进行此方面的工作的话,便会发现此命题里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弱国一定无外交吗? 此命题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因素为何?此种心理因素对当下中国外交心理有何种影响?积极还是消极?如何理解此命题在话语表述上存在的问 题及由此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影响?如何将一个相对全面、 正确、 理性的对该命题的理解框架展现给人们?不容忽视的是,当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仍处在十 分薄弱的 状态。
以 至于“ 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动态研究和对策研究” 其基础理论又大都局限于引进西方理论并用于对中国外交事件与对策的研究,而缺少对自 身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命题的 研究理论单薄、就事论事之作叠出便不足为怪了 由此一个沉重的话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 “ 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 ② 仅仅留于应对式、 战术性的撞击式反应而少有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