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分析教育教学专业.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不***
  • 文档编号:339474209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93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研究内容摘要:随着“汉语热”成为全球语言交际系统的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愿意学习汉语但是,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认知心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外国友人在学习汉语句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误双宾语句是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句式,也是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课题以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双宾语句时产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双宾语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的对外教学提出建议和设想,对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和讨论关键词:双宾语构式;偏误;教学策略引言现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因此,今天的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随着愈来愈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受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一般从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要素进行教学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理论流派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教学则具有不同的看法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其中一大流派,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得到迅速发展,也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语法理论流派。

      该理论脱胎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语法的悖逆构式”一词,简而言之就是指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并且从构成成分不能预测整个构式的意义Goldberg也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双宾语构式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传统语言学以动词语义分析为起始,按语义特征将双宾动词进行分类,但是语义特征具有复杂性,难以准确分类生成语言学则讨论了双宾语句的题元角色,这虽然解释了英语双宾语结构的成因,但用来分析重语义的汉语则较为不妥,尤其是在进行英汉对比时更为不妥认知语言学对双宾语句进行了全面的解释,“给予义”的提出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构式语法则对双宾语句成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论元结构的局限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双宾语构式的特点及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双宾语句时产生的偏误,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一、 汉语双宾语构式的句法特征(一) 汉语双宾语句的基本构成对汉语双宾语句的研究最早源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该著作中写到: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接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

      双宾语句中述语与两个宾语分别存在互动连接的关系,如:给[V]他[NP₁]一个苹果[NP₂],述语“给”,宾语1是“他”,宾语2是“一个苹果”,这是汉语双宾语句起初最基本的构成形式马庆株(1992)将汉语双宾语详细的分成14小类,但仍认为其句法形式是VN₁N₂满在江(2003)从生成语法理论的角度讨论双宾语的结构,他认为:典型的现代汉语双宾语应具备以下三个标准,第一,语音层面上应是[NP₁ V(给)NP₂ NP₃]的形式;第二,NP₂与NP₃之间不具有领属关系:第三,两个宾语各自与动词发生联系这是典型的三分法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双宾语首先做详细研究的是张伯江他认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叫做双及物的语法结构式,其形式表现为:VN₁N₂通过多年研究与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S+V+NP₁+NP₂(S是施事,是动作的发出者:NP₁是与事,是动作的参与者;NP₂是受事,是被转移物),是汉语双宾语句的构式的典型特征二) 汉语双宾语句式中的动词范围双宾语表达的重点是动词,因此要研究双宾语结构,就要关注其中的动词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所界定的双宾语句中的动词仅包括“给予类”,如:“送”“寄”“赠”“给”“赏”等。

      杨成凯(1996)、李宇明(1996)也只承认“给予义”动词才能构成双宾语吕叔湘(1953)在《语法问答》中写到:一件事情也许会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此书所举例子中的动词不仅包括“给予类”动词,同时也包括“取得类”动词如:“他送了我一本书,你送我什么?”、“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到底他前后借了你多少钱,现在还欠你多少钱?”赵元任(1968)将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借”类朱德熙(1982)在《语法讲义》中写到:“双宾语是指一个述语后面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都可以是真宾语,也可以是一个真宾语,一个准宾语”由两个真宾语组成的双宾语格式可以分为“给予类”、“取得类”、“等同类”所举例子如:“还小李十块钱”、“偷了我一张邮票”、“骂他傻瓜”后来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大多数学者同意“给予类”动词进入双宾语句,对“取得类”动词能否进入双宾语句有所争议,较多学者不认同“等同类”动词可以进入双宾语句马庆株(1983)分出13类双及物结构李临定(1984)从限定双宾语的动词范围出发,分出十一类双宾语结构:“给”类、“送”类、“拿”类、“吐”类、“吓”类、“问”类、“托”类、“叫”类、“欠”、“限”、“瞒”、“隔”类、“V给”类、VP类、习惯类。

      陆俭明(2002)认为能进入“(总共/一共)动词+名1(指人与事)+名2(数量名结构)”双宾语结构的动词有六小类虽然不同学者对双宾语动词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由原来的一类扩大三类再扩大到到多类显然这些分类是从形式出发来看双宾语句的,这样能进入双宾语的动词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扩大的趋势从构式语法来看,双宾语构式反应的是客观物体转移动作直接来源于现实的给予动作沈家煊所给的构式配价定义是:抽象的句式配备的、与谓语动词同现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和类属(指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就给予类动词的配价而言,动词是三阶的,构式的配价也是三阶的但是双宾语构式语义不单单是句中各类词汇义的简单相加,正因为它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所以除了三价动词之外,很多二价动词也能进入双宾语句中表“转移义”所以双宾语构式中的动词范围是很宽泛的二、汉语双宾语构式的语义特征(一) 双宾语构式的双宾动词的指向分类与分析 张伯江(1999)认为汉语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叫做双及物的语法构式,其形式表现为:V-N₁-N₂,其语义核心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但是是否所有的动词都表示“给予义”呢?是否所有的转移都是一次性的呢?石毓智(2004)认为划分标准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双宾句式必然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客体和引起客体移动的动作其中客体可以是具体的物体,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并且根据动作导致客体的移动方向,可以把动词分为三类:右向动词、左向动词、左右向动词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双宾语构式含义并非都表示“给予义”,还有一部分表示“取得义”这里,我们将先分析探究进入双宾语构式的动词的指向性1. 右向转移动词右向转移动词都表示典型的“给予义”常见的给予类动词有:“给”“卖”“送”“赏”“教”“赔”等此时,句子的意义表示为由主语向间接宾语转移例如:(1) 我给他一本书2) 他送我一辆玩具车3) 他教了我一堂课 例句(1)中主语是“我”,2. 左向转移动词左向转移动词表示的是“取得义”常见的取得类动词有:“买”“抢”“偷”“拿”“占”、“娶”所以可以看出进入构式的具体动词有时也会对构式有所补充或修改,但它们的转移方向都是由受事到施事,且被转移受事与与事在动词发生前具有领属关系4) 我买了他家一栋房子5) 他抢了我一本书6) 他偷了我五毛钱 3. 左右向动词左右向转移动词是指那些本身没有方向义的普通动词,进入双宾结构后获得了方向义例如:(7) 我吃了他一个苹果8) 我读了他一本书。

      9) 我打了他一个杯子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动词它们的语义方向不明确,从而导致构式义模糊这类动词有:“租”“借”等10) 他租了我一间房子11) 他借了我一笔钱二) 双宾语构式的双宾动词的意义分类与分析1.给予类双宾动词朱德熙(1979)在《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中写到:“所谓‘给予’,可以描述为:存在着‘与者’(A)和‘受者’(B)双方;存在着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C);A主动地使C由A转移至B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给予类双宾动词就是上文我们所谈的“右向”转移动词2.取得类双宾动词与“给予”义相对的意义是“取得”义,朱德熙(1979)对“取得义”进行了以下描述:“存在着‘得者’(A´)和‘失者’(B´)双方;存在着得者所得亦即失者所失的事物(C´);A´主动地使C´由B´转移至A´三、双宾语构式的语用特征我们都知道,学习一种语言是为了能将它说出来,能灵活的运用学习到的语言流利地与他人进行对话总的来说,语言的本质是为了交际那么在运用双宾语构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不同语义的双宾语构式在语用方面的特点汉语双宾语构式是对已然事件及其潜在焦点域客体的领属关系转移的陈述,论元在认知上的非显著性决定了论元的“可缺省性”。

      从语用角度来说,施事论元处于某个特定行为过程的起始位置,是焦点域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可省略,只有当其承载的信息属于参考类旧信息时,才可缺省(即语境缺省),受事论元倾向于满足语境需要的参考类和关系类新信息时,往往是有界的(数量词+N),是潜在焦点域的组成部分,在句中一定不能省略但与事论元承载的信息属于参考类准入信息、关系类旧信息,往往可以省略通过论元承载信息分析,可以看出S(施事)与NP₂(受事)是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焦点下文从双宾语构式的主题与述题、焦点、信息结构模式三方面来讨论一)“给予义”双宾语构式的语用分析就现代汉语双宾语构式的原型特征来看,构式义表达的是典型的“给予义”给予”是一种人们主动地、乐意去做的行为,受益的是与事,所以更倾向于较为客观事情的陈述1.1双宾语构式的主题与述题主题也叫话题,是句子中的被陈述说明的对象述题是对主题进行陈述说明的部分二者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双宾语句中,主题不等于主语,述题不等于谓语,主题与述题是语用层面的概念,主语与谓语则是语法层面的说法但是主题可能与主语重合双宾语语句中的主语既是语法上的主语,也是语用上的主题例如:(12)哥哥给我一颗糖果。

      在上述例句中“哥哥”既是语用上的主题,也是句法上的主语1.2双宾语构式的焦点与信息结构模式的传递焦点是指:评论中的重点,也就是新信息里着重说明之点,实质上也是表达重点的一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焦点是说话人想让听话者注意的地方有助于帮助听话者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信息结构上说,一个句子所含的信息可以分为新信息和旧信息新信息是已知的信息,旧信息是未知的信息一般来说,新信息的重点也就是句子的焦点从认知角度来说,新旧信息可以区分成“参考类新旧信息”和“关系类新旧信息”双宾语构式中可以将施事论元认为是参考类旧信息,将受事论元认为是参考类新信息,与事论元是参考类准入信息例如:(13)(二)“取得义”双宾语构式的语用分析就“取得义”双宾语构式的原型特征而言,它往往表达的是一种客观陈述,例如句(5)中仅仅客观陈述“他”有所收益,“我”有所受损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或者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了说话人的某种情绪,常常带有较强烈的主观色彩,带有“主观评述”的语用义例如:(14)妈妈:“你哭什么?” 哥哥:“妈,弟弟拿了我一本书 弟弟:“我不就拿了你一本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