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安路名文化路名总结.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4323031
  • 上传时间:2018-06-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2.8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地名来历资料的筛选总结归纳五味十字:中药讲求酸甜苦辣咸五味,顾名思义,五味十字就是原来卖药的地方虽然五味什字叫“ 什字 ” ,它并非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实际上只是个东西向的街道其得名为“ 五味什字 ” 相传是有段小故事的话说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条街道曾开设过众多药铺,生意非常兴隆 比较著名的药店有“ 藻露堂 ” (创办于明朝天启二年,即公元 1622 年该店以妇科良药“ 培坤丸 ” 享誉省内外) ,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因我国医药自古讲究“ 四气五味 ” ,“ 四气 ” 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 “ 五味 ” 指“ 甘、辛、酸、苦、咸” ,街道因此而得“ 五味 ” 之名由于风云变幻,市场兴衰,至今以上中药铺多已不在,就连 “ 藻露堂 ” 也迁离了原址 这与当年每逢正月十五前后,五味什字各家药店门前“ 大红灯笼高高挂” , 争艳斗丽, 一时观者如云的景象相比,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重点中学西安市第六中学原是“ 中州(河南)会馆” 旧址另外,该条街道上路北还曾建有安徽会馆,路南还有江苏会馆、山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实际上用现在的话说,会馆相当于这些地方的驻陕办事处可想而知五味什字昔日的繁华景象。

      三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因与阉党斗争失利, 辞官归里, 在宝庆寺讲学 后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为当时陕西的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 书院尽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 号西口有唐宝庆寺华塔 1991 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详细介绍 : 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已经有很久了,一千多年了 这一千多年改变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西安已经不再是首都,又比如说, 以前西安是“八水绕长安 “,只剩下几条干涸的河床。

      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 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是一个明代的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 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 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 “联镳会讲 “,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次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 “,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

      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 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 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 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 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 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 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关中地区明代以后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应试者就在这条街上食宿,温习功课 解放前,书院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旁的酒肆、茶房、店铺已荡然无存房屋破败、街容陈旧,与近在咫尺的碑林博物馆极不相称1990 年 8 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 年 6 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书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

      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于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幅楹联便也名副其实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不异在此挑烛功读,孜孜发奋他们留下了书斋、 留下了学堂、 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西羊市街东临北院门,西临北广济街,东西长400 多米它是西安城内一条传统的历史古羊市街,具有600 多年历史,元朝时即已形成,最早叫羊市,以进行羊只和羊肉交易为主目前西羊市已经形成了东段旅游服务商业,西段原住居民、原真生活区的格局居民以回族居民为主,有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广济街: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 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红埠街:隋唐时为皇城由北向南的7 条横街的第一横街南侧,前条土城巷是第一横街的北侧,当时街宽三百步(1984 年唐城考古勘测队实测为440 米) ,是唐长安城东西交通主干道,也是长安的中心广场,凡皇帝登基、 改元、 大赦、 出征检阅、 凯旋, 皇帝登临承天门,此街则千官序立,万民唱和,旌旗挥舞,盛极一时。

      唐末895 年,在藩镇王行实、李继鹏等争夺的战火中承天门焚毁,两侧城墙土埠于高温中被还原成红色,后得名红埠街1966 年改为红卫街中段,1972 年恢复原名等驾坡:等驾坡在一土坡之上, 相传当年秦王李世民登基后一日出外游玩突然一只猛虎出现,秦王马匹受惊慌不择路,秦王马快百官追不上,于是派出快马四处寻找,百官在一高坡之上四处了望等候圣驾 3 日后快马才寻的圣主归来而百官3 日来不曾离坡, 次后这个地方就叫等驾坡天坛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路上真有一座天坛,只不过已经被大家遗忘了,西安天坛的真正名字叫“ 圜丘 ” ,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都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层圆台形建筑称作“ 天坛 ” , 则是明清的事了虽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 1530 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 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 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西安圜丘共有四层,而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 无论从规格级别,还是历史年代来看,西安天坛都无愧于‘ 天下第一坛 ’ 称号 ”景龙池 :在东关鸡市拐往东,路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

      它南接柿园路,北抵长乐坊巷中路东,一条石雕巨龙跃然腾起,似乎就要飞离地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在告诉人们,这巷子便是景龙池了现在看来, 景龙池与附近巷道并无二致然而,要是穿越到一千多年前,这一带的景致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在遥远的唐代,景龙池指的是一片广阔水域,碧波荡漾,繁花点缀,四周绿树环绕,湖光景色宛如仙境⋯⋯景龙池历史久远,有过隆庆池、井龙池、龙池、兴庆池等等名称,这些,都要从唐代说起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此地有一口井溢出水来,加上雨水积涝,在隆庆坊低洼处形成大水池,池面数十顷因为地处隆庆坊,所以叫做隆庆池,又因是井水溢出,还被称为井龙池到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池水日益丰盛,面积愈加扩大,“ 占地数顷,深数丈” 池面形成后,有传说称池中常有云气,间或有黄龙在其中出没,被人们视为奇观所以这池水,也被叫做龙池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龙往往都会与皇位产生联系,这里也没有例外那么,从这里跃起的黄龙,又被附会为哪位皇帝呢?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 年) ,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的五个儿子宁王宪、申王■、临淄王李隆基、岐王范、薛王业等五王从幸西京,被赐宅居住在隆庆坊一带,后来,李隆基登上帝位,故而,这里的黄龙就被人们视为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预兆了。

      景龙池也因为“ 五王子宅 ” 得名 “ 五王子池 ” 对于这段附会, 71 岁的西安市教育局退休历史教研员封五昌老先生表示,这只是统治者用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的附会而已,不过,时至今日,这番神话色彩的描述反倒常被人们传说公元 712 年,李隆基登基称帝其他四兄弟纷纷献宅为宫,搬离隆庆坊为避玄宗名讳,隆庆坊遂改称为兴庆坊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 ,李隆基开始在兴庆坊修建兴庆宫作为唐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之一,兴庆宫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总面积1.35 平方公里,它的范围, 东至今仁厚庄与理工大西部,西至今兴庆西路,南至今咸宁西路中段,北至今东关长乐坊路南 也就是说, 在那时期, 如今的景龙池正在兴庆宫内,是兴庆宫内重要的水域景致,又叫兴庆池关于此,西安地名专家葛老先生强调,唐时兴庆池,和现在兴庆宫公园里的湖水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相同,现在兴庆宫公园的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公园时人工挖的,要小很多,而唐时的兴庆池应该要靠近现在的景龙池一些那么景龙池一名,是什么时候的叫法呢?为此,我们请教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张永禄张教授查阅资料后说,景龙池也是唐代即有的一个名称,这点可以在元代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里找到依据。

      在其卷三,有一首唐开元时期起居郎(官职名)蔡孚的《龙池篇》,里面说:龙池 “ 改为景龙池,语讹为九龙池” 由此可见,景龙池也是出现于唐代的名称之一至于它的由来,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由“ 井龙池 ” 同音字雅化而来;其二是因为该水域是唐中宗在位时水面扩大,所以从其年号“ 景龙 ” 而来 所以说是先有景龙池,才有兴庆宫的 ” 作为景龙池附近的老住户,封老先生感到格外骄傲据他介绍, 相传,龙池之中种植着大量荷花、菱角等植物, 池南岸还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醉酒者闻后即醒虽然名称众多,但从清光绪十九年的《清西安府图》上看,最后保留沿用的是“ 景龙池 ” 三个字,而且在这个时期景龙池已经是一条很明确的巷道了巷口还留有兴庆宫遗址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好奇,曾经“ 占地数顷,深数丈” 的一池碧波什么时候起不复存在了?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了解到这片水域形成之初,是井水外溢、雨水积涝所致,但一开始规模有限, 池水的日益滋广,主要是因为后来引龙首渠水灌入之故,同时龙首渠从浐河引水至皇城和大明宫太液池,也使得长安城地下水水位提高张永禄教授介绍说,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曾在那里游玩,“ 隆庆池结采为楼,宴侍臣,泛舟戏乐 ” 。

      等到开元二年后,景龙池的水域面积已达18 万平方米, 是兴庆宫的重要景致然而,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其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唐末战乱,长安城被毁,兴庆宫废弃,景龙池引入的水源断流,池水随之干涸不过,到了宋真宗时期,又从龙首渠西渠引水灌入,景龙池水域重新恢复,池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