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心理实验.doc
18页趣味心理学实验1、从众实验 22、服从实验 33、竞争实验 5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6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 7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 8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98、“迟延满足”实验 109、“感觉剥夺”实验 1110、情绪实验 1211、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1312、为什么女孩子爱笑? 1513、印刻实验 1614、视崖实验 1715、霍桑实验 1816、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2017、蔡格尼克效应 2218、责任分散效应 2319、习得性无助实验 2420、证人的记忆 2521、如何表扬孩子? 2622、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一个更客观? 2723、用绿墨水写红字 28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925、“见钱眼开” 3026、汽车相撞之后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3127、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 3228、第一印象重要还是第二印象重要? 3329、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3430、中国人有两种不同的假设: 351、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2、服从实验 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 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
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已,而教师并不清楚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师”无关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要承受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伏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实验结束后,实验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教师”的紧张、焦虑和内疚3、竞争实验 心理学家多伊奇等人(Deutsch,1960)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该实验要求两两成对,两人分别充当两家运输公司的经理,两人的任务都是使自己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从起点到达终点,如果速度越快,则赚钱越多,要求尽可能多赚钱每人都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条是个人专用线,另一条是两人共同的近道线,但道近路窄,一次只能通行一辆车,因此使用这条近而窄的道路只有一种办法:双方合作交替使用。
研究的设计明确告诉被试,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也必须要有一点等待时间,但走单行道远比启用个人专线经济、有效实验最后以被试起点至终点的运营速度记分,分数越高越好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都不愿意合作,狭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在实验中也会偶有合作,但大多数都是竞争的结果当实验者要求被试阐明宁可投入竞争也不愿选择合作的理由时,大多数被试表示自己希望战胜其他竞争者,他们并不重视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宁可去竞争,胜过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这一实验证实了人们心理上倾向竞争的论断 研究还表明个体之间的竞争与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很大区别在群体竞争的条件下,群体内成员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动的目的指向性很强,彼此交流及时,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在个人竞争的条件下,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够支持4、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5、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关于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为品德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A. 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6、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7、社会助长现象实验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8、“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9、“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