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60840802
  • 上传时间:2023-04-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1948 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 册,约 19O 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 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已经成为中学国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 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近在今年 5 月号的《幼狮文艺》上,王灏先生发表《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更述称朱自 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朱自清真是新文学的散文大师吗?朱自清最有名的几篇散文,该是《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 不妨就这几篇代表作,来讨探朱文的高下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具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 来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的《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 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朴素、忠厚、平淡,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但是风华、幽默、 腴厚的一面似乎并不平衡。

      朱文的风格,论腴厚也许有七八分,论风华不见得怎么突出,至于幽默、则更非他的特色我认为朱 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爽,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至于郁达夫 的评语,尤其是前面的半句,恐怕还是加在徐志摩的身上,比较恰当早在 20 年代初期,朱自清虽也发表过不少新诗,1923 年 发表的长诗《毁灭》虽也引起文坛的注意,可是长诗也好,小诗也好,半世纪后看来,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我说朱自清本 质上是散文家,当然不是说朱自清没有诗的一面,只是说他的文笔理路清晰,困果关系往往交侍得过分明白,略欠诗的合蓄与余 韵且以《温州的踪迹》第三篇《白水漈》为例:几个朋友伴我游自水漈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大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有所 谓“雾濲”,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 当那空处,最是奇迹白光嬗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吹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 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贴贴的缩回来了。

      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 影子织成一个幻网__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这是朱自清有名的《白水漈》这一段拟人格的写景文字,该是朱自清最好的美文,至少比那篇浪得盛名的《荷塘月色》高 出许多仅以文字而言,可谓圆熟流利,句法自然,节奏爽口,虚字也都用得妥贴得体并无朱文常有的那种“南人北腔”的生硬 之感暇痴仍然不免 “瀑布”而以“个”为单位,未免太抽象太随便 “扯得又薄又细”一句, “扯”字用得太粗太重、和上下文的典 雅不相称 “橡皮带儿”的明喻也嫌俗气这些都是小疵,但更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毛病,却在交待过分清楚,太认真了,破坏了 直党的美感最后的一句:“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 ”画蛇添足,是一大败笔写景的美文,而要求 证因果关系,已经有点“实心眼儿”,何况是个“老大的证据”,就太杀风景了不过这句话还有一层毛病:如果说在求证的过程中“诱 惑”是因, “依恋”是果,何以“也许”之因竟产生“老大的证据”之果呢?照后半句的肯定语气看来,前半句应该是“幻网里定是织着 诱惑”才对交侍太清楚,分析太切实,在论文里是美德,在美文、小品文、抒情散文里,却是有碍想象分散感性经验的坏习惯。

      试看《荷 塘月色》的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 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 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 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象之飞跃,情感之激昂, “放不开”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 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1.叶子出水很咼,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微风过处,迭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咼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6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8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9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玲上奏着的名曲10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1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11 句中一共用了 14 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 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 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14 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 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 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朱自清散文里的意象,除了好用明喻而趋于浅显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前引《荷塘月色》的一二两句里, 便有两个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的读者 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 “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 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 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朱氏另一篇小品《春》的末段有这么一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笑着,走着 ”这句活的文字不但肤浅,浮泛,里面的明喻也不贴切一般说来,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状为“花枝招展”《温 州的踪迹》第二篇《绿》里,有更多的女性意象像《荷塘月色》一样,这篇小品美文也用了许多譬喻, 14 个明喻里,至少有下 面这些女性意象:她松松地皱颖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载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 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揭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类似的譬喻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有不少:那晚月儿己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地上了柳稍头……岸上原 有三株两株的垂扬树,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也偶 然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一电灯的光射到水上,婉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 臂膊小姑娘,处女,舜女,歌妹,少妇,美人,仙女……朱自情一写到风景,这些浅俗轻率的女性形象必然出现笔底,来装饰 他的想象世界:而这些“意恋”的对象,不是出浴,便是起舞,总是那几个公式化的动作,令人厌倦朱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 的,软性的他的譬喻大半是明喻,一五一十,明来明去,交待得过分负责: “甲如此,乙如彼,丙仿佛什么什么似的,而丁呢, 又好像这般这般一样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则静态多于动态来自清的写景文,常是一幅工笔画这种肤浅的而天真的“女性拟人格”笔法,在20年代中国作家之间曾经流行一时,甚至到70年代的台湾和香港,也还有一些后知后觉的作者在效颦这一类作者幻想这就是抒情写景的美文,其实只成了半生不熟的童话那时的散文如此,诗也不免:冰 心、刘大自、俞平伯、康白情、汪静之等步泰戈尔后尘的诗文、都有这种“装小”的味道。

      早期新文学有异于5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 学,这也是一大原因前者爱装小,作品近于做作的童活重诗,后者的心态近于成人,不再那么满足于“卡通文艺”了……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一面好用女性意象,另一方面又摆不脱自己拘谨而清苦的身份每一位作家在自 己的作品里都扮演一个角色或演志士,或演浪子,或演隐者,或演情人,所谓风格其实也就是“艺术人格”,而“艺术人格”愈 饱满,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愈大一般认为风格即人格,我不尽信此说我认为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风格(亦即我所谓的“艺术人格”), 往往是他真正人格的夸大,修饰,升华,甚至是补偿无论如何, “艺术人格”应是实际人格的理想化:琐碎的变成完整,不足的 变成充分,隐晦的变成鲜明读者最向往的“艺术人格”,应是饱满而充足的;作家充满自信,读者才会相信且以《赤壁赋》为 例在前赋之中,苏子与客纵论人生,以水月为喻,诠释生命的变即是常,说服了他的朋友在后赋之中,苏轼能够“摄衣而上, 履噎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鸽之危巢,俯冯夷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纵焉”两赋之中,苏轼不是扮演智者,便是扮 演勇者,豪放而惆他的个性摄住了读者的心神,使读者无可抗拒地跟着他走。

      假如在前赋里,是客说服了苏轼,而后赋里是二客 一路攀危登高,而苏拭“不能从焉”,也就是说,假使作者扮演的角色由智勇变成疑怯, “艺术人格”一变,读者仰慕追随的心情也 必定荡然无存朱自清在散文里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这种风格在现实生活里也许很好,但出现在“艺术人格”里却 不见得动人《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持得一清二楚最后的一句半是,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 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俏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一起一始,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大夫,父亲这位大夫赏 月不带太大,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同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 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此外,本文的末段,从“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到“于是又记起《西 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为止,约占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引经据典,仍然不 脱国文教员五步一注十步一解的趣味。

      这种趣味宜于抬学,但在一篇小品文中并不适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的后半段,描写作者在河上遇到游唱的歌妓,向他和俞平伯兜揽生意,一时窘得两位老大子“踧 不安”,欲就还推,终于还是调头摇手拒绝了人家当时的情形一定很尴尬其实古典文人面对此情此景当可从容应付,不学李白 “载妓随波任去留”,也可效白居易之既赏琵琶,复哀旧妓,既反映社会,复感叹人生若是新派作家,就更放得下了,要么就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