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吴专转本语文文学体裁常识.doc
3页东吴专转本语文文学体裁常识 (一)小说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长篇小说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借以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短篇小说描写人物较少,故事情节比较单纯,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场面或一件事情,以突出刻画一两个人物的性格;中篇小说介乎以上两者之间,描写若干人物和不太复杂的故事情节,比短篇有深度和广度,而生活容量又不及长篇还有一种微型小说(或称“小小说”),一般只有一千字左右,可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支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 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2.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小说的情节,首先要完整,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其次要紧凑,即做到简练而不冗繁、集中而不分散,主线鲜明,可有适当的跳跃却并不中断。
第三要新颖,即不落俗套,这样可以避免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乏味感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情节应生动曲折;同时,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它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应该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塑造人物是小说的重要任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 小说塑造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另一类是用生活中大量同类人的特征揉合而成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环境是小说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小说人物总是生活于特定环境,环境总是为特定人物服务的环境和人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环境创造人物环境不仅仅是人物生存的场所,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动因其次,人物也创造了环境人物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3.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二)散文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2.散文的主要特点是:a.取材广泛多样,联想丰富奇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b.篇幅短小精练,立意深远、集中,从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c.结构自由洒脱,形式多样纷繁;可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剪裁,散得开,收得拢d.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e.语言朴素和谐、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
3.散文的分类 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叙事散文借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来激起读者的爱憎;议论散文以指点人、事的是非曲直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三)戏剧1.戏剧的概念 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 其基本特征,首先是人物故事场景要求高度集中,欧洲古典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原则(剧情须围绕一件事展开,在一地一日内完成),充分体现了戏剧情节的高度集中的特点 其次要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因为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斗争,加以典型化,形成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这样,才能紧紧吸引观众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生命第三,要求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戏剧文学主要靠人物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说明人物关系,显示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看戏,听与看是并重的所以,戏剧语言更要求口语化同时,戏剧人物都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性格特征的,所以,性格化的语言对戏剧更为重要2.戏剧的种类按结构及容量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连续剧等;按题材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按反映的冲突性质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
3.关于杂剧 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元代杂剧已形成了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 其特点是:首先,它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戏加一楔子,每一折戏相当于现在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其次,乐曲方面,元杂剧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 第三,关于演员,角色有细密分工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副旦、外旦、小旦等此外还有净、丑、卜儿(扮老妇人)、孛老(扮老头)、俫儿(扮小厮等)同时还规定,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配角只能说白由正末主唱的戏,称“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戏,称“旦本戏” 第四,关于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场白、背白、旁白等四)诗歌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2.诗歌的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3.词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体裁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如《十六字令》,最长的不过240字,如《莺啼序》。
一般认为58个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如《兰陵王》)、四叠(分四片,如《莺4.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散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剧曲进入戏剧,成为唱词曲有曲牌和宫调曲牌是一支曲子的谱式,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都隶属于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若干个曲牌 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套数(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宫调内,联接许多曲牌成为一组曲,来歌咏一个内容,不仅可用于写景抒情,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片断如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