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关系学说与存在虚空之治疗:来自本土文化的思考.doc
12页儒家关系学说与存在虚空之治疗:来自本土文化的思考[摘要]“存在虚空”是指人们认为生活丧失了意义和价值,这是当 代人面临的主要精神问题,这一精神问题的来源主要根植于关系的堕落与 变质从儒家思想和存在主义学说的角度出发,讨论人与人、人与命、人 与时三者的关系,并通过对关系本质的阐述启发人们对当下自身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思考[关键词]存在虚空;关系;儒学;存在主义一、“存在虚空”植根于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但人们的心理问题却非减反增在国人的心理问题中,烦恼、焦虑情绪通 常并非来自于具体事件,而是来源于生活意义的缺失心理治疗本来是以 科学为依据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通常着眼于对症下药,解决具体的心理 问题,但治疗师们发现,许多来访者前来解决的,是所谓“精神问题”、“灵 魂问题"(van Deurzen, 2012,第8页)心理治疗家们发现,他们变成 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与牧师,人类存在领域里的真空要由这些人临时 填补上(荣格,1987,第339页)弗兰克指出,现代的精神问题是“存在虚空",即感到活着没有意义, 觉得生命亳无价值人自从脱离了动物式的生存后,就丧失了一些基本的 动物性本能。
动物性的本能可以带来伊何园般的安全感,但作为人,必须 自作抉择随着社会的急遽变动,人又经历了另一种失落的痛苦,即传统 已不能作为他行为的支柱当本能与传统都不能告诉人应该做什么时,人 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这就是“存在虚空”的根源存在虚空的典型 表现是无聊厌倦不断升高的自杀率、酗酒、吸毒、刑事犯罪、性快感缺 乏等症状都是“存在虚空”的表征(弗兰克,1991,第156-171页)进 入后现代以后,“存在虚空”的状况并没有消失且又有了新的表现:因为 信息过载,人们对所有事情再也没有敬畏感,处于一种没有感觉的麻木状 态;一切皆被解构,进入一个疑惑重重的幻灭年代存在虚空”问题产生于生存状况,解决此问题应该从生存状况本身 着手,而不能采取头痛医头式的疗法生存状况一个最基本事实是:人必 须与他人结成各种关系才能生存正是关系的问题,才导致各种“存在虚 空”这是因为,人生的意义感不是源于主体自身,而是来自两个主体间 的关系意义通过关系而显现关系受损,则意义缺失如果关系中缺少 互信,会使彼此的交往充满怀疑猜忌,这种体验的弥漫扩散即化为一种存 在的感受:人生皆是虚幻,没有一样靠得住中国人一向很注重人际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
儒家传统可谓“关系取向” 一一基 本上是围绕人际关系而展开的正因为如此,由人际关系之堕退、变质所 引起的心理问题也特别严重对于人际关系,儒家思想本有许多有价值的 探讨,但在一般人眼里却变成了庸俗的关系学一一一套攀附关系、操弄人 情、精于世故的技巧儒家作为主流的学术传统,如果如此缺乏积极正面 的价值,中国文化也不会绵延如此之久、创造如此多的辉煌文化的堕退, 由于传统精神的漫失传统的复兴,有赖于穷本溯源,重温原始的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观念,任何学术,都分为“道”与“技前者为价值层面, 后者属技术层面没有技术固然无从下手实施,但价值的堕落,则会迷失 方向、误入歧途从现代的角度看,价值层面主要与存在主义所谓的“存 在”问题有关本文将从原始的先秦儒家人手,考察其对人际关系所作的 各种探讨,是否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解决其“存在”问题有所 启发二、从儒家思想看待关系1 .主体间生命的关系关系本意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讨论的关系并不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它特指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既可 能是人与人之间,也可能是人与超自然的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 系是社会互动的最基本的过程。
孔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处 理关系上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思想O仁是儒家思想里最普通而内涵乂最丰富的概念概念越是普通寻常, 越适宜阐明人类生活某些最基本事实《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 从二气这是说,仁是两个人之间的亲近关系《中庸》:“仁者,人也 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二段玉裁说:“人 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段玉裁,1981,第365页)将上面的意思连贯 起来就是:仁是指两个人相互交往,彼此致意所形成的亲近关系,更确切 说,它特指我与你的亲近关系人与人免不了要面对面打交道而彼此以“你”相称,即便以“你”相称,我是否真的把你当作“你”来对待,换言之,人与人的关系是否真诚 仍然是个问题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这无异于 说“不仁”巧言令色者只在外貌上装点,意在取悦于对方,他所关心的, 是对方会对自己形成什么印象这种“印象操纵”是为了某种目的把对方 当作利用的手段,视人如物,根本不把你当作“你”,不把对方当作一个 人来对待虽然二人存在关系,但在巧言令色者眼里只有自己,这其实是 一种“伪关系”,所以是“不仁二不仁的实质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由此引 申,仁就是在我与你相处时,真正把你当作“你”,当作一个人来对待。
孔子对弟子“什么是仁”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颜渊》)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假定对 方与我一样有着类似的喜怒好恶,因此,也有着与自己一样的独立意愿 当我行使自己的意愿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意愿据此,仁是一种兼顾双 方(《说文》所谓“从人从二”)的行为简单地说,仁者的眼里有两个人, 而不是只有自己无论大宾还是神灵,都不可轻忽怠慢,只应敬畏对待 大宾与神灵,一般人都能做到敬畏,这是情境使然,孔子的意思是,在其 他情境下、面对其他人时,也应如此这般一一密切关注对方的意图以做出 恰当的I口I应由以上的对比看,仁与不仁,就是兼顾你我与只有我自己的 区别,这也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区别态度的敬畏与轻忽,是区分这两种 关系的标准无独有偶,存在主义学者布伯也对人际关系做出类似的划分他把人 际关系分为“我-你"关系及“我-它”关系我-它”是一种非本质的关 系在马丁?布伯看来,“我-它”之间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我”作 为感知对象的主体,可以视为世界的中心,是一种主动者这个时候,经验是在自我心中的,这就构成了意识与存在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此时 的“它”是被感知,被决定者,只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对象而已。
这种观 点会让行动的主体者无法以已之心度人,这种关系是单方面利用、榨取的 关系,只把对方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对人也如对物一般这种关系 里的“它”只具有利用价值,所以对方只是众“它”中之一 “它是可 以替换的 而“我-你”关系是双向的对等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我-你”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对方并不足为了满足我的需要而存在, 我只与之建立关系你”是唯一的,在与你的交往中,我以全部的生命 来接近“你”、称述“你”,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关系,其首要特征就是直接 性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相遇”,其情形类似于“相人偶之“偶遇”一一 各走各的路,却不期而遇,通过相遇不仅知悉自己的路,也体察到他人的 路这种相遇是一种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布伯 追求的“我-你”关系跨越时空和地域,与孔子对关系的探讨不谋而合, 共同阐述了最真实的生命之间的关系2.真正的人存在于关系之中人离不开同类,必须在关系中做一个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关系孟 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仁换言之,人是 相互性的存在单独一个人,成为不了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必须与他 人发生关系当我们说某人是“好人”时,并非说他自身有多完美,而是 指他待人好。
这意味着,人不是按其自身属性,而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 定义孔子说为仁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立是人格的确立,达是人格的完成自己人格的确立及完成与对方人格的 确立及完成是分不开的以父慈子孝为例,父亲对于儿子的慈爱就是对儿 子其人的肯定,即无论其智愚美丑,父亲都会把他当作儿子来对待,这即 是对其人价值的肯定从人格的完成看,当父亲善尽养育之责唤起了儿子 的孝心,即是儿子身份的完成,唯有如此,才算父亲身份的真正完成人 格的确立及完成,是通过身份的确立及完成来实现的,因为人都是以一定 的身份相交往的《中庸》说“成己,仁也自己不能完成自己,必须通 过关系,完成他人,才能完成自己存在主义也是在关系的脉络中看待人之所以为人的布伯说:“我-你” 关系中的我,绝不同于“我-它关系中的我(马丁?布伯,2002,第1页) 这是因为,这两种关系,反映的是两种生活态度、两种存在方式我们怎 样生活,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一你”关系才是真正的人与人的 关系,把“你”真正当成你,就是把人当作人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者,才 算真正的人我-它”关系本来是人对物的关系,人生在世,不能不驾驭、 利用物,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但如果这种态度泛滥,也用到人身上,就 是将人物化,将人物化者,自己也就沦为一物这种人,仅仅是“活着”, 谈不上“存在二3.命运即夭与人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命一般是指天命而言通常认为,天命是一种无法抗 拒、无可奈何的外在的力量,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生受其掌控但 在现代人看-来,是否存在天命,是颇成问题的天命似乎是前科学时代的 蒙昧观念但古代并不是人人都知命,现代也未必人人都不承认命对命 运探讨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它是否存在的客观性,而在于人如何诠释命 儒家思想就是在关系的脉络下理解命的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又说:“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知天命者为君子,不知天命者为小人据 此,知天命似乎是一种能力,其重点在“知”字从字义看,命似乎与沟 通交流有关《说文》:“命,从口从令,使也《增韵》:“上出为命,下 禀为令据此,命的本义就是上对下的命令唐君毅说:"命这个术 语代表天’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存在于天与人的交相感应之 中,也就是说命存在于天人之间相互的影响和回应以及相互的取予之 中”(唐君毅,1962,第195页)这就是说,先有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 才有天命的感知。
能感知天命者,在其眼中,天如对面的“你” 一般,时 时进行交流与对话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 天乎!”(《论语?宪问》)即使无人能理解,孔子也不觉得孤独,因为上天 理解他天犹如伙伴一般,我能感知其命令,他也能理解我当孔子遇险 于匡,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认为他 之所以汲汲于传承文王以来高贵优雅的礼乐这类文化遗产,是出于他所感 知到的夭所交付他的使命,也是他所承担的责任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 天是一种人格化的存在,即与“我”对话交流的“你二“命”与“仁”都 是指向双向沟通的关系,只不过对象分别是天与人而已孔子弟子说他“罕 言利,与命与仁(与有赞许之义)”他所回避的,是那种单向利用的关系;所赞许的是人与人及人与天的双向沟通关系天与人的关系,也是存在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存在主义治疗家弗兰克说,“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都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 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的意义 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个人 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 来对待生命。
因此,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 质”(弗兰克,1991, 115页)弗兰克将天命和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以问 询方式进行的对话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夭职或使命,而此使 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