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627943
  • 上传时间:2017-06-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4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最早的鱼是 4.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圆嘴无颌的鱼鱼类很容易从外表上区分开来,它们组成了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在总数为 5 万种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有 2 万 2 千余种鱼类的骨骼按性质分软骨和硬骨两类目录1 物种简介2 物种起源3 分布范围4 外形特征5 历时发现6 进化过程7 相关资料8 相关鱼类9 金拟花鲈1物种简介编辑硬骨鱼(bony fish)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所有种类之通称,包括现存鱼类的绝大部分,几乎包括世界所有供垂钓的鱼种与经济鱼种在内科学术语 Pisces 亦指此而言硬骨鱼纲指除了盲鳗、七鳃鳗等无颌类即圆口纲(Agnatha)及鲨、鳐、魟等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外,400 多科 2 万种左右的现代鱼(真骨附纲〔Teleostei〕)的种类和少数原始鱼主要特征是具有至少一部分由真正的骨(与软骨对照而言)组成的骨骼,其他特征包括:大多数种类具泳鳔(有浮力的气囊),鳃室覆以鳃盖,有骨质板状鳞片,头骨有接缝及行体外受精。

      [1]2物种起源编辑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 4.05 亿年前,结束于 3.5 亿年前, 硬骨鱼(5 张)持续约 5000 万年泥盆纪分为早、中、晚 3 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 3 个统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几乎是爆发式的发展,淡水鱼和海生鱼类都相当多,这些鱼类包括原始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具甲的盾皮鱼类;以及真正的鲨鱼类还有与颌连结起来身长达 9 米具重甲的鲨鱼状的节颈鱼类-邓氏鱼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类、甲胄鱼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因此,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到在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原始硬骨鱼类具有机能性肺,但大多数后来硬骨鱼类的肺转化成有助于控制浮力的鳔。

      泥盆纪中期,硬骨鱼类分化成走向不同进化道路两大分支:辐鳍鱼类(亚纲)与肉鳍鱼类(亚纲) [2]3分布范围编辑硬骨鱼遍布淡水及海水水域,洞穴、深海、温泉中皆有其踪迹;各种外形与习性皆有体型小自鰕虎(Pandaka pygmaea)的 12 公釐(0.5 吋),大至旗鱼科(Istiophoridae)枪鱼和剑鱼的 4.5 公尺(15 呎)长,及翻车魨(Mola mola)的900 公斤(1 吨)重在泥盆纪中期,一些更为进步的硬骨鱼类出现骨骼中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质头骨外层由数量很多的骨片衔接拼成一套复杂图式,覆盖着头的顶部与侧面,并向后覆盖在鳃上鳃弓是由一系列以关节相连的骨链组成;整个鳃部又被一整块骨片:鳃盖骨所覆盖因此,它们在鳃盖骨的后部活动的边缘形成鳃的单个水流出口它们的喷水孔大为缩小,甚至消失大多数硬骨鱼类是由舌颌骨将颌骨与颅骨:舌接型方式相关联4外形特征编辑硬骨鱼是水域中高度发展的脊椎动物,以其广泛的辐射适应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各处其类型之复杂、种类之繁多可为脊椎动物之魁首本纲的主要特点即在于骨骼的高度骨化,头骨、脊柱、附肢骨等内骨骼骨化,鳞片也骨化了其头部骨骼分化为数目很多、都有各自名称的骨片。

      这些硬骨的来源,有从软骨转变来的软骨内成骨;也有从皮肤直接发生的皮肤骨,故硬骨是双源形成的硬骨鱼的鳃裂被鳃盖骨掩盖,不单独外露喷水孔缩小,甚至消失大多数有鳔,少数有肺大多数是舌接式的头骨原始的类群为歪型尾,进步的类群为正型尾内骨骼或多或少是硬骨性;体外被骨鳞,或硬鳞,或裸露无鳞;鳃裂外方覆以有骨片支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雄性腹鳍里侧无鳍脚,尾鳍多为正形尾;鳔通常存在,大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硬骨鱼的体型典型的为纺锤形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及尾鳍均存在偶鳍基部变窄,鳍呈扁状,转动灵活身体各部比例的变化及各种鳍的相互位置及鳍支持构造的变化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对古生物学的研究来说,骨骼特征更为重要,由保存下来的骨骼反映出形态特征,对鱼类化石的分类非常重要,尤其是头部骨骼构造硬骨鱼的鳞片,其形态和结构均具有演化和分类上的意义在古老的硬骨鱼类中有两种类的鳞片结构,即硬鳞和齿鳞;在现代的硬骨鱼类中则为骨鳞,包括圆鳞和栉鳞硬鳞(ganoid scale)是原始硬骨鱼所具有的鳞片,来源于真皮呈菱形,其表面珐琅质层(闪光层)和底部的骨质层都很厚,而中间具血管的齿鳞层很薄现生者仅为少数鱼类如 Polypterus(多鳍鱼)和 Acipenser(鲟鱼)所具有。

      而化石鱼类具硬鳞者颇多齿鳞又称整列层鳞,为原始总鳍鱼和肺鱼所有由下而上分为四层:片状骨质层、海绵状具血管腔的骨质层、具血管的齿鳞层以及表面的珐琅质层骨鳞(bony scale)是硬骨鱼类中最进步的真骨鱼类所具有的鳞,为常见的鳞,来源于真皮细胞骨化所生成的骨质板,硬鳞层退化,鳞片薄而富有弹性,通常为圆形,叠瓦状排列后缘光滑无锯齿者称圆鳞,后缘有锯齿者称栉鳞后者多见于海生类型5历时发现编辑1990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余小波研究员在云南曲靖西郊发现了斑鳞鱼,当时把它鉴定为是一种生活在 4 亿多年前泥盆纪早期的原始肉鳍鱼类肉鳍鱼类是硬骨鱼类大家族中的一支,硬骨鱼类的另一支是辐鳍鱼类在 1999 年 4 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通过对斑鳞鱼进一步研究发现,斑鳞鱼不仅可能是最原始肉鳍鱼类,而且可能是整个硬骨鱼类最原始代表斑鳞鱼中保留的许多非硬骨鱼类特征填补硬骨鱼类和非硬骨鱼类之间形态上的缺环泥盆纪中期,硬骨鱼类分化成走向不同进化道路的两大分支:辐鳍鱼类(亚纲)和肉鳍鱼类(亚纲)6进化过程编辑在泥盆纪中期,一些更为进步的硬骨鱼类出现了它们骨骼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质最古老的硬骨鱼化石头骨的外层由数量很多的骨片衔接拼成一套复杂的图式,覆盖着头的顶部和侧面,并向后覆盖在鳃上。

      鳃弓由一系列以关节相连的骨链组成;整个鳃部又被一整块的骨片——鳃盖骨所覆盖因此,它们在鳃盖骨的后部活动的边缘形成鳃的单个的水流出口它们的喷水孔大为缩小,甚至消失大多数硬骨鱼类由舌颌骨将颌骨与颅骨——舌接型的方式相关连这些硬骨鱼类的脊椎骨有一个线轴形的中心骨体,称为椎体;椎体互相关连,并连成一条支撑身体的能动的主干椎体向上伸出棘刺,称为髓棘;尾部的椎体还向下伸出棘刺,称为脉棘胸部椎体的两侧与肋骨相关联额外的”鳍退化消失;所有功能性的鳍内部均有硬骨质的鳍条支撑体外覆盖的鳞片完全骨化原始的硬骨鱼类的鳞较厚重,通常成菱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早期肉鳍鱼类为代表的齿鳞,另一种是以早期辐鳍鱼类为代表的硬鳞随着硬骨鱼类的进化发展,鳞片的厚度逐渐减薄,最后,进步的硬骨鱼类仅有一薄层的骨质鳞片原始的硬骨鱼类具有机能性的肺,但大多数后来的硬骨鱼类的肺转化成了有助于控制浮力的鳔从总体上说,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没有任何一类取得了像硬骨鱼类这样的进化成功即使是那些高度发展了的最完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例如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以及中生代期间发展地很复杂的菊石类,也远远达不到硬骨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那种适应程度硬骨鱼类已经占据了地球上所有水域中的各种生态位,从小的溪流到大的河流、从大陆深处的小小池塘到各类湖泊、从浅浅的海湾到浩瀚大洋中各种深度的水域,到处都有硬骨鱼类在漫游。

      硬骨鱼类各个物种之间体形大小上的差别也很悬殊,有些小鱼永远长不到 1 厘米以上,而鲔鱼可以长得非常巨大硬骨鱼类身体的形状和生态适应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鱼类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个体数量都远远超过许多其它脊椎动物的总和因此,硬骨鱼类才是地球上真正的水域征服者7相关资料编辑在泥盆纪和石炭纪,肉鳍鱼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家族它们那时远比辐鳍鱼类多样化在许多淡水水域和海洋中,顶级掠食者都是肉鳍鱼而且,肉鳍鱼类的一支后来进化成为了四足动物,成为中生代以来脊椎动物中最具优势的一大类大体型硬骨鱼肉鳍鱼类以它们由发育良好的骨骼和肌肉组成的胸鳍和腹鳍而得名,每“肢”与身体通过一跟骨头相连而辐鳍鱼是通过一些辐射状骨骼将鳍与身体相连某些肉鳍鱼类还在颅骨的顶上有个对应的关节,以增加颌部的咬合力量但这一特征在许多肺鱼类及与两栖动物关系密切的进步种类中都已经消失肉鳍鱼类只是近海霸王,不过深海并无什么大型掠食者,只有一种 4 米长的滤食性鲨鱼,只吃浮游生物,实没有什么攻击性可言鲨鱼类一般不超过 2 米,一遇大型肉鳍鱼便被撕成碎块,石炭纪的海洋,河流及陆地均无任何生物可跟肉鳍鱼对抗硬骨鱼第一次称霸地球小体型硬骨鱼从总体上说,地球上所有生活在水里动物没有任何一类取得了像硬骨鱼类这样进化成功。

      即使是那些高度发展的最完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比如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以及中生代期间发展地很复杂菊石类,也远远达不到硬骨鱼类对水生生活那一种适应程度硬骨鱼类已经占据地球上所有水域里的各种生态位,从小溪流到大的河流、从大陆深处小小池塘到各类湖泊、从浅浅海湾到浩瀚大洋中各种深度水域,到处都有硬骨鱼类在漫游硬骨鱼类各个物种之间体形大小上差别也很悬殊,有一些小鱼永远长不到 1 厘米以上,而鲔鱼能长得非常巨大硬骨鱼类身体的形状及生态适应类型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而且,硬骨鱼类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个体数量都远超过许多其它脊椎动物的总和因此,硬骨鱼类才是地球中真正的水域征服者 [3]8相关鱼类编辑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体呈带形,尾细长如鞭口大,上下颌有锐齿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中国南北沿海均产带鱼上述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再加上软体动物门的乌贼,为中国四大海产在中国海洋渔业产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过度捕捞造成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四大海产中除乌贼的产量尚属稳定外,其余三种均逐年下降大黄鱼由最高年产量 19.7 万吨(1974 年)下降到仅有 1 万余吨(1988 年为 1.8 万吨);小黄鱼由最高年产量 16.3 万吨(1957 年)下降到仅 2 万余吨(1988 年为 2.4万吨)。

      造成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宏观管理失控,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鲈鱼、鳜鱼(又名桂鱼)、真鲷(又名加级鱼)、鲐鱼、银鲳也都是很有经济价值的产业鱼类罗非鱼(又名非洲鲫鱼),原产非洲,现已在东南亚广泛养殖,中国移入并辟为工厂化养殖对象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尾柄长为高的 3 倍多,鳞片较小,脊椎骨 25~26 个,耳石大,石首鱼由此而得名在生殖季节结成大群,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是靠鳔肌的收缩,压迫鳔壁,使鳔壁发生共振,洄游至沿岸河口地区产卵为中国最重要的洄游性底层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及南海小黄鱼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体形似大黄鱼但较小,尾柄长为高的 2 倍多,鳞片较大,脊椎骨约 29 个,耳石也大,和大黄鱼同属石首鱼科每年春季洄游至近岸产卵,为我国最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鲈形目鱼类个体大小变异很大大者如金枪鱼,小者如矮鰕虎鱼,一般鱼类体长在 30~250 厘米该目鱼类中只有少数种类危害人类,如魣鱼,体长 2米,性极凶猛,常袭击游泳的人们大黄鱼鲈形目鱼类除少数生活在狭小水域者外,其他生活在海洋中,有的要作长距离的生殖洄游,以繁殖后代和越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