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江镇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5217337
  • 上传时间:2017-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7.97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江镇前后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1 地理位置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南部,赣江、抚河下游,地理坐标东经115°49′至116°19′、北纬28°16′至28°58′之间东临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隔赣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抱合之势三江镇地处南昌县东南部,距省会南昌市45公里,距南昌县;莲塘镇35公里,广三公里距105国道13.1公里梁三公路距梁家渡大桥、320国道12.4公里,京九铁路在镇区设有四等站,交通便利东靠黄马乡,西临丰城市段潭乡,南为丰城袁渡乡,北至广福镇前后万村位于三江镇区东南部,属三江村委会,地处南昌、进贤、丰城、临川四县接壤地带京九铁路与前后万古村差身过,每天有远郊公交车行至三江镇区,地理位置较优越,交通较为便利2 自然概况3 地形地貌三江镇属赣抚平原地区, 侵蚀堆积平原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呈缓慢倾斜状,京九铁路南北穿越,抚河总赣渠青丰山河四周环绕镇域地质构造属于变质溶岩系主要由泥岩、页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组成2 气候条件三江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别春湿、夏热、秋凉、冬冷,年平均气温17.5 ,全村冬、夏季风各半年,交替明显。

      冬春多北风,夏多西南风,秋多东北风,年平均日照为1935小时,全年平均无霜期达28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523毫米,主要分布在4—6月份3 土壤前后万古村地貌分区为冲积平原,侵蚀残丘,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地域全部处于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内,淋溶作用强烈,咸土风化壳属富铝类型中的硅铁质风化壳,铁质积累最大,硅和盐基大量淋失,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6左右4 水文赣抚平原总干渠和青丰山河为村盘两条河流,境内还有多处水塘,尤其是门塘名叫“鲤鱼塘”,形似鲤鱼,周边集中了全村大部分古建筑群历史上这里春夏二季雨水充沛,河水上涨,渔筏上下,川流不息,船只自村边码头可直达抚河前后万村地下水位在4米之内,含水岩组属第四系中更新统一全新冲击砂,沙砾、石夹粉、细沙与亚粘土瓦层孔隙潜水含水岩组,属于富水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单井涌量100—500吨/日6 植物前后万村属于中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地带,由于人为影响,原生天然植物已不存在,多为次生和人工林,如马尾松、山刺柏、合欢树、旱水杉、香樟等,主要花卉有桂花、棕桐、芙蓉、桃花、紫薇、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3 社会经济概况前后万古村隶属南昌县三江镇三江村委会,辖区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共有村民445人。

      全村耕地面积105亩,苗圃、菜地面积135亩前后万古村经济以个体经营、手工业为主,少数村民兼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全村外出务工人员约中青壮年劳动力的60%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4 历史沿革南昌县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 ,三国时魏黄初二年(221)与丰城县分治;宋太平天国六年(981)与新建县分治;崇宁二年(1103)与进贤县分治,此后县境再无大的变化,县名、隶属历代屡有变化三江镇解放前属五区解放初分属吴石区东湾,吴石、塘阜、永木、山下等乡,三江镇属丰城县和平乡1958年属太阳升人民公社,1959年属吴石人民公社,1968年为三江人民公社,1973年改为三江镇,1979年又调整为三江人民公社,1984年8月复名三江镇三江镇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千年古镇,宋代大文豪陈守中曾题赞“秀逸三江” ,因为位于抚河支流的箭江、彭湾,槠山隐溪三水汇合处,所以历史上称三江口,元代改称三江铺,民国设建制镇(政府机关) ,故名三江镇,千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古镇诱人的魅力镇街三江口位于镇南,抚河西岸,建街始于南宋江末期,当时,南街蔡家设墟,前万建有乌龙街,随后蔡、周等姓又建起栅下、麻街、车铺巷。

      过去三江是南昌、临川、丰城、进贤四县交界处,又是古南昌府、抚州府所辖,故有两府四县的誉名,现在三江是南昌、丰城、进贤三县交界处,是南方各省、市通往长安(今西安) 、建业(今南京) 、幽燕(今北京)历朝古都得必经古道,也是本省东南各县、市通往省会豫章的必经之路宋、元、明、清各朝代在三江均设过政府机构巡检司衙门,并设置治安的团练使兵勇和巡警所治安队等,设有公学和私塾,并在省会南昌设有商会、同乡会据《万氏村志》记载,其远祖上可推为毕万讳金,黄帝三十五世孙周惠五庚申,晋伐魏、耿、霍三国,金首功,遂封金于魏邑万水之土赐姓万,封爵为大夫,故曰毕万,万姓从此始后生二子,长名益,取盈之义,益文子,此乃万氏之祖万氏始迁祖为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兵部尚书万迪(又授银青荣禄大夫) ,因金兵扰攘,奉命护送隆佑太后南避,路过隆兴与后唐八世祖嶰公后裔相遇,乃家属留下,卜居于隆兴郊外的板湖三江万氏始迁祖是迪公第七代孙——仲举公,于南宋江嘉定16年(1223)由板湖始迁丰城县属,三江口的牛宿洲定居,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六月,抚河洪水泛滥,牛宿角洲地滨大河,余堤冲决,村基崩溃,举族之人争相他徒,唯有仲举公第十代孙曰奇公率其三子迁移至鲤鱼垅,即现在的后万村址。

      迪公第九代孙志道公及第十代孙克高(又叫克明)公于元代大德年(1297)由板湖迁居于现今的前万村前万村位于抚河支流,与后万村仅有一塘(鲤鱼塘)之隔5 保护区资源描述前后万古村经先辈精心规划经营,古建筑群房宅整肃,巷道平整,门塘、河堤、祠宇、古井布局合理,蔚为壮观自宋迄明代肇基以来,世代繁衍吕盛,为南邑大族,据抗日战争前民国二十二年,一次正式编排门牌户号数据,民居和民宅共158幢现经调查,其中因毁于日寇滥炸,烧掠以及其它变故原因,现仍保存者计61幢,大多数均属明、清时期建筑,少数为民国时期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10000平方米2009年7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存之一建筑群体均为砖石木构,一律下砌花岗石,上砌斗砖;室内铺砌青石地面巷道规划齐整,永道畅通房宅梯比鳞次,高低有序内部木构建筑,梁柱粗大,梁樘均为双台梁雕刻明窗,采光性强宅内布局,一般为一、二进厅堂侧舍,因地取势,分布合理,高大宏丽明代居宅建筑结构的特征,外墙多维五垛山字墙,内厅正梁作拱曲行,往基为木墩,并多雕饰成垂莲或仰莲状穿拱挑沿,一般不设雀替撑拱窗愣雕饰,古朴精致其中,以鹿鸣巷二十六号、二十七号宅,横巷高坡子现六十三号宅横梁书有明“崇祯七年 ”墨书纪年款,为最典型。

      清代建筑大都仍袭明代建筑风格和布局其明并异同点,柱架高宏,采光性好穿斗式,无挑沿,现撑拱式雀替,雕饰多作云虎状柱基一般为石鼓座,厅堂房室,布局紧凑,适用性强,闭间少窗格雕饰较简洁,多装饰花瓶,盆景等图案,其中以大巷35号、36号等宅为典型民国时期仍沿袭前制,但实用性强,装饰性简,其中,以横巷57号原广裕丰宅为典型村中主要建筑如下:(1)道光古井位于村首十八坡旁圆形井圈,花岗石质井高80公分、直径1.2米,井圈下铺砌方形井台,并设有流水凹槽井圈的一面,镌刻有“道光戊子” 四字(公元1828年) ,双行呈方印形排列该井为村中唯一供公共使用的公井井水清冽甜醇、特别适于酿酒、制豆腐,深受村众和附近人们喜爱,按例每年均得淘洗一次民国初,一次淘洗时,发现井底刻有“继哲继亮” ,字样砖,证明在乾隆(1739—1795)年时期已修浚使用现因抚河水位增高,各家均使用手压提拉水管井,公井未经疏导而荒置2)鲤鱼塘座落在后万村前,塘长106米,宽8米,总面积848平方米, (合1.3亩) 塘沿四周均以红石壤砌,四周沿并围砌红石栏杆,置坡级,形态宛如一只活泼欲跃的金丝鲤鱼前后万两村隔塘而居天光云影,平波涟漪竭庄整洁、栉比鳞次的万氏村宅,塘岸参差的绿树浓荫,倒映水中,相互成趣,宛如画面。

      塘始建于明正德(公元1509年)间其时是由后万迁祖曰齐公,因洪水冲溃原牛宿州祖基,卜居此地(即鲤鱼垅)而构建逮至清乾隆(公元1730年)时,以宾馥、宾馨公等为首的族中父老共商义举,为子孙造福,慷慨捐资,于修筑村旁石堤及十八坡同时,购置大量红石,不惮其工而成抗战以来,村人散居各地,该池塘石栏多已倒塌、池水污渍一九八六年镇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美化环境,特拨以专款进行修葺,并在塘周围增设一道钢筋水泥结构棚栏,内置山石、花圃,并增置闸管,引进河水疏溶,为她增添了时代的美色3)必大之门必大之门,位于后万村首中部青石为楣柱,呈八字状敞开横楣中镌“必大之门”四字下列八级台坡,呈庄严、肃穆之感内为穿斗式木结构,周隔护墙,设正堂,无楼,无次间堂正中悬“思诚堂” 匾额,墨漆底、金字据考 “思诚堂”为明代时后万村三大房之总称据房屋建筑风格、结构,属明代建筑体按传统称呼,它叫做“曹门” 、即宗族执法之堂,根据 “万氏村谱”记载,历代以来,万氏有严格的宗政族规,如违犯者,便开曹门执行宗法处理逐后,便成为迎神,奏会公共场所楣匾《必大之门》四字,是取先朝典故 “繁衍昌盛” 之义(详见“万氏得姓之由来”篇) 此建筑虽经变乱,现仍幸以保存。

      4)双节牌坊在后门前中部牌坊为青豆绿石质五披垛、三门四匠高8米,宽6米,内连坊宅,面积约40余平方米梁往枋壁、均雕饰嵌楔、饰花纹图案,人物宫庭故事,刻楹联,工艺精致,均透浮雕,人物活动栩栩如生上坊嵌:“圣君” 二字,直书下嵌横匾“心绩双清”横书下横额镌’万启培之之配,万启奎之配“十字,双行直横书中柱绣双联 ”贞心合受芝纶笼”“劲节同邀绰楔荣 ”侧柱镌双联“志矢靡他,彤史联书双节传”“名垂不朽,清操应荷九重旌”,联工字秀据《万氏十三修族谱》 ,贞烈传载:旌表者,一为刘氏,以夫弟之子兆萃宫,赐封太夫人一为王氏,以夫弟启型西,赐封宜人,同于光绪丙年(公元1906年)请旌表节孝,建坊本村,并名列丰城县节孝总坊现牌坊顶部因年久未修坍塌,牌坊石面联楹因受风雨侵蚀风化逐见刹落5)迪公墓迪公墓在三江口东北向1.5公里的朸溪村前背倚狐岭,鹤峰之屏前迎三江抚河汇流地执隽秀、浩气磅礴迪公为万氏板湖始迁,发祥之祖北宋时,任兵曹(兵部尚书) ,殁葬于朸溪万村清道光乙亥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十月,由河南道监察御史万启心(后湾村迪公二十七世孙)重修,竖立墓碑,华表为记(今墓碑仍在原地) 6)石堤、十八坡石堤、十八坡位于后万村东首河岸边,石堤为红石砌置,计长二百于米。

      堤内构筑坡级,共十八级后万村,滨临抚河西岸,过去只有一道土堤每当春、下水涨,河水汹涌,惊涛拍岸全村生命财产,岌岌可危,人心惶骇清乾隆(公元1730年)间,以万氏滨馥(即厚庵公)宾馨(即素庵公等) (史称“康乾七宾” )父老乡贤,慨然捐资,共襄义举,购置大量红石,督工尽力,将村头长堤险段,全部以红石镶砌并于堤内靠近村首,以长条麻石铺砌十八级斜坡,级广宽坦,既加固堤身,又便利村人通行之道,后人称美它为“十八坡 ”长河滔滔,坚堤水固如今“十八坡”已不复存在仅留残基但在后万村人中,仍留下美好的记忆资料来源于《万氏村志》 )六、风俗习惯(一)婚嫁文化建国前,三江前后万村谈婚论嫁规矩很严,必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还特别强调“门当户对 ”媒人在父母的授意下,替双方穿针引线,由女方开出“八字” (即女方出生年月日时) 经算命先生推算是“相生” ,还是“相克”,八字合上了男方家长必须把双方“ 八字”帖慎重地压在神龙上面,三天之内,家里没发生任何破坏或不顺心的事,便算是佳偶天成然后男方再托媒人向女方商谈彩礼,彩礼议成,即纳聘,婚事便告落实,双方不得反悔结婚日期,一般要请算命先生选择黄道吉日举行婚礼。

      迎娶时,男方须将原议彩礼如数付清有钱人家用花轿、普通人家用土车嫁娘上桥或上车,脚不能履地,要由兄长或叔父抱上去,头上要罩红罗巾,不能回顾这时男方家中张灯结彩,大摆酒席,亲友送喜帐、送喜联母舅当尊,喜帐挂在厅堂正中,吃酒要坐上,母舅入席时,全场宾客应起立此所谓“ 娘亲舅大” 结婚仪式,是从花轿门后,新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