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1.docx

33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50520388
  • 上传时间:2018-08-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29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本单元文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继续进行诵读训练,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句义读懂文,理解内容的能力3.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4.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到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文言词汇的梳理和积累2.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3.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主旨学习难点:1.梳理和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文的欣赏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由七篇文言文构成,这七篇文都是传统的名篇学习本单元文,要重视复习与归类整理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继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并反复诵读,理解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对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帮助梳理和共同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通: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读准节奏停顿方法:根据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确认有关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在相关字下圈点并在字上面注音;根据句子的大意和结构特点划分句子的停顿,难读句子用铅笔在句子上划分好;同学间互读互听,相互纠正,直到读通顺为止;教师让学生把朗读中难以把握的字和句子写到黑板上,利用字在语境中的意义来确认字音,利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特点来划分停顿,让学生真正掌握如何读准字音和读准句子停顿;开展班级内的朗读比赛,看谁能把文读通顺,能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更好。

      (3 时)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①可/以/一战②再/而衰,三/而竭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⑤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⑧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⑨且/焉置/土石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今/天下/三分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附:关于文言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指导例析一、 “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例 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 ) “望晚”是“向晚” 、 “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 、 “日照” 、 “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

      例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 “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 ;后一“乐”字,作名词, “所乐的事” 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 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二、 “语法结构划分法”: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 、 “定语——中心语” 、 “状语——中心语” 、 “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例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 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 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例 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 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 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 、 “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例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三、 “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 “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 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例 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 ,代桃源村人)例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例 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 “此……也”是判断句)例 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 “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例 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 、“竭”是关键词)例 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 、 “出”是关键词)例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 、 “后”是关键词)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 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 “像狗一样”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例 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例 24.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例 2.可以可/以/已/大风可/以/一战例 26.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例 27.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 ,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例 28.夫/大国,难测也例 29.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 30.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例 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 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 “尧咨”是名, “康叔公”是谥号, “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例 33. 《范/文正公/集》例 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例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例 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九、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 37.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 38.可/计日而待也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例 3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例 4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2.读懂:(1)理解词义:阅读文中的句子,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在实词下圈点、虚词整个加圈,学会利用注解和工具书释意,把恰当的意义直接批注在有关的词上面方法:学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的二、三,复习注释的解题、释词、注音、通句的功能,了解文言词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虚词的一般用法;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有关词语的语境义;真正难理解的提出与教师合作探究加以解决;教师提供单篇加点实、虚词的理解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掌握情况;整个单元理解后对特殊的实词加以归类整理,对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整理附:关于常见虚词的用法规律的指导例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把虚词的用法规律特点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加以梳理和掌握一、关于虚词“之”的用法:1.作代词特征:动(介)+之(“之“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代人、代物、代事)例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之”作“止”的宾语,代“愚公” )例 2.以啮人,无御之者(“之”作“御”的宾语,代“蛇的毒性” )例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作“委”和“去”的宾语,代“城” )例 4.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之”作“毒”的宾语,代“捕蛇的差事” )2.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1)作结构助词“的” ,特征:(××之)+名例 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例 2.投诸渤海之尾(渤海的边上) (2)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不译。

      特征:主+之+谓例 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放在主谓之间, “悍吏之来吾乡”作后面句子的主语部分)例 2.甚矣,汝之不惠(“之”放在主谓之间, “汝之不惠”作“甚矣”的主语部分,是主谓倒装)例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之”放在主谓之间, “太守之乐其乐”作“不知”的宾语部分)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放在主谓之间,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作“独爱”的宾语) (3)调整音节助词,不译特征:动(副)+之例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例2.公将鼓之例 3.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例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特征:宾+之+动(介)例 1.孔子云:“何陋之有?”例 2.牡丹之爱菊花之爱莲花之爱()作定语后置的标志特征:名+之+(定语)例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作动词,译成“去、到、往” 特征:之+宾(处所宾语)之+补(副词)例 1 吾欲之南海例 2辍耕之垄上例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例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例 6关于虚词“以”的用法:a)作介词特征:〔以+宾〕+谓(“以”后跟宾语来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谓语)i域民不〔以封疆之界〕ii太医〔以王命〕聚之 b)作连词。

      特征:动词短语+以+动词短语(一般表目的关系和结果关系:(1)目的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前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成“来、用来” (2)结果关系,“以”后面的内容是前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成“以至” i属予作文以记之ii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之iii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iv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相当于“而”的用法,作顺接连词i遂许先帝以驱驰ii卷石底以出例 7关于虚词“而”的用法:a)作连词特征:“而”放于两个词、短语或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一般表前后有四种关系: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修饰i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ii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iii骨已尽矣,而两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