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25976190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在考察巨擘鲁迅的思想嬗变及其 凸 显表征时, 我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绕开或遮蔽、 误解或曲解 他的 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并且于这方面缺乏系统审视和扎实 探 究文艺心理学强调:文学乃著者内心情感、价值理性外化、 展 示的呈现物,任何作品无不深度关涉作家的内在冲动、 思想 脉搏 概言之, 孤独情结是生发、 激荡鲁迅创作深层欲望而信 念持守的 一种强大内驱力,“内因是变化的条件”一、鲁迅的孤独1、鲁迅一生踽踽独行 鲁迅的终生是落寞的,特别晚年作为 杂文家、思想家的他, 完全是一个严肃的、 尖锐的甚至无情的 “孤傲”的批判家、 “独 行侠” 从同时代人的诸多回忆录中 可以发现, 鲁迅总是给人一 种“孤寂”“孑立”“孤冷”“辛 酸”“哀愁””的赫然印象 于《亡友鲁迅印象记》里,许寿裳 说,自己与同乡鲁迅 1902 年 同于东瀛留学时便成挚友, 这时 鲁迅给他一个强烈印象便是“我 觉得他感到孤寂” 其实,鲁 迅本人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种压抑、 沉重的伶仃感、寂寥感,而 且他在自述中也多次鲜明体露过比 如 1933 年 3 月,应日本 朋友索书并求字, 鲁迅作《题 < 仿徨〉》 一诗,凄然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 戟独仿徨简言之,鲁迅的孤独深具双重性且二者叠加:一为 外我的客观原因, 即昏暗社会、 炎凉世态、 冷漠人心, 万马齐喑, 知音者寡二为内我的主观原因,即自己目光如炬、意识敏锐、思想深邃、救世情怀、忧国忧民2、鲁迅孤独意识的纵向考察(1)生发期鲁迅孤独意识生发期肇始于青少年,即幼年至 1905 年底该阶段孤独意识的诱因,源自主客观两个维度 第一,客观方面鲁迅 12 岁那年,祖父由于考场行贿,被光绪判死刑 鲁迅父亲为保其父而变卖家产, 致使周家“从小康而 坠 入困顿”此时,亲友势利,冷酷而伪善,草根阶层尤其是农民 极端贫苦,这些都深深触及着鲁迅敏感的心灵第二,主观方面 鲁迅在其思想意识萌发过程中,甫一生成就和其周围环境 相脱 节、互违逆,就是说外部生态容不得鲁迅的存在,而他也绝 不臣 服既有现实因而,一种愤懑拒斥、疾恶如仇而又不被认 同、不 被理解的孤独感便油然而生为出离孤独,他便“走异 地,逃异 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2) 发展期发展期即自“幻灯片事件” (1906年 1 月) 至《新生》杂志创办受挫( 1907 年夏)幻灯片事 件”让鲁 迅深入骨髓地感受到国人极度麻木不仁而极端震怒、无 比愤慨, 而《新生》杂志流产导致鲁迅对“将来的好梦”顿生破 灭感、灰 心感、失望感。

      接下来,一腔热血的鲁迅,素怀慷慨激 昂的浪漫 主义英雄气慨, 欢呼辛亥革命成功, 而革命的结果却 朝着所热望 的相反方向发展,一切如晚清此情此景,致使鲁迅 的孤独意识 再一次得到了强烈显现 此时,鲁迅一方面对过去 一切重新审视、 深刻反省,同时也沉溺于“读佛经”“钞古碑” 之中3)高潮期高潮期即“五四”过后到约 1925 年的一段 时 间此时,鲁迅由于自己的主观认知、思想脉搏未能同步于客 观 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加上纷至沓来的人生变故, 像兄弟失和 (1923 至 1924 年间)、爱情困扰、家庭琐事和身体健康等诸 多挫折, 使得鲁迅孤独意识发展到了顶点 在“五四”新文化 运动于中华 大地狂飙突进时, 鲁迅毅然克服孤独意识的羁绊, 成为声名显赫 的主将可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已由 旧民主主义革 命跃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焕然一新,而当时萦绕 鲁迅脑际的 “精神武器”还是“进化论” 这势必造成鲁迅主 观认识与客观 现实不合拍而落伍,导致他苦闷、彷徨和孤独4) 消解期消解期即自约于 20 年代中后期接受马克思 主义“普照之光”生发思想质变,至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去 世 彻底革命性和严格科学性兼具的马克思主义让鲁迅的“进化 论”便“因此轰毁”,开始“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使得先前那种近于封闭式的强烈的孤独意识有所式微、 消解、 淡 化,但并未烟消云散。

      认知之维,鲁迅借用马克思主义“放大 镜”“显微镜”, 而精神之维, 鲁迅却仍固守自身对于中国社 会 和人生一贯秉持的敏感气质、怀疑精神、忧患意识和孤独情 怀3、正确认识鲁迅的孤独 古今中外“伟人多寂寞,圣贤常孤 独”,鲁迅更甚鲁迅的 孤独并非与生俱来, 儿时的他也 曾有过天真烂漫的梦境 鲁迅的 孤独从一开始就绝非个人 的患得患失或怀才不遇, 而是源于他对 人、对事、对社 会、对国家的深透体悟、清醒认知和渡人情怀 鲁迅正是在 “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 望”与 “绝望”的彷徨、 纠结中走向孤独, 完成了自身作为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人格塑造、精神超越一言以蔽之, 鲁迅 是孤独的、忧愁的巨人,孤独乃其气质、精神孤 独,是忧愁 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纪伯伦) 二、鲁迅笔下的孤独者1、鲁迅笔下的孤独者扫描(以写作时间为序)(1)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鲁迅 1918 年 4 月撰写《狂 人日记》,里面的狂人之所以是孤独者,最重要的原因即,狂人 的所有认知都是孤立的、单个的、惟一的,没有人认同他、理解 他,甚至也无人曾思考过、正视过同样问题吃人”二字在狂 人那里是个焦虑、焦灼和抓狂的恐怖命题。

      不过,“狂人”更是 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清醒者2)《明天》里的单四嫂子 鲁迅 1918 年 6 月撰写《明 天》 , 里面的单四嫂子虽是个庸常之辈、 普通凡人, 但内心 却充盈着无 法排释的孤寂、深入骨髓的悲伤这种孤寂基于一个 “突发事 件”即“唯一的活着的动力”儿子死去, 导致她精神世界崩坍而 内心极度悲凉单四嫂子是孤独的哀伤者 (3) 《孔乙 己》里的孔乙己鲁迅 1918 年冬天撰写《孔乙己》,里面的孔 乙己是一个寂寞者、孤独者,他的被嘲讽、被戏弄是因为世人无 人明白、理解他不愿流俗、不肯“世俗”的内心世界, 而只是从 庸常的、功利的角度看待他不被认知和理解的他,只 有在咸亨 酒店里和小孩子们说说话,顺便炫耀一下回字有几种写 法4)《药》里的夏瑜鲁迅 1919 年 4 月撰写《药》,里 面 的夏瑜是一个孤独的清醒者 夏瑜是孤独的,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不独红眼睛阿义不理解革命的道理、作用, 他的 亲人同样读不懂他亲叔叔举告他,“果断”把他推向断头 台, 母亲更不理解他,还为他的死而羞愧难当5)《祝福》里的祥林嫂 鲁迅 1924 年 2 月撰写《祝福》 , 里面的祥林嫂是个卑微的孤独者、倾诉者。

      祥林嫂二度 嫁人,却 从未被大家当作“人”正视过、尊重过特别是在痛失 爱子后, 祥林嫂本能地借助诉说来获取心灵慰藉 她一遍一遍把儿子的不 幸、自己的自责向鲁镇的女人们倾诉可是,鲁镇人 在滴了几滴 廉价的眼泪,好奇心获得满足后,给予她的却是更多 的厌烦,祥 林嫂重又坠入无尽的孤独之痛中 6)《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鲁迅 1925 年 10 月 17 日撰写 《孤独者》,里面的魏连殳也是孤独的典型魏连殳对这个麻木 的冷酷社会不抱希冀、深深绝望,所以“对人爱理不理 的”,成 为众人眼中纯粹的“异类”“怪胎” 其实他心里翻 腾着热烈的 温情和殷切的希望,比如,对没有血缘的奶奶,对房 东的孩子, 对照顾过祖母的女工,他的爱极其鲜明,且不流世 俗可是,最 终,受大人怂恿的小孩子们也疏远了他, “连我 的东西也不要吃 了”7)《伤逝》里的涓生鲁迅 1925年10月21日撰写的 《伤 逝》,是他小说中比较重要、非常独特和影响深远的一部 该作 品不仅涉及到知识分子和女性话题, 而且直接描写了爱 情, 即五 四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 《伤逝》是一个孤独者的叹 息、吟唱与 絮语,字词句段散发着浓郁的悲剧气息, 以涓生手 记的形式表达, 凸显了涓生、子君,尤其是涓生深深的孤独。

      2、正确认识鲁迅笔下的孤独者鲁迅一生以他冷峻的语言、 犀利的笔法和深刻的思想在小说 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跃然纸上的典型孤独者形象, 比如, 那些 挣 扎在黑暗社会底层的平凡、义愤而又不幸的人们,又如,那些 眼 见得社会吃人的种种现实却无力改变的有一定思想觉悟的清醒 者,等等这些文学形象无不于孤独中透显出深深的悲凉在这 些孤独者的身后,是一张密密、厚厚的、不透气的黑网,织就这 黑网的,正是那腐朽的、落后的、黑暗的时代和那时代中众多麻 木的心灵 纵观鲁迅小说里的孤独者, 他们无不显示着“孤 独” 或“反孤独”的生命冲动 一方面, “孤独”是这些孤独 者所体 现的一个永恒话题,同时,从一个个内向抑郁的孤独者身 上,我 们清楚看见著者鲁迅,作为一个先觉者的高尚情怀3、鲁迅描写孤独者的凸显表征 (1)超越现实而深具思想 性鲁迅描写孤独者,往往更注 重人物个人命运, 并将其 置于现实的历史境遇和客观环境中, 既 超越现实,又兼具 哲理寓言色彩像《祝福》里的祥林嫂,她本 人虽不具有任 何思想和理论的天赋、 水准, 但严酷的现实遭遇却 逼迫她 不得不去思考关于灵魂有无等“高大上”问题 小说将祥 林嫂一步一步引入孤立无援的愁苦境遇中,在现实的无情打 击 下,发出撕裂心灵、触及灵魂的呼号、质问,作品显示出 极高的 思想性和艺术性。

      2)悲悯情怀而深具感染力鲁迅描写孤独者,常于冷峻 中、“无情”中暗含关爱、温情,彰显出浓郁的悲悯情怀、爱人 意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穿透力比如,对孔乙己的刻画,我 们看到鲁迅极有分寸的调侃笔法,在对其滑稽言行的描述背后, 体露出深深的同情又如,对阿Q、吕纬甫、爱姑和魏连殳,无 不让人于冷峻的笔法和深入的剖析过程中, 细细体悟到作者深挚 的关切,透显出一代文豪的“责任意识”“渡人情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