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一套).doc
9页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一套)(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某固态物质受热后变为气态物质,这种变化属于(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2、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 D.聚沙成塔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4、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5、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4H——4个氢元素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6、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A. 长颈漏斗 B.试管夹C.滴瓶 D.蒸发皿7、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8、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化学变化 B.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氧气C.氧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D.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用作冷冻剂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氧气用于气焊 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1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已完成装置气密性检查)( )①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②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现象;④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其中有错误的实验步骤是A.① B.② C.③ D.④12、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B.都是黑色固体C.都能导电 D.硬度都很大1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1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FeO、Fe2O3、Fe3O4、FeS B.FeS,Fe2O3、Fe3O4、FeOC.FeO、Fe3O4、Fe2O3、FeS D.FeS、FeO、Fe2O3、Fe3O415、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铕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铕的原子序数是63C.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16、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M的原子易失电子 B.x只能为7C.M为金属元素 D.x为8时,M为阴离子17、2022年北京、张家口将联合举办冬奥会,为办成绿色奥运,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B.增加使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C.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SO2与粉尘排放1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19、现将10gA和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 )A.1:1 B.2:1 C.4:1 D.5:120、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⑥酒精在灯芯边汽化,⑦边燃烧,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上述描述,请你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 (5)描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现象的有__;(6)描述酒精用途的有_____。
2、如下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1)孔穴6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钾溶液显__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2)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____________(填孔穴序号,下同)3)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孔穴是____________4)再向孔穴4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紫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3、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3)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一种叫做氯化氢的气体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5)蔗糖更易溶于水_____(6)冰雪融化_____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 g 5%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下图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4)操作④中,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加热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 g 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2、如图A﹣E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五种物质是教材中出现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产生氧气请你写出图中物质X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2)实验室用B或C来做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装置B与C比较,B的优点是:____________3)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用A,则制取氨气所用的药品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填编号)①熟石灰固体混合氯化铵固体②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氯化铵固体③浓氨水中加入氧化钙(4)装置F是一种可用于集气、洗气等的多功能装置。
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F中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F中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称取铜锌混合物10克置于烧杯中,慢慢加入稀硫酸使其充分反应,直至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此时用去49克稀硫酸,剩余固体3.5克计算:(1)该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2)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2、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的混合物(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这种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称取10g摩擦剂加入到盛有36.5g稀盐酸的烧杯中,立即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在以后的6min内,每一分钟读一次数结果如下:时间/min0123456质量/g46.545.544.944.644.444.344.3请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g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B2、C3、D4、B5、D6、B7、D8、D9、A10、C11、D12、A13、B14、B15、A16、D17、C18、B19、D20、C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1、①②③ ④ ⑥ ⑦⑨ ⑧ ⑤ 2、碱性 2、5 3 2NaOH + H2SO4= Na2SO4+ 2H2O 3、③ ① ④ ② ③ ①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实验一(1)加速溶解 (2)未用玻璃棒引流(3)①⑤②③⑥④ (4)出现较多固体 实验二:①②③2、 分解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① a b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1、(1)35%(2)0.2g2、(1)2.2(2)解:设: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为xx=5g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答: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