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当代文学-小说篇.ppt
28页第九章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意识流小说 1979年,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王蒙《布礼》《春之声》《海的梦》等 “向内转”的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荒诞小说 宗璞的《我是谁》,新时期小说的艺术探索,象征主义小说 邓刚的《迷人的海》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新时期艺术探索进入高潮期,表现为两个方面: 拉美文学的成功给中国部分作家以有力的启迪,措施他们重返传统,兴起“寻根”思潮; 将欧美近百年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浓缩到中国这一短暂的阶段里,各种新的观念、流派、形式、技巧竞相登台新时期第一篇“真正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的概念,“ 先锋”一词,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指“先头部队”;具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超前风格的文学艺术都具有先锋性,是广义的“先锋文学”概念狭义的“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同义语 先锋小说: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马原、余华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说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的新潮小说先锋小说”,,“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叙述实验的践行者: 莫言、马原、洪峰、残雪作为“先锋小说”的转折、过渡作家群。
先锋文学的例举,莫言《透明的红罗卜》、《红高梁》用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手法,抛弃传统情节化叙述用感觉、幻觉,体现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特征 作家对世界的展示: 写实; 理想世界的倾诉; 感觉世界的细致捕捉,,高梁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地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水河明亮的喧哗 从路两边高梁地里飘来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梁苦涩微甘的气味 泪水密集起来,颜色变深,质量变大,沉甸甸像稠而透明的胶水(《爆炸》)通感,,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先锋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代表作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屋》、洪峰《奔丧》《极地之侧》、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迷舟》、孙甘露《信使之函》、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先锋小说的特点,叙事方面的革命 注重叙事本身,而不是叙述的内容 不但叙述人在叙述,而且作品中的人物也参与叙述 不仅叙述故事,而且展现故事的叙述过程 语言实验 生存探索,,马原作品,马原:新时期第一个形式主义的作家 马原率先突破以故事作为中心的格局,将叙事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他的小说显示出元小说的特征。
马原元小说的特征 将自己引入作品 展现叙事的过程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混淆了文学中真实与虚构 《虚构》“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把叙述过程写入作品以提示作品的虚构性 《虚构》“毫无疑问,我只是要借助这个住满病人的小村庄做北京我需要使用这七天时间里得到的观察结果,然后我再去编排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本书里要讲的故事早就开始讲了,那时我比现在年轻,可能比现在更相信我能一丝不苟地还原真实现在我不那么相信了,我像个局外人一样更相信我虚构的那些远离所谓真实的幻想故事《上下都很平坦》,,《冈第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故事:陆高、姚亮、司机小何去看天葬,但未遂愿;陆高、姚亮、穷布何老作家去寻喜马拉雅山雪人,也未遂愿;陆高写了个关于说唱艺人的真实故事,即顿珠、顿月和尼姆的故事,这是故事中的故事;老作家的一段奇遇,他看到了神秘的半角龙;穷布猎熊;陆高和藏族美女央金的故事,,语言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那些人开始过山了。
他们手持古老的信念在1959年的山谷里注视一片期待已久的云越过他们头顶”,“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时间因讽拟而为感觉所羁留 “他们最先发现的是那片划向深谷的他们为它取了两个名字使它们在落至谷底能够互相意识随后以其中的一个名字穿越梦境并且不至迷失并且传回痛苦的讯息使另一个入迷守护这1959年的秘密评价,新时期先锋小说打破了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拓展了创作视野,丰富了当代文学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局限 :模仿记忆难以抹去;不少先锋作家过于注重形式的营造,前期淡化人物,情节与背景,后期则削弱深度与意义,试图将创作变成语言游戏不少作品晦涩艰深、难以卒读正如梵高、毕加索、刘海粟的画不被当代人接受一样,先锋小说以其独特的形式超越当时代,形成前卫、先锋风格,不被当代人接受认可刘海粟年轻时照片及其作品,格非,简介:格非(1964-),江苏丹徒人1981年就读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任该校教职主要作品集有《迷舟》,《敌人》,《边缘》,《雨季的感觉》,长篇《欲望的旗帜》另出版有《格非文集》 作品晦涩难解 “叙述的怪圈” 《迷舟》 叙述的空缺(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设置疑点,特别是在几条情节的交汇处留下空白)、造成悬念,空缺1:萧旅长七天后下落不明? 空缺2:向萧报告其父死讯的老媒婆如何能找到严格保密的军事指挥所? 空缺3:那个老道为何告诫萧要小心酒盅? 空缺4:萧的父亲临终前断言儿子与其部队凶多吉少? 空缺5:萧到榆关究竟干了什么? 空缺6:一个旅长轻易地倒在警卫员的手下?,《迷舟》的先锋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格非采取了对理性正史的解构姿态,试图还原一种非意识形态化的原初的自然历史境遇。
以萧的死亡为结局的7天中的事情为叙述对象,在叙事过程中又以萧执行任务和萧与杏的感情纠缠两条线索推动事件发展 在表现主题方面,是对生活的劫难、对不可知的命运、对生活命定的困境和存在的真相进行令人震惊的书写悲剧宿命,迷舟的含义,“迷舟”:象征萧———一叶在命运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的小舟,无论怎样飘摇,最后结局都是毁灭,只是其间的过程充满了神秘而多变的偶然,就像得到唯一的谜底(死亡),却要推论出可以得到这个谜底的各种谜面, 表达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谜《褐色鸟群》,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最玄奥的作品 历史与回忆之间,幻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一个绝对而清晰的界限 《褐色鸟群》是一个故事套故事的结构 第一层,故事的开端讲述一个“我”不认识的女子“棋”坚持说她是“我”多年的老朋友 结尾写道,“我”发现棋向自己走来,棋却说不认识“我” 这样的开端与结尾使整个故事的意义指向虚无,从而否定了整个叙事的真实性第二层,“我”与女人的爱情故事在“我”与棋的夜谈中展开,这个故事同样扑朔迷离 “我”在讲述这个爱情故事的时候不断感到“不痛快”、“颇费踌躇” 这些令“我”叙述起来感到为难的地方涉及到“我”内心深处两个隐秘的角落,正是这些隐秘的角落决定着“我”的叙述规则,构成了《褐色鸟群》的深层含义。
第一件事发生在追踪女人的那个似真似幻的雪夜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我”和女人重逢之后深层意义和特色,灵魂深处的逼视,罪感的逼现与摆脱,对真实、善良、纯洁的渴盼 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罪感,以及对罪恶的无法忘却而又不能面对是《褐色鸟群》最深层次的内涵 特色:用语言瓦解事实 不断用语言叙述出来的事实去瓦解另外一个用语言叙事出来的事实,让它们互相否定,突出叙述的支配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