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校敦煌本坛经.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7071828
  • 上传时间:2019-09-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校敦煌本坛经  摘自印顺法师《华雨集一》  敦煌本坛经校刊记  敦煌本《坛经》,是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本五四七五号,为现存《坛经》的最古本这部写本,不但字迹拙劣,错字多得几乎读不下去如“诳”字写作“[诳`]”,“顿”字写作“[圭页]”,“五祖”一再的写作“五褐”,可见写者不但对佛法毫无常识,识字也是不太多的敦煌本”是“坛经传宗”本,是荷泽门下,传授一部《坛经》,以证明学有禀承,是南宗弟子的在当时,《坛经》从南方传来,是手写本,知道的人还不太多也许是荷泽门下,怕外人知道内容,失去秘密传授的意义,所以找不通文墨的人,照本誊写原本有行书、草字,不通文墨而照本誊写,再加上脱落、衍文、倒乱,这才成为这样的错讹连篇了!  《坛经敦煌本》的整理校订,从四方面着手  一、《坛经》与《坛经附录》的分别:《坛经》,本从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开法传禅,法坛施法得名,弟子法海所记,应成立于六祖生前《坛经附录》,是慧能接引弟子的机缘,临终付嘱,及临终与身后的情形有人次第的集录出来,附编于《坛经》之后,后来也就被看作《坛经》了现在分别为《坛经》与《坛经附录》二部分,以免读者误会(参考拙作《中国禅宗史》二三七──二四六页)。

        二、原本与增补的分别:《坛经》敦煌本,是现存《坛经》的最古本,不是《坛经》的最古本《坛经》演变到《敦煌本》,至少经过了三个阶段,就是《曹溪原本》,《南方宗旨本》,《坛经传宗本》《坛经》的演变为《南方宗旨本》,《坛经传宗本》,不是重写,而是在《原本》上,一段一段的增补,或插几句进去好在禅师们是不重文字的,虽然添糅补充,却没有注意到文字的统一性,所以有文意不衔接,重复,或文笔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凭这些,可以理解出增补的部分出来(《明本》,曾经宋代契嵩他们的整理,所以就不易分别了)  有关《坛经传宗》及《南方宗旨》,可依文义而分别出来《南方宗旨本》的特征,是身(心)无常而性是常《坛经传宗本》的特征是:为了传授一卷《坛经》,以证明学有禀承,是南宗弟子,所以处处说明《坛经》传承的重要,法统,及暗示神会的得到正法这都是增补后起的,从《坛经》的称呼上,也可看出先后的差别如大梵寺说法部分,对于慧能,集记者称之为“慧能大师”、“能大师”、“大师”慧能自称为“慧能”、“能”;大众称慧能为“和尚”;慧能称大众为“善知识”,称刺史为“使君”这种称呼,是吻合当时实情的偶有二处例外──“六祖言”,见于“释疑”部分,正是后来增补的部分。

      附录的弟子机缘部分,对于慧能,编集者也称之为“大师”、“能大师”、“慧能大师”学人称慧能为“和尚”;慧能自称为“吾”;称学人为“汝”、“汝等”,或直呼名字除三处例外──“六祖言”以外,也与当时的实际称呼相合临终部分,也合于上述的体例而临终前告别部分,多数是“坛经传宗”编集者称慧能为“六祖”,弟子称慧能为“大师”,都与实际的称呼不合又如说“上座法海向前言”,更可看出是后人增附的了不过,经过不断的增补,糅合已经久了,要从文义、文字作精确的区别,实在是不容易的,只能表示大概而已不过发见了称呼上的差别,倒底多了一层客观的标准,依之区别原本及增补,也就不致太离谱了(参考拙作《中国禅宗史》六章二节)  现在依据文义与文字的特征,将《坛经》及《坛经附录》,可推定为《曹溪原本》的,用四号宋体字推定为《南方宗旨本》的,文末加一[南]字推定为《坛经传宗本》的,文末加一[传]字推定为《南方宗旨》后,或《坛经传宗》后附入的;不同写本而写者综合一处,成为重复的,文末加一[附]字这都改用四号楷体字这样的分别排列,相信《曹溪原本》,可以明显的表示出来  三、章节的分别:铃木大拙分《敦煌本》全部为五十七节宇井伯寿采用五十七节的分类,除去他所认为是后人附加的部分,如南顿北渐、神秀作偈等,保留了三十七节。

      其实,这都是弟子的集记,即使是原始的,也不免有弟子的意见南北、顿渐等传说,是东山门下的事实,决非神会个人所造出的如“曹溪原本”,提到《坛经》已三传到圆真,如完成于慧能去世后二十年(西元七三0)顷,那末这些问题,都被注意而集出,不用假想为神会或神会门下的又如慧能的得法缘由,从身世孤贫说起,一气呵成,也不应将作偈部分除去又梁武帝与达磨的问答,因为神会的《南宗定是非论》,同样的说到,也就把他除去其实,《敦煌本》有关《坛经传宗》部分,一律写作“菩提达摩”,与《南宗定是非论》相合而有关达磨与梁武帝的问答,《敦煌本》是写作“菩提达磨”的这一用字的差别,可证明此事与神会门下无关梁武帝与达磨相见的传说,比神会的时代要早些《坛经》的成立,也是比《坛经传宗本》早得多现在以文义及文字的差别为主,原本与增补部分,每每是夹杂在一起的,所以不能说那几节是《坛经》原本由于分别为《坛经》及《坛经附录》二部分,所以现在分《坛经》为十七章;《坛经附录》为十章章又分节,以便检查  四、文字的校正:用作校正的底本,是《大正藏本》(编号二00七),今简称为“原本”不过,有些字,《大正藏本》已经改正了如《敦煌本》的[修->彳],已改正为修;[圭页],已改正为顿等。

      通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编号二00八),本为《明藏本》,文字通顺,虽修订的时代迟一些,次第、广略不同,然相同的部分,仍可以用来改正《敦煌本》之脱误的校正的有四:一、“脱落”的,或是脱落,或是文意不完全,增补一二字,并注明依《明本》补,或今补不过《坛经原本》,并非出于通人的手笔,每有文意不全的;有的似乎是抄写而有了脱落不能确定的,也不敢臆改二、讹误的,或是音声相近而误的,如名,明,迷;五,吾,伍,悟,俉;与,汝;之,知,智等或是字形相近而误的,如须,顺;传,缚;元,无(旡)等都依据意义,改为常用的正字,注明依《明本》改或今改在同一章内,同一错字的改正,以下的在字下加卍,不再注明三、倒乱的,并注明依《明本》改正,或今改正四、衍文,一概删去,并注明依《明本》删,或今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 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上编◇◇坛经◇◇  ◇一◇  一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千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二  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传]。

        ◇二◇  一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师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识!净心听!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客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三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迷便悟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六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五祖曰: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汝等自性迷,福田何可救汝!汝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般若本性之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  七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止,请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八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奉欲画楞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玲看壁了,明日下手  九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吾将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终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十  若五祖见偈,言此偈悟,若访觅我我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附]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  十一  五祖平旦遂唤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语已,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不如留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十二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十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附]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五祖曰:汝作此偈,见即来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十四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一闻,知未见性,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不知!大师言生死事大,欲传衣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传衣法,禀为六代祖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十五  慧能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

      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附]!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房  十六  五祖忽见慧能偈,即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于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十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船时,便五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汝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十八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殴慧能,夺衣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慧明,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犯着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慧明慧明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慧明即却向北化人来  十九  慧能来依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