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巢湖石的研究.doc
6页郑 学 信 刘 永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 栗(安徽省地质博物馆 合肥 230001)【 摘 要】 本文将巢湖石的涵义作了诠释 ; 对其特征及形成机理加以分析 ; 并指出该资源的价值 关键词】 巢湖石 涵义 特征 机理 价值1、 前 言有 “石中骄子” 之称的巢湖石, 产于安徽省巢湖地区 从外观上看, 巢湖石与太湖石相似 , 而二者的成因也类似 , 以致早年曾把它 “充” 作太湖石 ,装点园林 但 因 产 地 有 别 , 质 地 有 异, 故 近 年 来 有 人 将 该 地 区 产 出 的 园 林 假 山 堆 砌 石 料 称 为 “巢 湖石” ; 还有人依照以秦岭 —— 淮河为 界 , 将其列为 “南太湖石” 笔 者 通 过 多 年 实 地 考 察 与 室 内 研 究 认 为 , 巢 湖 石 本 身, 具 有 许 多 独 特 之 处, 使 其 与 同 是 碳岩风化而成的安徽灵璧石 、 山东临朐石 、 江苏太湖石 、 广东英德石之间, 有所差异 因此, 摒弃 “太 湖 石” 这 一 拗 口 的 称 呼 , 确 立 巢 湖 石 的 定 名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这 将 给 提 高 其 价 值 与 发 展 当 地 经来好处 。
至于将巢湖石归入所谓 “南太湖石” 类的作法 , 并无实际意义, 反而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 此 分 法 , 巢 湖 石 、 英 德 石 都 被 列 入 “南 太 湖 石 ”类, 但 二 者 的 原 岩 、 特 征 都 有 差 别 ; 而 被 列 为 “北石” 类的灵璧石与临朐石 , 差异则更多 所以将太湖石类划分南 、 北两类, 实无必要 2、 巢 湖 石 的 概 念巢 湖 石 一 词, 是 近 年 来 观 赏 石 收 藏 、 爱 好 者 及 园 林 设 计 、 建 筑 人 员, 对 安 徽 巢 湖 地 区 , 各 类盐岩受外力地质作用所造成的各种像形石 (又称造型石 ) 之总称 形 成 巢 湖 石 的 原 岩 , 主 要 是 石 炭 纪 、 二 叠 纪 以 及 三 叠 纪 地 层 的 碳 酸 盐 岩 , 其 中 以 二 叠 系 栖灰岩最为重要 他们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 经过风化 、 淋漓 、 剥蚀 、 溶蚀 、 搬运等作用, 将原琢成造型奇巧 、 状物肖形的艺术品, 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瑰宝 巢湖石质地坚固, 千姿百态 , 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和收藏价值 由于其独具的许多特色, 异起, 享誉于国内外, 成为 “太湖石家族” 中很显赫的一支 。
它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是安徽乃至我国贵财富 31 巢 湖 石 产 地 地 质 概 况巢湖石产于巢湖地区 , 巢北 、 巢南均有分布 本文仅就该区与巢湖石有关的地质情况简介收 稿 日 期 : 1996 年 10 月 16 日312 构造运动加里东运动中 、 后期, 本区海侵减弱, 至末期 , 地壳逐渐上升 海西运动早 、 中期, 使本区发生海侵, 形成一系列含有大量碳酸盐岩的浅海相地层 印支运动给本区造成较明显的 N E 向褶皱 , 并伴生有 N E、 NW 两组不同性质的断层 燕 山 运 动 对 本 区 也 有 一 定 影 响, 主 要 反 映 在 中 生 代 地 层 也 形 成 了 轻 微 的 褶 皱 ( 呈 NW W 向 ) ,并伴有火山活动和地壳抬升 喜山运动继续使本区缓慢抬升 313 地层本区地层分 30 多组 其中形成巢湖石的主要有 12 个组, 它们自老而新的名称与基本岩性是 :灯影组 (Z2 dn ) : 厚层白云岩, 具燧石条带 、 团块 冷泉王组 (∈ 1 l) : 厚至中厚层具燧石结核白云 岩 半汤组 (∈ 1 b ) : 白云岩 , 具燧石条带或透镜体 。
山凹丁组 (∈ 2+ 3 sh ) : 白云岩 、 灰质白云岩 仑山组 (O 1 l) : 厚层白云岩, 含角石化石 金陵组 (C 1 j) : 灰岩 、 含泥质生物碎屑灰岩 产珊瑚 、 腕足类化石 和州组 (C 1 h ) : 灰岩 、 同生砾状灰 岩 、 白云质灰岩 、 泥质灰岩 风化后有 “姜块状灰岩” 之称 含珊 瑚 、 腕足类和纺锤虫化石 黄龙组 (C 2 h ) : 致密灰岩 、 含生物碎屑灰 岩 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 石 船山组 (C 3 c 或 C 2 c) :“球状灰岩” 、 致密灰岩 含纺锤虫 、 葛万藻化石 栖 霞组 (P 1 q) : 本组是形成巢湖石的最主要地层 分 6 个岩性段 , 即 : 底部碎屑岩段 ; 下部臭灰岩 段 ; 中部燧石结核灰岩段 ; 上部硅质岩段 ; 顶部灰岩段 除了底部碎屑岩段外, 其余各段都是形成巢湖石的优质 “母岩” , 特别是臭灰岩段 、 燧石结核灰岩段 (俗称 “本部灰岩” )、 上硅质岩段更为突出 本 组 含 有 丰 富 的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化 石 , 如 大 量 的 珊 瑚 、 腕 足 类 、 苔 藓 虫 、 腹 足 类 、 双 壳 类 、 菊 石 、海百合茎 、 纺锤虫等, 更为巢湖石增添了风韵 。
南陵湖组 (T 1 n ) : 石灰岩 , 夹 1 0 多层瘤状灰岩 东马鞍山组 (T 2 d) : 白云岩 、 白云质灰 岩 、 盐溶角砾岩 观赏价值大增 笔者通过对 90 余块巢湖石上的化石进行鉴定 , 得知有下列种类, 并以复体珊瑚最为常见 :多壁珊瑚 (P oly th eca l is Y ab e e t H aya sak a)似文采尔珊瑚 (W en tz e l lop hy l lum H u d so n em en d. Y u )伊泼雪珊瑚 ( Ip c ip hy l lum H u d so n )梁山珊瑚 (L ia n g sh a n op hy l lum T sen g )卫根珊瑚 (W a a n g en op hy l lum H aya sak a)泡沫柱珊瑚 (T hy sa n op hy l lum N icho lso n e t T hom so n )石柱珊瑚 (L ith os t rot ion F lem in g)笛管珊瑚 (S y rin g op ora Go ldfu ss) 假乌拉珊瑚 (P seu d ou ra l in ia Y ü) 袁氏珊瑚 (Y u a n op hy l lum Y ü)刺毛珊瑚 (C h a e te tes F isch e r v. W a ldh e im in E ichw a ld)原米契林珊瑚 (P rotom ich e l in ia Y ab e e t H aya sak a)早坂珊瑚 (H ay a sa k a ia L an g, Sm ith e t T hom a s,中国喇叭孔珊瑚 (S in op ora So ko lo v)米契林珊瑚 (M ich e l in ia Ko n in ck )蜂巢珊瑚 (F a v os ites L am a rck )古长身贝 (A n t iqu a ton ia M ilo rado v ich ) 分喙石燕 (C h or is t ites F isch e r de W a ldh e im ) 瘤褶贝 (T y lop lec ta M u ir- W oo d e t Coop e r) 网格长身贝 (D ic ty oc los tu s M u ir- W oo d)直房贝 (O rth ot ich ia H a ll e t C la rk e)神螺 (B e l le rop h on M o n tfo r t) 窗格苔藓虫 (F en es te l la L o n sda le) 笛苔藓虫 (F is tu l ip ora M cCo y)创孔海百合 (T ra um a toc rin u s W oβh rm an n )纺锤虫及其它有孔虫类 叠层石 (S t rom a tol ith )So ko lo v)em en d.巢湖石富含化石的特点, 与几乎无化石的灵璧石 、 化石稀少的太湖石显然有异 。
之所以如要因为巢湖石的 “母岩” (原岩 ) 为石炭系 、 二叠系碳酸盐岩 , 当时的形成环境为温暖 、 洁净的浅宜各类珊瑚及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生长 、 发展, 后在适当条件下, 其遗体被埋藏在地层里, 形成现化石 又因化石与围岩地层成份 、 结构的差异 , 经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后, 就形成了巢湖石上丰姿的化石群体 412 孔洞圆润巢湖石上的孔洞 (即 “漏” ) 之多 、 口径之圆 、 孔壁之光, 皆堪称 “太湖石类” 之冠 不仅大 、 中再经含饱合 CO 2 的水, 以穴 、 坑为原型 , 反复扩孔穿凿, 即形成大大小小的圆润孔洞 413 奇筋异脉巢 湖 石 内, 常 有 由 方 解 石 组 成 的 “筋” (脉 ) 纵 横 交 织 穿 插, 其 数 量 之 多, 分 布 之 广, 纹 理 之 复 杂,都是其他 “太湖石类” 成员无法比拟的 有 一 枚 黑 色 巢 湖 石, 中 间 贯 穿 一 条 宽 约 2cm 的 “筋 ”,“筋 ”内 由 残 留 的 灰 岩 角 砾 组 成 一 幅 头 戴大礼帽 , 身著黑礼服, 留有两撇小黑胡的卓别林漫画式肖像, 极为神似 , 观者无不为之叫绝 。
另外 , 在一 些 小 型 巢 湖 石 上 , 还 可 见 到 一 部 分 拉 丁 字 母 (B、 C、 D、 O 、 T、 U 、 V 、 S、 X、 Y、 H 等 ) ; 阿 拉 伯 数 字 ( 1、2、 7、 8、 0 等 ) 及 笔 划 不 多 的 汉 字 ( 一 、 二 、 三 、 七 、 人 、 工 、 八 等 ) 若 广 为 收 集 , 组 合 成 套, 是 很 有 意 义的, 他们也是造型石与纹理石复合的双重观赏石 巢湖石上奇特的 “筋” 之形成, 主要应归功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 是这两期运动先后多次使本 区 地 层 发 生 褶 皱 、 断 裂 , 并 派 生 出 多 组 不 同 方 向 的 裂 隙 , 成 为 水 溶 液 的 通 道, 次 生 方 解 石 沿 裂 隙 充填, 即造成 “纹理纵横, 笼络隐起” 的奇 “筋” 异 “脉” 414 巨细皆备巢湖石不但丰姿多态 , 变化多端 , 而且形体上也大小悬殊 在 巢 北 某 处, 曾 见 到 一 块 从 山 坡 滚 落 山 下 , 酷 似 卧 兽 的 巨 型 巢 湖 石, 长 约 5m , 高 3m , 厚 4m , 估 算重量在 100 t 左右 ; 巢 湖 奇 石 市 场 内 外 , 重 约 20 t 以 上 者 , 就 有 20 余 块 。
对 于 重 不 足 250g 的 巢 湖石, 可称为袖珍巢湖石 , 一般要求它必须是含化石或具浑圆孔洞的 “双重观赏石” 在巢北一带, 这种袖珍巢湖石发现过不少 巢湖石块体, 巨细悬殊 , 其主要原因在于产地的地质条件 因其产地处在半汤复背斜 , 其核部和 两翼地层的产状 、 厚度, 常有很大变化, 且在不同构造部位 , 张裂隙发育程度也有差异 故而, 当厚层碳酸盐岩层, 在背斜构造翼部, 产状较为平缓, 张裂隙不发育时, 往往被就地风化 “改造” 成为超巨型巢湖石 ; 但若碳酸盐岩层厚度较小, 又居于背斜核部, 且产状较陡, 张裂隙发育时, 则有可能在风化 、重力联合作用下, 分崩离析 , 易地 “改造” 成 “袖珍” 型者 正因如此 , 超巨型巢湖石多见于巢南一带而袖珍巢湖石常产于巢北地段 至 于 其 他 “太 湖 石 类” , 因 产 地 的 地 质 条 件 与 巢 湖 地 区 不 同 , 所 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