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六章-冰川地貌.pptx

109页
  • 卖家[上传人]:龙***
  • 文档编号:408217
  • 上传时间:2017-02-20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35.60MB
  • / 10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六章 冰川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川地貌遗迹 海冰(黄金海岸) 冰( 流冰(白令海峡) 祁连山冰川 冰川:陆地表面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缓慢运动的可塑性冰体 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称为冰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受冰(雪和冰)影响的的地球表层的一部分,包括冰川、积雪、冻土及浮冰(海冰、湖冰和河冰) 冰冻圈 冰川 陆地表面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缓慢运动的可塑性冰体(对气候变化敏感,重要的淡水资源) 冰缘现象 冻土、寒冻风化和苔原统称为冰缘现象 冰期与间冰 期 : 全球现代冰川与冰缘带分布图 ( , 1993) 1/3 of 8,000 is to 0,000 0% of 全世界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分别为 1623 万平方千米及 3500 万平方千米,各占陆地面积的 11%我国现代冰川 46377条,面积约 全球冰川的 洲山地北川面积的 冰储量 5600 面积占全球 天山一号冰川 天山一号冰川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冰川的类型 冰川侵蚀作用与地貌 冰川搬运堆积与地貌 冰期与间冰期 冰川地貌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1、雪线(平衡线 平衡线以上 ,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冰雪积累区 平衡线以下 ,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为冰雪消融区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川形成于平衡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消融 —— 一般意义上的冰川的冰雪损失。

      升华、融化、蒸发和裂冰 A. A., 2005. 积累区 蒸发 升华 融化 径流 消融区 积累区 平衡线 消融区 正平衡 冷(湿)气候 净积累 >净消融 冰川前移 形成陡缘 负平衡 暖(干)气候 净积累 30m),在自身压力下,冰内晶粒开始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变,一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积累效果表现为整个冰川的定向蠕动.称为塑性流动 内部挤压和表面拉张 滑动 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原因:冰自身强大的压力,降低冰的熔点冰川中含有砾石,对基岩产生破坏作用 二 冰川运动 20 m 100 m 极地 寒带 温带 二 冰川运动 中低纬的小冰川而言,以基底滑动为主 高纬大陆冰川则以塑性变形为主 冷、干冰川 冰川 冰川运动 暖湿冰川,以基底滑动为主 冷干冰川,以塑性变形为主 “– no s., or a in in or as 2、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缓慢,每年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 冰川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一致 平面上: 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 ,冰川末端因冰舌消融速度变慢 横剖面: 上中部最快,表面运动速度最快,底部最慢。

      雪线附近厚度最大,流速最大 时间上: 夏快冬慢,昼快夜慢 冬季上部运动快;夏季下部快 沿程流向上 :坡度大 ,冰川形成拉张流流速大 (2000m/a) 坡度缓 ,冰层挤压加厚形成压缩流 ,流速小 ( 20m/a ) 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侵蚀 第二节 冰川类型 一、山岳冰川 布:中低纬高山地区 冰川形态受山岳地形的限制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5.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面积最大,厚度最大,冰川的运动基本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中部为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 山地冰川 1.冰斗冰川 一、山岳冰川 分布于雪线附近和雪线以上,规模不大( <1~几 形似围椅状,后壁陡,朝向山坡一面开口,常为冰坝所阻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体越过冰坝呈舌状溢出 A. A., 2005. 冰斗由 冰斗壁、盆底 、冰斗出口处的 冰坎 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2、悬冰川(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或依附在山坡上的小型冰川冰舌规模小,冰体厚度小,面积小(小于 1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较灵敏 一般呈斑点状, 悬冰川 3、山谷冰川 冰川沿谷地呈线状分布,规模较大,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以上 .,厚度 多为数百米。

      以雪线为界,有明显的冰雪积聚区和消融区 像河流那样顺谷而下,沿途可纳分支冰川,成更大的复式冰川,树枝状冰川 4、山麓冰川( 由巨大山谷冰川或复式冰川流出山口,在山麓地带冰舌扩展或相互汇合成一定宽度冰体 ( s., 、平顶冰川 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形如薄饼的冰川,称平顶冰川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 山地夷平面上发育 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 如我国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冰岛等 青藏高原腹地普若岗日冰原(航空相片) a)冰斗冰川;( b)山谷冰川;( c)山麓冰川 2002 二、大陆冰川 主要分布于两极、格陵兰等地规模大,面积厚度均较大 (格陵兰冰盖,面积 174 万平方公里,最厚 3400m ;南极冰盖,面积 1390 万平方公里,最厚 4200m ),中央为冰雪积累区,边缘为消融区,运动中要依靠冰川自身巨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自中心向四周流动,通常不受下伏地貌的制约 冰原:发育在微弱切割的分水岭及高原上表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面积可达几百平方公里; 冰帽: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面由下凹而转变为弓形上凸,规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达 5万多平方公里。

      冰盖:面积大于 5万平方公里的冰体 二、大陆冰川 海洋性(暖型)冰川: 年均温度 0℃ 左右,补给快,流动快,消融快,破坏性大,冰碛物发育 大陆性(冷型)冰川: 年均温度 <0℃ ,积累慢,消融慢,破坏性小于暖型冰川,发育在气温很低的极地和内陆高山区 按冰川年均温度可分为 : 按冰川规模,可分为冰原、冰帽和冰盖 : 按冰川年均温度可分为58 、固态降水量(生长、衰退)冷的地方,在雪线以下众多山岳冰川连成一片,可以成为大陆冰川温暖的地方,雪线以上大片大陆冰川解体,可以变为山岳冰川冰川进退演化常有一定周期性 冰川演化示意图(据 第三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挖蚀( 掘蚀或 拔蚀) 冰川磨蚀 一、冰川侵蚀作用 1、冰川挖蚀( 掘蚀或 拔蚀)作用 一、冰川侵蚀作用 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 冰斗冰川旋转滑动与侵蚀示意 冰川伸张流、压缩流及冰盆形成机制 冰川内部积极流路与消极流路 2 )挖掘作用:压力及冰劈作用 图 冰川的刨蚀作用示意 1、冰川磨蚀作用 冰川对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

      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 磨蚀 擦痕 沟槽 振痕或颤痕 月形裂口、新月形裂纹 和月牙形凿口 擦痕 沟槽 A. A., 1987. 新月形牙凿 擦痕 沟槽 颤痕 at is a to plasti。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