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doc
6页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小人物是19世纪故事作品中一种极为典型的塑造对象,普希金在《驿站长》中首开“小人物”塑造的先河,也启动了文学史上有关小人物创作的潮流,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外套》和《穷人》成功塑造了一种一种鲜活的小人物形象,并在普希金原有的基本上发展了小人物的内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斯基笔下《穷人》中的杰物什金不仅继承了原有小人物地位低微、性格懦弱的特点,还更加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锋利、底层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核心词:小人物;继承;发展;人物塑造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形象的继承 1. 卑微的身份 无论是《驿站长》中的十四品文官维林,果戈里《外套》中的九品抄写员巴什马奇金,还是《穷人》中生活上捉襟见肘的杰武什金,她们潦倒,困顿,遍尝冷眼与侮辱,为食不果腹的生活担忧杰武什金有和以往的“小人物”主人公如出一辙的简陋的生活环境,她住在一种斗形室内,在遇到瓦连卡之后为了照顾她以便,又在瓦连卡的小厨房挤出了一种可以容一人住的地方《穷人》中的杰武什金为此感到痛苦,她深知自己的卑微,也曾坦言“狠狠折磨我的倒不是钱,而是这些平常的烦恼。
由于贫穷所导致的人性中的卑微,这其中就会潜藏着一种人格上的懦弱在俄国级别明确的官僚体制中,小官员们构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阶层,尽管人们仍旧称她们是“先生”,但是底层文官并未得到她们应有的尊重与社会地位 “小人物”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诞生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主题,这并非偶尔,作家们一针见血的文字都无一例外地控诉着当时俄国腐败的社会官僚体制在这些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地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差距,我们在书中看到明斯基对维林要回女儿的祈求时冷漠的嘴脸,将军对丢失外套的巴什马奇金毫无同情之心,大人眼见杰武什金出尽洋相却袖手一边,这样的情节反差相比对她们窘迫生活的描写,更深切的体现了“小人物”们的渺小卑微 2. 悲惨的命运 《驿站长》、《外套》和《穷人》,三部作品可以看作“小人物”在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把现实主义的内涵寓于不同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中三者的相似之处可以归为不仅生活穷困,又失去了自己生命中最心爱的部分老维林尽管日子不甚宽裕但是她有自己引觉得傲的小女儿杜妮娅,但明斯基却骗走了她的女儿并回绝把她还给维林,自此她郁郁寡欢,含恨而终;巴什马奇金对物质生活本来无欲无求,当她省吃俭用做了新外套之后,新外套变成了她最贵重的东西,因此当她丢失外套后体现得十分紧张焦急,甚至为此而死,虽然化作鬼魂时还是要抢走别人的外套得到慰藉;杰武什金,一种善良富有爱心的小公务员,虽然生活拮据,仍然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命运悲惨的瓦连卡,然而在故事最后,瓦连卡嫁给了地主贝科夫,故事结局以杰武什金给瓦里安卡的一封信作为句点,信中她但愿瓦连卡保持与她书信联系,唯恐笔下的这封信成为最后的联系,字里行间透露着她对瓦连卡无限的眷恋。
每个故事的情节都显得那么沉重,她们对于自己的心爱的人或物爱意越深,那么在她们失去挚爱的时候,带给读者的心酸之感就更加浓烈,在残酷社会现实面前她们都无力抗争,而她们眼中的挚爱对于大人物来说却只是寻常,由此便使读者也随之产生了一种为“小人物”抱不平的心理,同步又会将主人公悲剧式的命运与她们生存的那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作家所要真正想启示读者的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形象的发展 1. 文学创作手法上的创新 故事是通过五十四封书信来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的,寄信人是一位做了三十年抄写工作的五十岁九等文官杰武什金,收信人则是一位家庭由富裕转向败落的十七岁少女瓦连卡通篇读者都是通过主人公杰武什金和瓦连卡来转述情结,而并不是用主人公“我”的口吻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的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发生在信笺背后的客观事实,作者把自己个人情感融入在论述的故事情节中,似乎将所听所闻的事件毫无主观意识的反映给读者此外一方面,杰武什金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在平行位置,主人公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她作为独立于作者而存在的另一种意识,同样可以有无限的思想空间,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主人公参与的情节也不能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观色彩。
这种“复调”的创作手法是普希金和果戈里在“小人物”故事中未尝试过的,这一创新文学作品创作上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 2.大量的心理分析 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果戈里,她们的笔墨运用多重于对情节的支撑,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事中的大量文字是用来体现人物内心感受的《穷人》中浮现了大量主人公思想的剖白,杰武什金的内心暗辩,挣扎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无奈伤悲时的独白,所思所想,让她们的情绪直观的体现出来,把面对每个情节中主人公的心态毫无遗落的呈目前纸上,这都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 由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脱离作者,因此这样的心理剖析也更加丰富了人物内在的多样性,她对自己的体现更加自由,当情节推动,矛盾浮现,主人公浮现表情动作的转变,读者不需进行更多的推敲,陀思妥耶夫斯基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在理解上更利于读者抓住作品的主旨展示出了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人 3.小人物对生活的追求 《穷人》中对“小人物”不再是维林时候的面对显贵懦弱胆怯,不再是巴什马奇金时候死后化作鬼魂来夺取别人的外套,此时的杰武什金是一种对生活有着热情和追求的人,虽然薪资微薄,还是想着穿着体面,还是要给心爱的瓦连卡买花,制造浪漫,她有自己的生活情调,并不是枯燥如巴什马奇金那般,一味的只懂得埋头在文字抄写当中,她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她在懂得瓦连卡悲苦的经历后不求回报的照顾她的生活,她努力工作获得报酬,这样一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主人公,这样的生命显得更加故意义和价值。
此外,杰武什金居住的大杂院仿佛是一种底层人物的万花筒,多棱镜同样,对每种工作,每种性格的人都做了描写,她代表的这个阶层和流连于各大舞会的贵族同样,有独立意识,有进步思想,有自我诉求,底层人民也有自己丰富的精神财富,也在渴望可以得到无差别的尊重和尊严,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进步性,《穷人》一书的问世给“小人物”一种思想启蒙,为自己的幸福抗争,面对社会的不平等,不再忍气吞声 三、结语 通过对三个作家三部以“小人物” 为题材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和研究,我们看到了俄国社会小人物由自我沉浸到后来开始有了觉醒意识,这个阶级在文学中的崛起,也从侧面反映了俄国社会制度的矛盾走向激化,这样的社会背景有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在俄罗斯文坛带有拓荒性,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创作手法都开辟了一种与之前作家完全不同的空间,我们看到陀氏对“小人物”的继承,更是看到她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她带来了思想启蒙,也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新的反思,这不仅是我们研究作家作品的意义所在,并且这也是文学作品价值的体现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照文献: [1]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2年 [2]穷人.文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46页 [3]浅议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人物刻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4]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事叙事模式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5]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 [M].上海:三联书店.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