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县县长杯文化资产金头脑奖竞赛公开题库.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苗栗县县长杯文化资产金头脑奖竞赛公开题库 苗栗縣縣長盃文化資產金頭腦獎競賽:公開題庫 苗栗縣題 (公布題庫 240 題) 是非題 ○1.( )苗栗在清朝末年以前稱為貓狸 ○2.( )大正九年(1920)實施的地方制度改制沿革至戰後,其中苗栗歸屬於新竹州 ○3.( )苗栗第一個火車站為中港驛 ○4.( )苗栗縣第一所官民合辦的書院為「英才書院」 ○5.( )苗栗目前唯一一處國定古蹟「鄭崇和墓」為清代官墓形制的古墓 6.( )墓庭上文、武翁仲的配置,右為文石人、左為武石人左為文、右為武) ○7.( )「賴氏節孝坊」為苗栗唯一的牌坊類古蹟 ○8.( )苗栗「勝興」舊名為「十六份」 ○9.( )「勝興火車站」前身為「十六份信號場」 ○10.( )苗栗縣定古蹟「魚藤坪斷橋」又稱為「龍騰斷橋」 ○11.( )苗栗縣定古蹟「魚藤坪斷橋」屬於複合材料鐵道橋樑 12.( )苗栗縣定古蹟「魚藤坪斷橋」砌磚工法為「英式砌法」荷式砌法) ○13.( )苗栗縣三義鄉舊名為三叉。
○14.( )「奉安殿」是日治時期存放日本天皇親頒的「教导敕語」之建築物 ○15.( )本縣歷史建築「通霄神社」的鳥居樣式為「神明鳥居」 16.( )本縣歷史建築「崎頂一、二號隧道」為苗栗唯一兩座相連雙軌鐵路隧道 ○17.( )本縣歷史建築「崎頂一、二號隧道」因穿山臨海,位置險要,因 此又稱「山海觀」 ○18.( )苗栗第一口油井是由邱苟挖掘出的 19.( )舊山線鐵改造橋段的舊山線鐵改造橋段的「開天隧道」又稱為一號隧道二號隧道) ○20.( )「石圍墻」為公苗栗館石墻村的舊名 21.( )苗栗後龍鎮第一家醫院為「重光診所」豐春醫院) ○22.( )坐落本縣後龍鎮的「大山火車站」是屬和風式建築,屋頂為「歐山式屋頂」 ○23.( )道光年間,為聯絡苗栗縣境重要部落,因此修有多條大道,其中最長的一條為「虎頭崁道」 ○24.( )苗栗的虎頭崁古道為早年連結通霄與銅鑼之間的交通要道 ○25.( )「通霄神社」拜殿在光復後改建為「通霄忠烈祠」 ○26.( )苗栗西湖鄉「青錢第」三合院建築且擁有雙重大門。
○27.( )苗栗西湖鄉「雲梯書院」又稱「宣王宮」 ○28.( )「造橋火車站」是台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建築 29.( )本縣縣定古蹟「房裡蔡泉盛號」早期屋脊形式為馬背式屋脊,後因地震而改為燕尾脊燕尾改馬背) ○30.( )苗栗縣獅潭鄉因邻近有仙山、仙水,因此沖泡出的獅潭茶又稱為「仙山茶」 ○31.( )苗栗縣西湖鄉的石雕媽祖為目前世界最高的石雕神像 32.( )苗栗大湖地區曾是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業集散地中港地區) ○33.( )日治時期,苗栗中港地區金銀紙商行的第一家為「郭鎰順」 ○34.( )苗栗「善慶祠」主奉祀有應公,即無主孤魂 ○35.( )矮靈祭為賽夏族的盛事 ○36.( )全台謝姓三大祖廟分別為:苗栗謝氏宗祠、南投德馨祠、彰化田中寶樹宮 ○37.( )「昭忠祠」原稱「義民廟」 38.( )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的信仰中心為「輔天宮」拱天宮) ○39.( )通霄白沙屯「拱天宮」每年前往北港進香,為台灣媽祖進香歷史最久、徒步最遠的隊伍 ○40.( )馬拉邦山為日治時期的古戰場。
○41.( )苗栗西湖金獅社區內全体的地名皆以自然景觀來命名 ○42.( )苗栗西湖金獅社區群落景觀以相思、樟木、油桐為主 ○43.( ))苗栗通霄「白沙屯」的舊名為「白沙墩」 ○44.( )苗栗通霄鎮「白沙屯」因東北季風在濱岸吹襲出一座座白色沙丘,故名「白沙墩」 ○45.( )本縣苑裡鎮藝術家陳炯輝的雕刻作品以人、蛇、鹿、豬為創作主題 ○46.( )位於苑裡的心雕居,為已故藝術家陳炯輝的創作處所 ○47.( )「大甲蓆帽」就是苑裡「藺草蓆帽」,但因以大甲為集散地因此冠以「大甲蓆帽」之稱 ○48.( )民國 84 年台灣唯一的公立木雕館成立,坐落於苗栗縣三義鄉 ○49.( )巴宰海頭飾是三義鄉平埔族的象徵 ○50.( )苑裡早期最興盛的產業為藺草編織 51.( )南庄曾為全省最大的紫蘇生產專業區公館) ○52.( )台灣第一也是唯一一座製作精鹽的工廠在通霄 ○53.( )清安村的洗水坑老街有「豆腐街」之稱 ○54. ( ) 造橋為台灣炭的發源地 ○55.( )苑裡稻鴨並存的生態田又稱為鴨間稻。
56.( )苑裡金良興磚窯場由易森獅先生於民國 75 年創建62 年) ○57.( )苗栗縣境內最早之隧道窯在金良興磚窯場 ○58.( )造橋鄉平興社區過去的產業以酪農業為主 ○59.( )後龍當地西瓜的盛產地為大山社區 ○60.( )石滬的功能在於「漲潮聚魚,退潮圈魚」 ○61.( )「南坪」為黃南球發跡之地 ○62.( )獅頭山的開山元祖為「邱普捷」 ○63.( )「南庄事情」又稱「日阿拐事情」 64.( )房里溪義渡是屬於「民渡」官渡) ○65.( )「馬陵小海」在苗栗縣知縣沈茂蔭編篡縣志時,被選為苗栗八景之一 ○66.( )本縣早期頭份竹南地區主要的浇灌系統為「隆恩圳」 ○67.( )「汶水老街」為雪霸國家公園及泰安溫泉風景特定區的入口地帶 ○68.( )桂花巷的「洗衫坑」在民國 49 年曾受台電委託,由當時的庄長在此經營水力發電 ○69.( )在洗衫坑的水力發電,當時電力僅能供燈泡照明,因此又稱「點水車燈」 ○70.( )桂花巷的洗衫坑又名「水汴頭」。
○71.( )「三通嶺」為挑炭古道的最高點 ○72.( )本縣公館鄉大坑地區的入口為老虎山 ○73.( )「貓狸山公園」為苗栗縣的首善公園 ○74.( )「貓狸山」曾經稱為「將軍山」※貓貍山原名為貓裏山 ○75( )苗栗縣境內最大的人工水庫湖為鯉魚潭水庫 ○76.( )「泰安溫泉」水質屬碳酸氫鈉泉 77.( )「泰安溫泉」位於大安溪上游汶水溪) ○78.( )泰安鄉圓墩部落為溫泉計畫區內最大之居住部落 ○79.( )「虎山溫泉」原名「圓墩仔」 ○80.( )「佐佐木古登窯」為日人佐佐木丈一所設立 ○81.( )拐仔湖的命名緣起於因為農耕年头青蛙好多,因此叫拐仔湖 ○82.( )苗栗境內山多平原少,故有「山城」之稱 ○83.( )苗栗在地形上大致上可分為平原、丘陵、臺地及山脈等四種 ○84.( )苗栗的山地和丘陵佔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85.( )苗栗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東南向西北) 86.( )「南庄」為後龍溪的源流區泰安) 87.( )苗栗史上第一任知縣為方祖蔭。
林桂芬) ○89.( )劉獻廷為苗栗地方拓殖以來鄉試及第第一人 ○90.( )丘逢甲有「愛國詩人」之稱 ○91.( )龍港原名為「公司寮」 92.( )明治 32 年(1899 年),日人曾指定本縣「「中港」為特別輸入港 ○93.( )苗栗平原漢人拓殖最晚的地方為「石圍牆」 ○94.( )「台灣通史」中所記載之近代台灣三大貨殖家為黃南球、陳福謙、李春生 ○95.( )張犁為荷蘭人土地面積單位 ○96.( )「苗栗鐵道文物表示館」為一戶外火車機車頭實體表示場 ○97.( )以移民學來說,客家人有著「華僑中的華僑」之稱 98.( )客家人大量東移遷台,是在光緒 20 年以後康熙 20 年) ○99.( )客家族群的象徵意象為「勤勞節儉」、「刻苦耐勞」、「硬頸精神」 ○100.( )傳統客家飲食味的三大特色是「鹹」「肥」「香」 ○101.( )說「四縣話」的客家來自清代的廣東嘉應州 ○102.( )客家菜的食材選用、製作過程到烹飪的技術,所傳遞的是「簡單」、「素樸」、「節儉」等精神。
○103.( )客家民間信仰中,最常被討論的為義民爺 ○102.( )客家除了神民的信仰外,厲鬼也在民間信仰中佔重要地位 ○104.( )客家八音為客家器樂的代表 ○105.( )「採茶戲」泛指客家聚落中流行的傳統戲曲,其內容以茶文化為主題 選擇題 106. (4)苗栗於何時正式設縣(1)西元 1850 年(2)西元 1860 年(3)西元1870 年(4)西元 1889 年 107. (1)苗栗縣縣樹為(1)樟樹(2)鳳凰木(3)木棉樹(4)松樹 108. (2)五十年头,苗栗造橋鄉以何種行業為主(1)木材業(2)磚瓦業(3)金屬業(4)礦業 109. (1)將軍鮮乳來自於苗栗哪一鄉(1)造橋鄉(2)頭屋鄉(3)三義鄉(4)三灣鄉 110. (3)六十年头,省政府為推廣農業,推選苗栗哪一鄉為農牧綜合區(1)頭屋鄉(2)三灣鄉(3)造橋鄉(4)大湖鄉 111. (2)苗栗第一個成立工業區的鄉鎮為(1)竹南鎮(2)頭份鎮(3)苑裡鎮(4)卓蘭鎮 112. (3)坐落本縣後龍鎮的「鄭崇和墓」依歷史價值被指定為(1)歷史建築(2)縣定古蹟(3)國定古蹟(4)市定古蹟。
113. (1)墓庭上文、武翁仲在清朝為幾品官才可設置(1)二品(2)三品(3)四品(4)五品 114. (2)本縣縣定古蹟「賴氏節孝坊」依其歷史價值被指定為(1)歷史建築(2)縣定古蹟(3)國定古蹟(4)市定古蹟 115. (2)本縣縣定古蹟「賴氏節孝坊」最初是立於(1)天雲廟旁(2)文昌祠旁(3)貓狸山公園(4)慈裕宮旁 116. (3)本縣縣定古蹟「賴氏節孝坊」目前立於苗栗何處(1)天雲廟旁(2)文昌祠旁(3)貓狸山公園(4)慈裕宮旁 117. (2)「魚藤坪斷橋」依其歷史價值被指定為(1)國定古蹟(2)縣定古蹟(3)歷史建築(4)遺址 118. (1)苗栗縣唯一曾建築土石城牆的鄉鎮為(1)苑裡鎮(2)頭屋鄉(3)卓蘭鎮(4)通霄鎮 119. (3)目前苗栗縣哪一所國小保存有日治時期的「奉安殿」(1)通霄國小(2)竹興國小(3)建中國小(4)明德國小 120. (1)苗栗南庄鄉開墾始於何時(1)西元 1750 年(2)西元 1760 年(3)西元 1850 年(4)西元 1860 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