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案)[1].doc
3页§6-4《正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3-65页练习十一第3-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2.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学情分析:学生虽然上节课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不是非常清晰,有人有时也会出现混淆或弄错的情况,有必要通过今天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正反比例的理解,加深对两种量之间关系的辨别与理解,快速形成正确的比例关系,并学会正确、合理地判断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温故1.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思考,并完成表格 正比例 反比例相同点1.都有( )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 ) 不同点1.变化方向(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 )或( )。
2.相对应的两个数量的( )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或( )2.相对应的两个数量的( )是一定的2. 计算 二、课堂助学1.做练习十一第4题(1)学生各自读题,理解题意,说说每个表里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表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先自己说说,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你认为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先小组内说一说,再交流明确: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存在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关系;再看这两种量变化时是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如果两种量对应值的比的比值与对应数值的乘积都不确定,那么这两种量就不成比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量之间发生相乘或相比关系时能得到什么来判断,如底面积和高只能相乘得到体积,那就是乘积确定,周长只可以除以直径得到圆周率,那就是比值一定,即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也是一种方法2.下面的图像表示一幅地图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1)看图填写下表2)根据上面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图像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 )不变,所以图像距离和实际距离成( )关系让学生口头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3)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知识等多种方法进行解答3.四名同学都看了《我们爱科学》这本书1)填写每人看完这本书需要的天数每天看到页数和需要看的天数成( )比例,关系式( )(2)照这样的速度看了3天,他们各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把结果填在表中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三、同步训练、1.做练习十一第7题学生读题先判断再交流根据学生交流,选择板书数量关系式,依据关系式判断)2.做练习十一第8题各自读题,理解题意,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表示y与x关系的式子3.完成“动手做”[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体会变量的基本特点,感悟模型思想。
] 四、当堂检测:1.选择题 (1) =,X和Y成( )比例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2)用一块橡皮泥捏不同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3)a÷b=c,当c一定时,a和b( ); 当a一定时,b和c( ); 当b一定时,a和c( ) A、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2.填空如果x、y 成正比例 如果x、y成反比例X408 Y2520X408Y2520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成( )比例;实际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成( )比例教学反思:。












